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了傳統(tǒng)善惡報應思想的合理性、價值和影響。在學理上,從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的角度分析了善惡報應思想所蘊含的道德知識與認知、道德與幸福、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自利與利人、自律與他律等倫理學基本問題。在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中梳理儒家、道教、佛教、民間信仰中善惡報應思想的內容、價值、特征以及區(qū)別和聯(lián)系;探討傳統(tǒng)善惡報應思想的本體論建構、宗教面向、世俗化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特征,及其在文學作品中傳播普及的演進過程。在傳統(tǒng)善惡報應思想中,關于道德因果律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實踐體系相互適應,深刻影響了傳統(tǒng)社會的面貌。
前言
章 善惡報應及其信仰的認識論基礎
一 善惡報應中道德及報應規(guī)律的真理性
二 善惡報應與直覺
三 善惡報應信仰合乎人的理性
四 善惡報應信仰與情感
五 信念倫理與信仰鎖定
六 善惡報應信仰中的真與善問題
第二章 善惡報應的合理性
一 善惡報應中的因果規(guī)律及其倫理蘊涵
二 善惡報應中的利己與利人
三 善惡報應中自律與他律的統(tǒng)一
四 善惡報應中的公正
五 善惡報應中的道德與幸福
六 善惡報應中的道德權威
七 善惡報應的影響
八 善惡報應面臨的質疑
第三章 反饋之美:從系統(tǒng)論的視角看善惡報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善惡報應中的反饋
二 反饋的必要性
三 反饋的重要性
四 獎勵的作用
五 懲罰的作用
六 善惡報應反饋與控制論
七 對獎勵和懲罰的質疑
第四章 儒家的善惡報應思想
一 儒家的善惡報應內容
二 儒家善惡報應的宗教性
三 道德的宗教
四 優(yōu)質的信仰
五 儒家報應思想中的人性論
六 儒家善惡報應思想的特點
七 儒家善惡報應思想存在的問題
第五章 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
一 道教中善惡報應的內容
二 道教中的承負觀念
三 以儒家道德為基礎的道教報應
四 道教中道與術的關系
五 與儒家善惡報應思想的不同
六 與佛教善惡報應的區(qū)別
七 與民間信仰中善惡報應的關系
八 道教善惡報應的特點
第六章 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
一 佛教中善惡報應的內容
二 佛教報應的儒家道德化
三 佛教修行方式的道德化
四 佛教報應的世俗化
五 佛教善惡報應的特點
六 佛教與民間信仰中的善惡報應
第七章 民間的善惡報應信仰
一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的內容
二 鬼神的道德化
三 造神運動與道德神話
四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的功利性和世俗性
五 信仰的程度
六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與迷信
七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的作用
八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的思維方式
九 民間善惡報應信仰中的問題及回應
第八章 文學作品中的善惡報應思想以《三言》為例
一 童話般的敘事倫理
二 敘事的世俗性
三 敘事中的教化
四 善惡報應與命運觀
五 價值和影響
第九章 大小傳統(tǒng)融會下的善惡報應思想以《閱微草堂筆記》為例
一 善惡報應的道德敘事
二 大小傳統(tǒng)的融會
三 可改變的命運
四 傳統(tǒng)信仰的大全
五 敘事模式
第十章 善惡報應思想影響下的詩性正義
一 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詩性正義
二 詩性正義中的命運觀
三 詩性正義下的正劇及悲劇的缺席
四 詩性正義的淵源
五 詩性正義的影響
第十一章 傳統(tǒng)善惡報應信仰與共同體
一 傳統(tǒng)善惡報應信仰對信仰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的造就
二 傳統(tǒng)善惡報應信仰對道德共同體的成就
三 傳統(tǒng)善惡報應信仰對家庭共同體的鞏固
四 傳統(tǒng)善惡報應信仰對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的促進
五 國家政權共同體對善惡報應信仰的引導和管控
六 善惡報應信仰中的集體記憶對共同體的鞏固和強化
七 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的共同體意識及共同體的形成、穩(wěn)固和發(fā)展
第十二章 善惡報應的制度建構
一 我國歷史上與善惡報應有關的制度
二 善惡報應制度建構的必要性
三 制度對人的塑造
四 善惡報應制度建構的道德基礎
五 制度建構的有效性
六 善惡報應制度的內容
七 其他制度對道德及道德制度建設的促進作用
八 道德制度建構的技術支持
九 制度與自由
十 道德制度中有無真正的道德?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