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談話療法——東西方心理治療的歷史 探究心理學的基本理念關于人類情感與幸福需求的本質(zhì)! 這本獨特的書將向你介紹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在歷史、哲學、兩性和文化等領域的基本假設。你將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心理治療師用聯(lián)系與矛盾并存的理論和理想來建立職業(yè)認同。在《談話療法》中,你還能看到:
·案例研究、故事、軼事和個人回憶消弭了學院派心理學中的心理治療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心理治療間的鴻溝 中文版序言 我很高興有機會和中國讀者分享這部作品。在當今被視為治療師的這群人手中,人類的心理疾苦是如何顯現(xiàn)、如何被應對的?解答這個問題,需要跨文化的視角這就是我在40年前開始從事的事情。然而在當時,重視此項任務的東西方學者為數(shù)甚少,我不曾想象過這本書能有今天。 人類這種動物,在情緒、心理方面是相當敏感的;為之嘆為觀止也好,為之唏噓感嘆也罷,這一現(xiàn)象總歸是靈長類的大腦經(jīng)歷漫長進化之后的既成事實,本書就奠基于這一事實之上。童年的成長環(huán)境,創(chuàng)傷事件,被忽視或缺愛的經(jīng)歷,情緒感受性的差異,以及其他無數(shù)種事實因素,都有可能在我們的心中留下相應的裂痕。誠然,面對異常事件,人們(尤其是兒童)往往會展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復原能力;然而,就大部分人而言,一生中總不免有一兩次情緒、心理崩潰的體驗。于是,許多人就會為此去尋求同類的支持和幫助,以便消解痛苦,甚至從痛苦中學習;然后,就像我的老祖母說的: 穿上襪子,讓生活繼續(xù)。 這就是我的職業(yè): 理解心理疾苦,并幫助人們解決它。在我的文化背景中,這一職業(yè)被稱為心理治療者、咨詢師、治療師、精神健康工作者。而在別的文化中,我們或許就成了巫醫(yī)、薩滿、祭司、磁療師、靈學師、精神病醫(yī)生,甚至內(nèi)科醫(yī)生。我們被稱為什么,我們以何種方式工作,這些都事關歷史、文化甚至政治背景。但我想說的是,刨去文化導致的用詞差異,我們在根本上從事的是同一項事業(yè): 修復個體,讓他們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恢復健全的生命活力。而且,就具體操作而言,有不少內(nèi)容可以貫穿文化差異、時代差別。下面就來說說這操作上的共同點。 首先,是確立結構化的幫助關系。在西方,由于我們醫(yī)學傳統(tǒng)深厚,從歷史上看,這一幫助關系往往類似于病人和內(nèi)科醫(yī)生之間的關系。時至今日,這一點或許不是那么確切無疑;但我想,在西方世界仍有為數(shù)不少的求助者把自己視為病人,而把治療師視為醫(yī)生。在我們這邊,這可真是太尋常了: 那天我為了配一副新眼鏡去做眼科檢查,驗光師就自稱某某醫(yī)生,而他的助手則把我稱為他們的新病人。這其實是歷史進程造成的結果。在日本,你求助的人會樂意被稱為先生(Sensei),或老師。在另一些圈子比如西方的女權主義團體中,人們會特意避免這樣的等級化標簽。但是,精心建構起來的關系,依然是此類活動的共同核心。無數(shù)研究表明,就此類活動的結果而言,起碼有70%的差異可以通過治療者和求助者之間的關系得到說明。倘若一段關系沒有處好、缺乏條理,尤其當關系中缺少信任、共情和倫理責任的時候,那么即便在好的情況下它也只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有可能加劇心理傷害。有趣的是,無論對于心理干預還是藥物治療,這一點都成立。在關愛的、治愈的交互關系中,安慰劑有可能療效顯著;而倘若執(zhí)行的醫(yī)師冷漠、跋扈(或者在某些研究項目中表現(xiàn)得如此),那么就連強有力的化學制劑都會收效甚微。造成這般結果的原因,當然可以包括病人缺少遵循醫(yī)囑的意愿;然而,信任與希望的治愈力同樣不可小覷。 本書所討論的每一例有效的治療案例,基本上都建立在這樣的關系之上: 一方是尋求幫助的人,另一方是收費提供幫助的人。在第十五章你會讀到,對于人本主義治療而言,真正的共情治療關系是必須建立的;這是整個治療工作的必要而充分的基礎。