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門,家道中落,自小混跡京城天橋,少時飽嘗世態(tài)炎涼。
投身藝術,自成一派,未竟十載名揚四海,成為影劇無冕之王。
黃佐臨與他亦師亦友,稱他為稀有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給他寶貴指導,看了他的表演動容落淚。
張愛玲讀過他的小說,把他與高爾基相提并論。
老舍與他是莫逆之交,艱難時刻給他精神支持。
他是享譽上海的話劇皇帝(代表作《日出》《原野》《秋海棠》《大馬戲團》)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表演大師(代表作《太太萬歲》《哀樂中年》《假鳳虛凰》《腐蝕》《夜店》《艷陽天》)
他執(zhí)導的電影堪稱影壇珍寶(代表作《關連長》《雞毛信》《天仙配》《霧海夜航》《我這一輩子》)
------------------------------------------------------------------------------------------------
從心里流淌出的真話永遠值得閱讀,石揮的文字具有這樣的價值!妒瘬]談藝錄》系列前三冊“把生命交給舞臺”“演員如何抓住觀眾”“霧海夜航”雖已窮盡編者之力,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收集一手文獻檔案,仍難免有所遺漏,本次還有機會收錄如此豐富的新發(fā)現(xiàn)遺留史料,出版第四冊“海闊天空”,實屬幸運。作為補遺,本書力求盡可能完整地呈現(xiàn)石揮的人生與藝術道路,為對石揮及其所處時代感興趣的讀者留下一份集中且堅實的一手資料。
☆ 首次公開連載23期的行旅隨筆《海角天涯新篇》,記錄了石揮1942年由滬返平探母期間的見聞。
☆ 首次公開于新加坡刊物連載7期的《雞毛信》拍攝散記。
☆ 首次公開石揮《答呼冤人吳祖光》,還原1946年一場由版稅問題引發(fā)的轟動劇壇的筆戰(zhàn)。
☆ 完整輯錄17篇石揮劇藝漫談,既包括表演手記和對西方表演專著《演技六講》的譯介,又有石揮撰寫的關于《日出》的罕見文章。
☆ 內(nèi)含近百幅罕見的生活照、工作照、劇照、海報、節(jié)目單、漫畫等,折射出石揮所在的影劇界和民國紙媒萬象。
☆ 以圖片形式特別收錄石揮在《戲劇報》主編的6期副刊“藝術生活”中的文章。
☆ 大幅度更新石揮年譜,將他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時間提前至1929年。
☆ 依最初發(fā)表之樣貌保留舊時體例,按文章類型與發(fā)表時間重新整理。
☆ 遍覽京津滬及海外多家圖書館,搜求齊備,?本,注釋詳盡。
一
石揮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六十多年了,今天的觀眾為什么還對這個人念念不忘?即便不認識他的人,只要看過他的電影,都會為之著迷。他的魅力從何而來,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不明就里者,初聽“話劇皇帝”這個綽號會覺得有點怪,話劇為什么有皇帝?如果有,為什么是石揮?單論相貌,他作為演員的條件實在一般,五官沒有特別出眾的地方,尤其是眼睛太;因為腿部受過傷,他走路還有點瘸。生活中的石揮落拓不羈、不拘小節(jié),一件衣服穿幾年,也不怕同行笑話他;事實上,不止一人曾把石揮的破衣服寫進文章里取笑他。石揮平時不愛修飾自己,連鄰家的孩子都嫌他邋遢。若你看過石揮的生活照,就會發(fā)現(xiàn)平素里的他其貌不揚,走在街上就是個“路人甲”。然而,到了舞臺上,他瞬間就可以光彩照人。一些老人后來談到過石揮在舞臺上的種種。他可以完全控制臺上和臺下。他的表演有一種魔力讓劇場鴉雀無聲,他的一聲輕嘆也能傳入最后一排觀眾的耳鼓,他會令在場的所有人覺得那一刻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他的表演。他左右著觀眾的笑聲和眼淚,哪怕戲再少,觀眾離開劇場后也會想著他。石揮是舞臺的王者。
從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開始,石揮從話劇、電影雙棲演員轉向電影編導。他的電影作品《我這一輩子》《關連長》《美國之窗》《雞毛信》《天仙配》《霧海夜航》等在類型和題材上差別很大,但多數(shù)足可傳世。石揮的電影個性洋溢、別出心裁,成為中國電影人至今仍在仰望的經(jīng)典。以他編導的第二部電影《我這一輩子》為例,其藝術價值和社會人文價值跨越時代。這部作品在劇本改編、表演、場面調(diào)度、剪輯、音樂音響等方面的貢獻都值得精心研究,我建議電影專業(yè)學子們應該像解讀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那樣,逐個鏡頭地細讀這部佳作。石揮駕馭電影語言的能力遠超過了同代的多數(shù)導演。
