拉丁語原本是古羅馬拉提姆地區(qū)的方言,后來轉變?yōu)榫哂袊栏袷褂靡?guī)范的經典語言,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之一,并伴隨著帝國的擴張得以廣泛傳播。羅馬帝國沒落后,拉丁語在很長時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語言,其影響力甚至跨越了幾大洲。
本書融合語言史和文化史視角,考察了拉丁語與英語、德語、法語等其他語言的關系,完整呈現了后羅馬時代拉丁語的興衰。作者認為,只有了解拉丁語在多語言交流空間中不斷發(fā)展的總體情況,才能理解歐洲拉丁語文化傳統(tǒng)。盡管拉丁語看似已經死亡,但它影響著包括英語、西班牙語在內的眾多語言,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通過拉丁語的歷史,洞悉西方世界幾千年的興衰變遷和權力更迭。
◎有助于增進對英語、德語等歐洲語言的了解。
◎展現帝國和語言如何彼此影響及相互塑造。
◎本書除了回顧拉丁語的發(fā)展史,還探求人類語言文化的基本現象。
前 言
拉丁語是一種死語言還是一種活語言,關于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一種說拉丁語是死的,因為沒有人再把它作為母語來使用;另一種說只要人們還在用拉丁語說話或寫作,那么,它就是活的。種是語言學的答案,它不再把中世紀到近代的拉丁語看作是一種一般語言。第二種是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答案,它考察了歐洲拉丁語漫長的歷史傳統(tǒng)。
本書將聯系語言史和文化史,努力消除兩種看法之間的矛盾。這也不單純是一部拉丁語研究著作,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希臘文化,以及之后如果沒有歐洲大眾語言文化,拉丁語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只有考察拉丁語文化發(fā)展于其中的多語言交流空間的總體情況,才能理解歐洲拉丁語文化傳統(tǒng)。
從開始寫博士論文次接觸古代晚期的拉丁語課程時,我就開始思考本書的主題,那時我就發(fā)覺我們對一種語言的把握和使用的現代經驗是多么具有歷史局限性。之后的這些年,近代拉丁語文本的研究和我自己使用拉丁語的某些實踐活動,使我不得不一再重新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對使用一種死語言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并沒有真實的認識。如果沒有對世界語言拉丁語的這些實踐經驗,我是不可能寫出這本書的。
本書得以出版,我要感謝C.H.貝克(Beck)出版社,尤其是專業(yè)的編輯施特凡·馮·德·拉爾(Stefan von der Lahr)博士。施特凡博士一方面總是支持我繼續(xù)深入思考研究,另一方面又以友好的耐心和個人特有的強烈責任感伴隨著出版工作一直到結束。由于我從馬堡遷往圖賓根以及由此連帶不得不做許多事而使出版工作一再拖延。如果這本書的基本思想不但能讓專業(yè)同行感興趣,而且能讓更廣泛的公眾感興趣這是我的期望主要是他的功勞。
書中超越學科界限的做法,如果沒有其他專業(yè)諸位同事的幫助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些同事利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給我以幫助,并且他們也樂意同我深入討論非傳統(tǒng)的問題。我特別要提到我之前在馬堡的同事米歇爾·哈恩(Michael Hahn)、埃里希·珀佩(Erich Poppe)、伊麗莎白·希根(Elisabeth Rieken)、沃爾特·佐默爾弗爾特(Walter Sommerfeld)、施特凡·魏寧格(Stefan Weninger),以及我在圖賓根的同事馬蒂亞斯·鮑爾(Matthias Bauer)、蒂爾曼·貝格爾(Tilman Berger)、馬克斯·格若斯(Max Grosse)、約翰內斯·卡巴特克(Johannes Kabatek)、庫爾特·科恩(Kurt Kohn)、克里斯蒂安·萊茨(Christian Leitz)、米雷拉·林格斯卡(Mirella Lingorska)、瑪麗亞·莫格格呂內瓦爾德(Maria Moog-Grnewald)、斯特芬·佩措爾德(Steffen Patzold)、弗朗茨·彭策施塔德勒爾(Franz Penzenstadler)、盧茨·里希特伯恩布爾格(Lutz Richter-Bernburg)、克勞斯·里德(Klaus Ridder)、康拉德·福爾格(Konrad Volk)。這本書里的兩個重要論題,幾年前在馬堡大學語言學高級研討班上討論過。我要特別感謝圖賓根的同事彼得·科赫(Peter Koch),在同他一起開設的討論課中,我曾就第二章的許多問題與他進行過深入的討論。他還批判性地閱讀了我的大部分原稿,對許多地方提出了重要建議。所有仍然存在的錯誤或不準確之處(這在從古埃及文化研究一直到斯拉夫語文學諸多學科的巡游中是完全無法避免的),當然由我本人承擔。