由此,這一現(xiàn)象或許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釋: 治療雙方在人生方面的高度相似,往往足以引向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在日本,我的絕大部分同事都把自己理解為上述人本主義傳統(tǒng)的實踐者。 當求助者和他的治療師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關系,此時即便外部旁觀者看不出前者有多少變化,他也會把自己描述成好多了當年我做學生的時候就曾經(jīng)注意到這個現(xiàn)象,并且為之亦喜亦憂。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青年男子,他的害羞令他痛苦到難以忍受。他與他的治療師關系非常好,他們遵循所有的公認療法來治療害羞。我們在觀看錄像資料的時候,沒看出他的害羞程度有絲毫減輕。然而,當時我們還是太年輕了,有這么件事逃過了我們的注意: 他在害羞的同時,不再那么局促不安了。時至今日我會說,他成了某種武士型害羞者(Samurai Shy Person)。在我看來,喚醒他心中的武士的,與其說是角色扮演、呼吸練習和照稿子念的自我陳述,倒不如說是他和治療師之間的聯(lián)系。 因此我認為,治療過程的實質(zhì)大抵在于說服;歸根結底,在于病人和治療師就以下問題達成一致: 如何理解并感知這個世界,理解并感知人在世界中的體驗。你會在本書中讀到精神分析的興起與興旺,或許你對這部分內(nèi)容缺乏興致。你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維也納婦女;蛟S很難讓你信服這樣的觀點: 你當下的不快樂,植根于你童年時代性方面的成長體驗。弗洛伊德對他所謂家庭戲劇的分析,不太容易引起你的共鳴。但是請記得,倘若你有了共鳴,那么精神分析學說就給你提供了一個極富趣味的放大鏡,幫助你洞察那個時代中產(chǎn)階級生活經(jīng)驗的核心結構。 我確信,在長達40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幾乎所有出自我手的治愈都在很大程度上是說服的結果: 說服我的來訪者重構他們的私人世界經(jīng)驗,以適應我對他們的困境的解讀。一旦他們相信,我真的理解他們的經(jīng)驗并且擁有治愈其疾苦的技藝,我就能使出一整套分析工具來解決他們的痛苦了。換個角度看這套分析,我必須承認,倘若說服過程沒有成功,那么我的工具不僅無用,而且會令雙方都感到挫敗。曾經(jīng)有那樣一位年輕人,我針對他的工作失敗了;他相信他的性取向和性感受是上帝所譴責的?墒俏也皇巧窀,也不是他那個教派的神職人員;面對他時我別無他法,只能進行無止境的神學討論這既非我所長,我也無此資格。我曾經(jīng)鼓勵他直面這一信仰體系帶來的、在我看來是可惡的偏見,然而他根本沒有挑戰(zhàn)原有信仰的意愿。無說服無治愈。 治療者必須對他/她自己的信念結構有個明晰的把握;并且在面對求助者時,針對這方面的內(nèi)容開誠布公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貌似顯而易見,然而其中蘊藏著大問題。假如我自己的信念結構不穩(wěn)當,自相矛盾,甚至腐化墮落,那會如何?據(jù)我所知,頗有一些治療師,他們工作幾乎純粹是為了自身利益,說白了就是唯利是圖。我想起有一位研究生教授,面對你如何知道你的工作已經(jīng)結束這個問題,他給出這么個幽默而睿智的回答:當保險金用完的時候。但是我還知道有那樣的治療師,他們的世界觀會迫使來訪者接受某些宗教觀念,以及關于女性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的觀念。在我曾經(jīng)工作過的某個診所,有個同事利用職業(yè)之便性騷擾女來訪者。終他被捕并被剝奪了從業(yè)資格;但在這之前,天知道他已經(jīng)干了多少壞事。每個療程開始時,他的典型做法就是要求女來訪者和他一起祈禱,求上帝指引她成為更好的妻子和母親。我得指出,他工作的地方是位于保守主義地區(qū)的一個小鎮(zhèn),當?shù)厝舜蠖夹欧钭诮。所以我們不妨預想,他的很多來訪者早就接受他那種世界觀,并且認同他關于女性在世間地位的假設。這個例子確實有點,但是你會在第十八章了解到,這種事并不少見。 在我看來,就本書所描述的談話療法而言,構成其底層結構的世界觀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基本學派;在實踐層面,它們多少會彼此重疊。這四個學派就是醫(yī)學的、懺悔的、倫理的和哲學的。