石揮編導的第一部電影是《母親》。與他后來的電影相比,本片并不成功。劇本初稿早在1942年就已經(jīng)在醞釀,“是將他一生受到的母教,經(jīng)過幾年孕育,重寫三次劇本” 。三稿歷時五年多。撰寫第一稿時,中國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鐵蹄之下,對淪陷區(qū)同胞的眷念和對侵略者的控訴是其主要訴求。第二稿的情節(jié)是內(nèi)戰(zhàn)的映射。第三稿經(jīng)過了再一次大改,將故事放在了家庭內(nèi)部。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讀到石揮1949年發(fā)表在《大公報》上的文章《〈母親〉拍后——編導后記》,才真正理解了石揮第三稿的用心是反思“五四精神”。這一發(fā)現(xiàn)讓我對《母親》有了全新的認識。這再一次證明了,認識石揮不應離開他的文章。
二
《石揮談藝錄》三卷本出版后,我得到了各界朋友的鼓勵。原以為已將石揮的文字盡收于書中,但不久就發(fā)現(xiàn)了遺漏。石揮到底寫了多少文章?我不敢妄下定論。1945年2月,上!渡鐣請蟆肪陀杏浾咦摹妒瘬]計劃出文集》。文中論及石揮當時發(fā)表的文字已“不下二十萬字” 。
作為增補卷,本書新增文章共計125篇 ,這其中還不包括1939年石揮在《戲劇報》主編的6期副刊“藝術生活”中的文章!八囆g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風發(fā)、視野開闊的青年石揮;根據(jù)內(nèi)容和文風判斷,其中署名“華爾滋”和“汝”的作者極可能是石揮本人。為了不致遺憾,我將6期“藝術生活”全部以圖片形式原汁原味地編排于書中。雜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闊天空》在報紙上共連載29期,洋洋灑灑萬言,內(nèi)容豐富,妙筆生花。石揮大致以時間為序,鉤沉往事、探尋家史、批判現(xiàn)實、月旦人物、笑談趣事、品評劇壇,這些文字透露出更多關于石揮和那個時代的秘密。1945年,石揮在《鐵報》連載發(fā)表了自己與一個美國朋友的書信9篇,力圖從外部視角針砭時弊。1946年,石揮與七位演員合演“秋風戲”,因為版稅的問題掀起了一場轟動劇壇的筆戰(zhàn),讀者可以從《答呼冤人吳祖光》及其附錄中讀到來龍去脈,如有興趣可以找當時的報刊細查,從中可以展開戰(zhàn)后戲劇行業(yè)生態(tài)、戲劇運動與人際關系、早期知識產(chǎn)權意識的形成等重要研究課題。
為了深挖石揮文章,我再次細查了數(shù)千條早期報刊中關于石揮的報道,發(fā)現(xiàn)了數(shù)條重要線索,按圖索驥,我又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縮微膠卷中尋得了數(shù)篇重要的石揮文章。由于新文章的發(fā)現(xiàn),石揮的年譜也需要增補。我將新資料進行了整理,補充了多條年譜信息。年譜中關于石揮參加體育運動的記錄讓我很意外,誰會想到石揮在20世紀40年代末曾是上;@球界頗為活躍的人物。
由于大型圖書館的早期資料加大開放力度和數(shù)字化工作更加深入,以前無緣得見的文字被不斷發(fā)掘出來。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早期報刊儲量最豐、數(shù)字化工作開展得最成功的上海圖書館。本書中的多篇文章就來自其民國小報庫。此外,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提供原始圖檔,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得泓咨詢有限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大公報》全文檢索數(shù)據(jù)庫使查詢1902年至1949年的文獻變得極為方便,我至少尋得三篇石揮的重要文章和數(shù)條重要線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近代報紙數(shù)據(jù)庫免費開放,其中各類早期北方小報原是極少能看到的,我從中尋得石揮文章十余篇及可補錄年譜的線索數(shù)十條,其中包括石揮中學時代參加籃球比賽的新聞三條,將石揮出現(xiàn)在媒體上的時間提前到1929年。
學界的同人也有新發(fā)現(xiàn)。長沙理工大學學者黃瑩發(fā)現(xiàn)石揮手稿一篇。南京大學學者朱超亞更是有心人,他找到多篇石揮逸文,其中發(fā)表于《華北日報》《大剛報》等報紙的幾篇石揮文章相當生僻。
在《石揮談藝錄》三卷本出版以后,網(wǎng)友們的討論也帶出一些石揮資料,其中最有趣的,是在一次拍賣會上出現(xiàn)了40年代石揮贈予周璇的帶有題字的照片。