漢堡的沃爾特·路德維希(Walther Ludwig),圖賓根的埃伯哈德·黑克(Eberhard Heck)、米沙·邁爾(Mischa Meier)、恩斯特·阿古斯特·施密特(Ernst August Schmidt),以及我的同事約翰·格貝爾(Johannes Gbel)和烏韋·迪奇(Uwe Dietsche),他們從拉丁語研究或者說古代文化研究的角度閱讀了全部手稿或者部分手稿。我衷心感謝他們所有人付出的巨大辛勞以及給我提出的諸多有益的建議。我還要衷心感謝沃爾特·路德維希,在近幾年我們之間的一些共同討論中,我從他關于近代拉丁語世界的驚人知識中獲益匪淺。還有其他許多這里未提到的拉丁語文學研究同行和其他學科的同行,在討論會或其他場合的簡短交流中,他們就某一細節(jié)問題給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議。所有這些人,我都要表示感謝。
馬堡的沃爾弗拉姆·伯姆(Wolfram Bhm)和圖賓根大學的韋雷娜·魯貝(Verena Rube)、克里斯蒂安·西格蒙德(Christian Sigmund)幫助我對個別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此外,克里斯蒂安·西格蒙德在過去三年總是耐心且及時地幫我找尋所需要的哪怕是難找的書,幫助我完成書稿的技術工作。我非常感謝他們!
我還要衷心感謝那些在我寫作過程中受到各種影響的人:我的妻子,圖賓根語言學研討班上的學生,以及所有一再注意到我在有所忙的那些人。但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孩子們,他們令人感動地留給我自由空間,充滿理解地等待著,直到這本著作完成。這本書應該獻給他們。
于爾根·雷昂哈特
作者簡介:
于爾根·雷昂哈特(Jrgen Leonhardt),圖賓根大學哲學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古典拉丁語文學、羅馬哲學等。
譯者簡介:
黃文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審,哲學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方哲學專業(yè)。出版有專著《意志及其解脫之路叔本華哲學思想研究》,譯著《馬克思:思想傳記》《康德的世界》(合譯),另有譯文二十余篇,F主要從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編譯工作。
孫曉迪,德國馬爾堡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二級翻譯,主要從事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編譯及黨和國家重要文獻翻譯工作。
程雨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翻譯,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在讀,主要從事經典著作和社科文獻編譯研究,長期擔任學術講座翻譯,已出版《社會心理學入門全球視角》(合譯)等譯著。
001 一、拉丁語作為世界語言:一種系統(tǒng)化的認識
003 1.1 歐洲的未知的死語言
009 1.2 拉丁語和民族語言的滅亡
018 1.3 世界的歷史文化語言
043 二、帝國語言:拉丁語從開始到古代結束
045 2.1 羅馬帝國和拉丁語
050 2.2 對希臘文學的接受
054 2.3 拉丁語取得一種穩(wěn)固的形態(tài)
075 2.4 從公元 1 世紀到 3 世紀的希臘語 - 拉丁語雙語制
083 2.5 古代晚期
113 三、歐洲的千年拉丁語:從中世紀初到 1800 年
115 3.1 卡洛林文藝復興
126 3.2 拉丁語的新地位
141 3.3 中世紀
161 3.4 近代拉丁語和歐洲其他文學語言
188 3.5 拉丁語的發(fā)展
211 四、沒有世界的世界語言:1800 年起拉丁語成為教育語言
213 4.1 新人文主義、拉丁語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226 4.2 古老語言的發(fā)現
233 4.3 歷史主義和自然科學
240 4.4 與語法的斗爭
243 五、從語言學回到文化:世界語言拉丁語的今天
245 5.1 歷史主義的終結和世界書寫文化遺產
252 5.2 拉丁語是語言學還是語言?
255 5.3 拉丁語的未來
263 注釋
287 參考書目
307 索引
329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