讀者諸君不妨探究一下,你自己和哪個學派比較親近;同時請不要忘記,在人的一生中,年齡、經(jīng)歷以及進一步的學習都會強有力地影響人理解世界并與之打交道的方式。 我開始接受職業(yè)訓練,是在20世紀60年代。在當時,醫(yī)學模型幾乎就是專業(yè)人士認真對待的視角。我是作為行為主義者(見《談話療法》第二部分,尤其是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受訓的。但是在醫(yī)學模型的實踐者當中,大部分人感興趣的是和藥物干預相關的心理生物學,尤其在焦慮和抑郁癥的治療上。對于擁有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背景的中國讀者來說,這或許是熟悉的一條路徑。這些療法的共同點就在于,通過攝取物質(zhì)(好是天然的)來讓人恢復健康,其作用包括排毒、消除不平衡、解決調(diào)節(jié)障礙。 有許多醫(yī)學模型的世界觀,它們的共同點是這樣的: 其基礎模型,我們中的有些人會稱之為獸醫(yī)精神病學。這里面有醫(yī)生,有病人,還有雙方都承認的治療。位于舞臺中央的是疾病,而不是病人。醫(yī)生要做的,就是拿自己的治療裝備和具體疾病的診斷標準進行比對。我們稱之為獸醫(yī)式的,這是因為對于終的治療成果,病人自己幾乎增添不上任何東西。這一模型有著深遠的文化基礎。我近讀到一份報道,說有一位中國婦女在西方醫(yī)療機構接受癌癥治療。她感到困惑,因為她的治療團隊針對她的感受花費了大量時間和興趣,而不是專注地聚焦于她的疾病。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西方,倘若一位腫瘤專家不關注病人的情緒健康,那么他準會被視為怪胎。 請注意,在今天大家對于這一點已經(jīng)有了廣泛共識: 為了讓醫(yī)學模型的效果化,我在本文開頭提及的變量必須納入考慮。至少,要令治療有起碼的療效,執(zhí)行的醫(yī)生必須是體貼的、人道的,他得和病人形成治療伙伴關系。即便在20世紀60年代,我們在研究生階段學習的行為主義干預法也曾經(jīng)被這樣質(zhì)疑過: 和用在人身上相比,這辦法還是用在貴賓犬身上更有效。終,即便是激進的行為主義者也不得不尋思他們的來訪者是會思考的生物;然后,這就導致一場革命我們今天稱之為認知療法(見第十四章)。 醫(yī)學模型在當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以下的健康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來自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和全國預防中心的材料: 20152018年間,有13.2%的成年人在過去的30天中使用過抗抑郁藥。[在全年齡群體中]女性的使用量(17.7%)高于男性(8.4%)。 使用抗抑郁藥的百分比隨著年齡增長。在1839歲的成年人中,比率是7.9%;4059歲,14.4%;60歲及以上,19.0%。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抗抑郁藥的使用率都隨著年齡增長。在男性中,1839歲的使用率(5.5%),60歲及以上使用率(12.8%)。在女性中,1839歲的使用率為10.3%,在60歲及以上群體中則增長為24.3%。 來源: https://www.cdc.gov/nchs/pruducts/databriefs/db377.htm 當你閱讀《談話療法》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醫(yī)學模型到處都是,而且它確實在時間上早于現(xiàn)代的科學醫(yī)學。這一模型的內(nèi)在預設是,尋求幫助的人們需要一個外來干預,來糾正某些錯誤;其手段包括增加某些東西,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去除某些東西。后者有個臭名昭著的例子,那就是一個世紀以前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洲)的辦法: 用激進的外科手術對付人腦,倘若那些人被認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身負邪惡的反社會行為及念頭。 在醫(yī)學模型之外有一個激進的選項,那就是懺悔模型。驅(qū)動這一模型的原則性觀念在于,造成困擾的思想和記憶需要得到釋放,其途徑就是對著治療師大聲說出來。倘若治療師是一位神父,那么神的寬恕就是治療,繼之以祈禱和虔誠的行動。