有幾篇文章的發(fā)現(xiàn)來自運氣。2017年,我偶得新加坡1954年的《玲瓏》刊物,發(fā)現(xiàn)封面竟是石揮,其中還收錄了石揮的文章一篇。此文是連載。國內(nèi)圖書館沒有此刊,為了找到后幾期,我拜托了新加坡華裔導演陳睿翰先生。他多次去新加坡國立圖書館幫我查找,遺憾的是此刊在新加坡也很罕見,竟沒有找到。之后,我求助上海圖書館陳剛先生,他介紹圖書館的祁飛給我。祁先生經(jīng)過數(shù)月查詢,終于通過館際平臺在新加坡某處找到此文連載的第二篇。2020年末,我在華南師范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崔雨竹老師的幫助下,自天津、新加坡等地陸續(xù)找回后數(shù)篇。這期間,她委托彭偉烈先生,馬來西亞華僑戴嘉賢先生、戴嘉慧女士,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工程研究生徐楊鈺同學等好友多次到當?shù)貓D書館查詢和復制,終于將國外連載的《石揮隨筆》全部收齊。
另一次,我因工作需要去青島檔案館查其他電影史資料,意外發(fā)現(xiàn)了石揮于30年代中期發(fā)表在青島當?shù)貓罂系膸灼獞騽☆愇恼。我在好友張文思的幫助下復制了這些資料,她還幫我另找到了兩篇石揮文章。北京電影學院孫怡然博士、許繼堯博士幫我在天津的多所大學和天津市圖書館查詢到石揮在當?shù)貜氖略拕』顒拥馁Y料,其中包括極少見的早期天津地方戲劇刊物《藝群》。他們在查詢過程中也得到了京津圖書館多位老師的協(xié)助,遺憾的是《藝群》存世極少,我需要的那一期不在庫存中。我還要感謝中央戲劇學院武亞軍教授,中戲圖書館張娜館長、采編部白靜老師,還有首都圖書館馬文大老師、北京大學溫巖博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樊昊博士對我的幫助。我的好友、奧地利中國電影專家Isabella Wolte為推動中奧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她特別喜愛石揮的電影,在奧地利和德國成功地舉辦過多次石揮電影回顧展。她曾給我提供一條重要線索:早期電影演員司馬英才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石揮用過一個藝名叫“歐陽山斌”。 我搜索了較長時間,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地方出現(xiàn)過這個名字。
增補卷的資料收集難度遠甚于前三卷,之所以能成書,全賴大家的鼎力支持。至出版時,我知道還有遺漏,但目前客觀條件有限,短期內(nèi)仍無力實現(xiàn)完整收集,只待時機成熟再結集吧!
三
之所以將這本《石揮談藝錄》增補卷命名為“海闊天空”,不僅是因為其中收錄了石揮的同名散文,編者還希望——中國戲劇和電影的后來者,無論是做創(chuàng)作還是做研究,都可以不再遭遇石揮那樣的坎坷,能擁有更加廣闊自由的天地。
“寫作”對于石揮意味著什么呢?石揮的文字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很少得到別人的呼應,可能與他特殊的個人經(jīng)歷有關。他沒有完全融入任何一個演藝人或文人圈子,總是有意無意地擺脫著各種應酬和宰制。石揮雖有不少藝術上志趣相投的同好,卻很少有在文字上能夠與他惺惺相惜的伙伴。他的文字也許是寫給未來的,今天的我們讀到石揮的文字,仍會覺得親切、新鮮和犀利。
石揮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不滿16歲就參加了工作,在社會的底層看到了太多的“慘事”和“丑事”,他對人性之惡的記憶難以釋懷,感嘆“天時變換固屬高深莫測,而人心險惡更難以捉摸”,甚至和黃宗江大談“天下人都是王八蛋”。在創(chuàng)作時,他對人性善惡的呈現(xiàn)都經(jīng)過內(nèi)心千百次的錘煉,他拋棄所有的做作,不粉飾現(xiàn)實;他不為權貴所用,不為名利玷污。他的作品不但外在真實和富有感染力,更有內(nèi)在的嚴密邏輯。他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人物的依據(jù),再而把所有的依據(jù)具象于動作、神態(tài),甚至臺詞的語音語調(diào)中。他有一種極其高明和復雜的技巧,能將從現(xiàn)實中提煉的種種社會信息、性格特征濃縮進人物的所有細節(jié)中,讓觀眾信以為真。曾經(jīng),不堪而虛妄的生活現(xiàn)實讓他難于找到“真實”的居處,舞臺和銀幕反而成為他表達真情實感的世界,而那張不大的書桌也是他保存和釋放真我的凈土。
從心里流淌出的真話永遠值得閱讀。整整一個甲子,留下石揮的文字,只為后人能夠多讀他,讀懂他。
此書得以順利出版,仰仗后浪出版公司的吳總和編輯趙麗娜、肖瀟諸君的支持,感謝他們的眼光和耐心。
是為序。
李鎮(zhèn)
二〇二一年于北京不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