在精神分析(見第六章至第十章)中,把秘密說出來,同時充滿情感地對回憶進行再次體驗,就能導致弗洛伊德所說的宣泄(catharsis)這是植根于古希臘戲劇的古典觀念。 我認為,人們喜歡懺悔模型,是因為把內(nèi)心的秘密交給值得信任的他人,這件事確實可以發(fā)揮巨大的釋放作用。宣泄這個觀念中或許也蘊涵某種強大的東西。有許多(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針對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有效治療,都包含生動的回憶,甚至還配上適當?shù)谋尘耙粜П热绾蛣?chuàng)傷體驗有關的戰(zhàn)斗音效。有趣的是,倘若這樣的回憶是在催眠狀態(tài)或通過催眠藥物得到的,那么它的益處就比較。欢以谖铱磥,如果完整的情感遭遇被抗焦慮藥物緩沖過,那么其效果一般也會放緩。 當然,病人需要具備巨大的積極性和鋼鐵般的神經(jīng),才能自愿地把自己交付給這類所謂的暴露(exposure)療法。再者,或許和你從老電影中得到的印象不同,暴露會是一個冗長的過程;你們需要在多個療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審視記憶,終使得你的情緒大腦放棄或消退原有的特定喚起模式(arousal patterns)。至于這暴露何時應該分階段地逐步進行,何時應該火力全開正面作戰(zhàn),這方面的學術爭論是海量的。 幾年前曾經(jīng)有過一個研究,其中,精神健康從業(yè)者們被問及這樣兩個問題: 他們在操作中用得多的治療途徑是哪個?他們會為自己或親人挑選的治療途徑又是哪個?結果,大部分人在工作中用的都是某些版本的醫(yī)學模型;而幾乎所有被調(diào)查者都說,他們自己傾向于選擇某種形式的懺悔模型?磥恚瑢τ谖覀冎械暮芏嗳硕,讓心靈卸下重負的機會起碼能夠提供安慰的希望。我的專業(yè)猜測是,西方世界那些在限度上勝任的治療師,有90%是依賴懺悔模型的,這是他們治療來訪者的途徑。 所以,諸位請想象一下我的驚訝吧當我在日本教授心理學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堅決拒絕懺悔模型!美國有個流行的說法叫發(fā)生在拉斯維加斯的,就留在拉斯維加斯。我想,我的日本學生會告訴我,發(fā)生在人的家庭中或戀愛中的私人生活,都不關其他任何人的事。跟一位陌生人談論私人生活,這不僅是不忠和詭異的,而且,這怎么可能讓人感覺良好呢?于是我就想起前面說過的那位癌癥患者。我的醫(yī)生為什么總是在跟我談我的感受?并不是說,我不擁有感受;問題在于,它們是我的并且這不關你的事。 我曾經(jīng)花費我一半的職業(yè)生涯,去研究并嘗試理解非西方的思維模式。這方面的成就微乎其微,但是我的研究對于我的個人生活和職業(yè)生涯影響深遠。我想把我的發(fā)現(xiàn)總結為倫理模型的精髓所在。從我的研究和實踐中,我收獲的是這樣一個信念: 人類的生存,是從精心檢驗過的倫理原則中獲得其意義和結構的!墩勗挴煼ā返牡谒牟糠置枥L了種種靜默療法(主要是日本的),它們植根于古老的東方哲學。這部分的章節(jié)中包括一點點儒家學說,也包括對道家思想的致敬(見第二十章),以及大量佛教思想。這些療法在相當程度上植根于佛陀悉達多·喬達摩(約公元前500前400)的教導;在他死后,他的教導如野火燎原般在亞洲傳開了。 佛陀的四圣諦(見第二十一章),讀來就像心理治療師的手冊。生命是苦: 你痛苦意味著你活著,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特別或你是個例外。苦源于未馴服的自私的欲望: 它叫貪欲。消滅苦的途徑在于,對驅(qū)動著你的欲望發(fā)出挑戰(zhàn)。但如何做到?在人生中遵循審慎的、合乎倫理的道路。我們面對的挑戰(zhàn)就是,基于和諧之愛的倫理去生活。這套倫理的展開,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八正道。這是一些指導原則,用以重塑我們的思維、言語、行為和謀生途徑,以及持續(xù)不斷、念念不忘的自我覺知。 這八正道中有一條對我的人生影響;而且我發(fā)現(xiàn),作為一名治療師(以及教師!)我日常地依賴著它它就是正精進。人的一生往往需要大量的努力精進!你不能同時既是一個抱怨者又是一個有德性的人。如果你過的不是有德性的生活,那么你就不能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為確保你的行為在倫理上正確,需要的不僅是持續(xù)的警覺,還有自覺的努力。 彼得·班克特(C. Peter Bankart Ph. D),臨床心理學家,在達特茅斯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美國沃巴什學院名譽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擁有超過30年的教齡,主講心理學、心理治療等課程!墩勗挴煼ā窞樗拇碜。 中文版序言 / 1 前言 / 1 這本著作為誰而寫? / 2 本書特點 / 4 鳴謝 / 5 寫給學生和普通讀者 / 1 引言 / 1 章 理解談話療法歷史的基本關照 / 2 請吃一碗米飯 / 2 心理治療的勝利 / 3 我們這個時代的隱喻 / 3 一種用以貶抑的語言 / 4 本書背后的理念 / 4 談話療法的哲學根基 / 5 一個面向人物的視角 / 5 學習聆聽的上乘技藝 / 6 針對讀者的一點勸告 / 6 從咨詢的視野看 / 7 心理治療中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 8 對悖論的回答 / 9 對于因果律的后現(xiàn)代觀點 / 10 重申: 路上之佛 / 10 心理治療建基在科學之上的藝術 / 11 偉大的大師們及他們的心理治療學派 / 11 心理治療的敘事 / 12 關于心理治療客觀性的一點說明 / 13 一些實踐上的忠告 / 14 作為勸告的心理治療 / 15 非實質(zhì)性的心理藥理學 / 16 心理治療的科學 / 16 資料所揭示的 / 17 這些材料對我們的影響 / 19 羅洛·梅的噩夢 / 19 一點忠告,及誠摯的邀請 / 20 部分 無意識的發(fā)現(xiàn): 被揭示的心靈/ 23 第二章 對瘋狂的意義的求索: 從魔鬼信仰到道德治療 / 24 要有光 / 24 瘋狂,在那巫師、惡魔和魔鬼的時代 / 25 一種關于精神疾病的魔鬼信仰式的敘述 / 25 精神疾病在古代世界 / 30 關于瘋狂的希伯來觀點和希臘觀點 / 32 當代的魔鬼信仰 / 34 瘋狂在亨利八世時代的英格蘭 / 35 收容所運動 / 36 道德治療: 啟蒙對于瘋狂的沖擊 / 37 循環(huán)擺、英國棺材和水療法 / 38 茶會療法 / 39 作為倉房的醫(yī)院 / 40 第三章 理性的勝利,精神科學的興起,與神秘中的神秘 / 41 朝著心靈的科學 / 41 為了心靈和精神的斗爭 / 42 讓雅克·盧梭和啟蒙時代 / 43 約翰·蓋斯納神父: 信仰的擁護者 / 44 弗朗茲·安東·麥斯麥和關于瘋狂的科學理論 / 46 道德治療的興起 / 54 菲利普·皮內(nèi)爾的道德治療 / 55 科學的新人 / 56 機械論者對抗活力論者 / 60 反活力論者的誓言 / 61 機械論信仰的十字軍 / 61 第四章 催眠療法的興衰: 法國傳統(tǒng)中的談話療法 / 63 準備道路 / 63 讓馬丁·沙可 / 64 對歇斯底里癥的系統(tǒng)性研究 / 65 逃向疾病 / 67 偉大的人 / 68 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響 / 69 盛和衰 / 70 希伯萊特·伯恩海姆和南錫學派 / 72 恍惚和表演 / 72 皮埃爾·讓內(nèi) / 73 阿基里斯案例 / 74 對談話療法的貢獻 / 76 默默無聞的、苦澀的辭世 / 79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開始: 奇怪的安娜·O.案例 / 81 歇斯底里癥女王二世 / 81 臨床的插曲 / 82 階段一: 潛伏的醞釀期 / 82 階段二: 明顯的精神錯亂 / 83 階段三: 持續(xù)的夢游癥 / 84 階段四: 疾病狀態(tài)和癥狀的漸漸停止 / 85 后續(xù)行動和報告 / 87 關于歇斯底里癥的一種心理學觀點 / 88 再次審視安娜·O.案例 / 90 談話療法以外的歇斯底里癥治療法 / 91 安娜·O.案例的歷史意義 / 93 第六章 精神分析原則的引入 / 95 普羅米修斯: 火的贈禮 / 95 精神分析: 早期歲月 / 9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回憶 / 96 熱情的科學家們: 弗洛伊德和弗利斯 / 99 計劃 / 101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 102 幼年期誘惑假說 / 103 弗洛伊德的兩難困境 / 104 偉大的發(fā)現(xiàn) / 106 性動機的原初性 / 109 向前看,向后看 / 111 第七章 精神分析: 談話療法的原型 / 112 被揭示的心靈 / 112 心靈的動力學結構 / 113 壓抑: 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 / 113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 / 116 精神分析的承諾及其限度 / 117 精神分析方法的案例研究: 盧克 / 120 階段一: 它在走向何方? / 121 階段二: 痊愈? / 121 階段三: 發(fā)泄 / 122 階段四: 移情和反移情 / 124 反思 / 127 第八章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 129 追求價值 / 129 個反對者 / 130 阿德勒的童年 / 132 生存的斗爭 / 133 女性權利的擁護者 / 136 態(tài)度溫和的革命 / 137 阿德勒的理論: 完整的、有意義的人生 / 138 四個原則 / 139 伙伴感的勝利 / 144 三個大錯誤: 虐待、忽視和溺愛 / 145 出生次序的重要性 / 145 以幫助他人為基礎的治療 / 146 阿德勒對談話療法的持久影響 / 147 第九章 卡爾·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 149 太陽和月亮的婚姻 / 149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通信 / 150 一位有價值的弟子 / 150 鬼魅情結 / 153 榮格的獨立宣言 / 154 異端邪說 / 156 一個俄狄浦斯式的戲劇 / 158 分析心理學的起源 / 159 不一樣的家庭史 / 160 對于人類靈魂的科學研究 / 164 原型的心理學 / 166 分析心理學 / 171 人類覺知的不同程度 / 171 一個病人的夢 / 177 第十章 自我心理學: 安娜·弗洛伊德、艾瑞克·埃里克森、卡倫·霍妮和埃里克·弗洛姆 / 179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179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的興起 / 181 自我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假定 / 182 案例研究: 蓋爾和無名的問題 / 184 安娜·弗洛伊德 / 188 繼承者的戲劇 / 189 對于兒童的精神分析研究 / 189 艾瑞克·埃里克森 / 190 漸成發(fā)展理論 / 191 人生美德的獲得 / 192 心理治療學: 聚焦于治療者 / 193 卡倫·霍妮 / 195 聚焦于性別的心理動力學 / 195 基本焦慮 / 196 心理治療的目的 / 198 霍妮的獨特貢獻 / 199 埃里克·弗洛姆 / 199 人類對于實現(xiàn)的求索 / 201 弗洛姆對于談話療法的展望 / 202 第二部分 心理治療在美國從《瓦爾登湖》到《瓦爾登二》 / 203 第十一章 威廉·詹姆斯和美國心理學 / 205 有用的心理學 / 205 北美人對瘋狂意義的早期認識 / 206 美洲原住民的觀點: 自我疏離 / 206 瘋狂意義在馬薩諸塞殖民地 / 207 美國黑人的治療儀式 / 207 19世紀的北美心理學 / 208 對真理的不同認識 / 208 新領域的傳教士和教師 / 209 道德治療:休息療法的崛起 / 211 不過是顯而易見的常識 / 211 瘋狂與孤僻的性格缺陷 / 211 教化療法: 性與瘋狂 / 212 主張婦女純潔的教派 / 214 威廉·詹姆斯 / 214 充滿傳奇色彩的家庭 / 214 自由意志 / 217 回歸道德哲學 / 218 一種北美心理學 / 219 意志的心理學 / 219 實用主義 / 221 詹姆斯對談話療法的影響 / 222 第十二章 華生與斯金納激進行為主義 / 224 實用主義的勝利 / 224 再看磁性說 / 225 唯心論者的理由 / 225 自我的力量 / 226 約翰·華生 / 228 心理學的牛頓主義觀點 / 229 心理學: 有機體的行為 / 230 一個行為主義者的生活后記 / 235 斯金納 / 236 人類行為的科學所面臨的障礙 / 237 行為主義者的談話療法? / 238 第十三章 心理治療的行為主義革命 / 241 人間天堂的構筑 / 241 行為主義:希望之黨 / 242 精神分析登陸美國 / 243 移民心理學家挑戰(zhàn)行為主義 / 244 道拉德和米勒測試精神分析科學 / 244 心理學還是醫(yī)學? / 245 約瑟夫·沃爾普 / 245 漢斯·艾森克 / 246 行為主義革命 / 248 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 248 不帶有反射和強化物的學習 / 249 行為療法的局限 / 250 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談話錄 / 251 案例研究: 馬丁崩潰的人 / 252 再看歇斯底里癥 / 252 一種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法 / 254 英雄主義的反抗 / 256 接納與承諾療法 / 257 接納 / 257 承諾 / 257 治療 / 258 行為療法辯護 / 259 第十四章 認知(行為)療法 / 260 反思 / 260 心理·自我·行為 / 261 談話療法的認知(行為)取向 / 262 自我調(diào)節(jié) / 263 自我效能 / 263 認知療法的六條假說 / 265 操縱 vs. 勸說 / 266 從行為矯正到行為療法 / 266 從行為療法到認知療法 / 268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 270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原則 / 271 案例研究: 弗洛的極度悲痛 / 273 現(xiàn)今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 274 案例研究: 查理心碎 / 275 勸說的本質(zhì) / 276 認知重建療法 / 276 有缺陷的信念 / 277 改變的挑戰(zhàn) / 278 第三部分 對心理學的審判 / 281 第十五章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 瑪麗·卡爾金斯、戈登·奧爾波特和卡爾·羅杰斯 / 282 重中之重: 發(fā)現(xiàn)個人 / 282 瑪麗·卡爾金斯: 自我心理學的開端 / 283 自我的體驗 / 284 卡爾金斯對談話療法的貢獻 / 285 戈登·奧爾波特 / 285 個人的成長過程 / 287 統(tǒng)我: 自我的核心 / 288 卡爾·羅杰斯 / 291 獨立宣言 / 291 在嚴酷現(xiàn)實中形成的療法 / 293 是人還是科學? / 294 道德危機 / 295 羅杰斯談話療法的本質(zhì) / 296 對來訪者中心療法的功能分析 / 299 案例研究: 印第安納的兩個男孩 / 301 從有技巧的自我表露開始 / 302 從經(jīng)歷中學習 / 303 第十六章 對現(xiàn)存秩序的挑戰(zhàn): 威廉·里奇和弗里茨·皮爾斯 / 305 全然不同的事物 / 305 三個偉大革命 / 306 進化論 / 306 馬克思主義 / 306 精神分析 / 307 威廉·里奇: 把治療看作解放 / 30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繼承人 / 308 放逐荒野 / 309 人類性欲的綜合理論 / 310 對有機體整體的心理治療 / 311 秘密遺產(chǎn) / 314 弗里茨·皮爾斯: 格式塔治療 / 315 未完成情境理論 / 316 格式塔療法的起源 / 317 此時此地療法 / 318 自由主義者的觀點 / 321 第十七章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萊因、弗蘭克和羅洛·梅 / 323 關于人類存在的心理學 / 323 得勢當局的談話療法與力量 / 324 文化之窗 / 325 緘默 / 326 治療師的責任 / 326 人類自由的困境 / 328 迎接挑戰(zhàn)、重獲理性 / 329 萊因 / 330 存在主義練習: 破解密碼 / 332 人際感知法 / 332 案例示范: 菲尼克斯的流浪者 / 333 維克多·弗蘭克 / 335 對生命意義的質(zhì)問 / 335 意義療法 / 337 兩段逃離地獄之行 / 337 羅洛·梅 / 338 完全的、整合的、本真的自我 / 339 梅的談話療法中的愛與意志 / 341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罪惡的力量 / 342 生活就是這樣 / 343 第十八章 走近女性主義心理治療 / 345 反駁 / 345 案例研究: 艾達·鮑爾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47 維多利亞式的紳士之約 / 348 憤怒在治療中的價值 / 349 后一次相遇 / 350 探索女性心理上的痛苦 / 35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 351 南希·喬多羅的女性主義分析 / 354 心理學的無意識偏見 / 356 性別化的心理學 / 357 來自權力中心的阻力 / 358 反對心理治療中性別歧視的特別工作組 / 359 化學療法 / 360 誤解:解剖結構即命運 / 361 頭腦婦科醫(yī)學 / 362 女性主義談話療法 / 363 起跑線: 不帶性別歧視的心理治療 / 363 對社會變革的賦權 / 365 女性主義心理治療師瀕臨滅絕的物種 / 367 女性主義療法一種價值體系 / 368 第十九章 談話療法的形而上學 / 370 獨白 / 370 過度簡化之罪 / 371 無罪辯護 / 371 個人主義: 虛假的避難所? / 373 一個異國流亡者的故事 / 375 關于共生特質(zhì)的高校男生的調(diào)查研究 / 377 消失的樣本 / 378 正常的標準: 回到埃里克·弗洛姆 / 379 賦權心理學 / 380 28%的解決方案 / 380 基本的存在選擇: 自創(chuàng)生還是回歸 / 382 治療是談話的安全地帶 / 383 案例研究: 卡洛斯的困境 / 384 人類的自由: 真實地擁有這個世界 / 386 自由的概念 / 386 一種不可避免的形而上學 / 387 第四部分 心理治療的非西方視野: 道即無言/ 389 第二十章 東方哲學簡述 / 391 擁抱沉默 / 391 意識的擴張 / 392 自在的心靈 / 393 去自動化: 知覺的發(fā)展 / 394 自在的心靈經(jīng)歷了什么 / 397 獲得非凡意識的時刻 / 398 關于因果律本質(zhì)的一個跨文化說明 / 400 孔子和道的教誨 / 401 有德的人具備哪些品質(zhì) / 402 黃帝的教誨 / 403 案例研究: 薇薇安的漫長旅途 / 405 禪宗的無明之火 / 408 禪的教導 / 410 性情: 禪的內(nèi)在光明 / 411 喚醒你自己的感官! / 412 第二十一章 禪宗的治療蘊意 / 414 對自然心靈的照料和養(yǎng)育 / 414 來自出生前的教義 / 416 煩惱: 被污染的心靈 / 417 自然的心靈 / 418 禪的目的 / 419 薇薇安同煩惱的戰(zhàn)斗 / 420 先生的角色 / 421 我的遭遇 / 422 無! / 423 禪宗入門 / 423 四圣諦和八正道 / 424 案例研究: 我和列奧的問題 / 425 冥想的兩種類型 / 427 悟 / 429 般若: 來自自身的智慧 / 430 初學者的心靈 / 431 團體 / 431 道元的練習 / 433 正座:靜坐療法 / 434 第二十二章 當代日本心理治療: 森田療法和內(nèi)觀療法 / 437 正確的思想 / 437 價值觀和心理治療: 西方面對東方 / 438 個人主義和它的不足 / 438 麥琪對孤獨的探尋 / 439 依賴性的解剖 / 445 甘え和自分 / 445 日本社會的心理學基礎 / 447 由責任建立起來的情感紐帶 / 449 正確的思維: 森田療法和內(nèi)觀療法 / 451 恐同泛濫? / 451 森田療法: 治愈自我的搶先占據(jù) / 453 內(nèi)觀療法: 為了那些錯誤放置心靈的人 / 456 被期待之物的自發(fā)實現(xiàn) / 457 文化沙文主義 / 458 第二十三章 以行為自我調(diào)節(jié)為基礎的心理治療: 瑜伽及其他技術 / 460 正確實踐 / 460 日常生活中的正確實踐 / 461 對茶的崇拜 / 461 花道: 排列自然的禪 / 464 書法及其他日常實踐的禪 / 466 遮斷: 一種禪宗的休息療法 / 467 瑜伽及相關實踐 / 469 東方的自我訓練技術: 行法 / 471 呼吸練習 / 472 作為圣事的性 / 473 陰陽瑜伽: 佛陀的舞蹈 / 473 太極拳和指壓按摩 / 477 意識和沉默 / 478 第二十四章 后的思考 / 480 如果你在路上遇見了佛,殺了他! / 480 健康方面 / 481 變革的力量 / 483 一串警告 / 484 新時代的江湖郎中及其他自然的行為 / 485 對東方和西方的一次冥想 / 486 激進的環(huán)境主義心理學的幫助 / 487 疑慮的干擾 / 488 復興的許諾 / 489 參考文獻 / 491 人名索引 / 507 主題索引 / 511 校訂后記 / 530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