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jié),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對于書主人的觀察(張慧劍)、巴黎的春天(邵洵美)、關(guān)于買書的零零碎碎(楞定)、買舊書(施蟄存)、買書者言(郁達夫)、讀《毀滅》大眾本(林翼之)、買書(朱自清)、買書(阿英)、海上買書記(阿英)、買舊書的藝術(shù)(容)、舊書(勞心)等。
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fā)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窗口和傳播中心。這里集中了全國早、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gòu),也是中國的藝術(shù)活動中心,電影、美術(shù)、音樂、戲劇、攝影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里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19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qū)域內(nèi)繁華、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并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并駕齊驅(qū),躋身于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間,學界思想大解放,圖檔文獻大開發(fā),晚清至民國期間發(fā)行的書刊雜志,已經(jīng)或即將影印出版的有10萬種左右,這些文獻以往很多沉睡于書庫,大規(guī)模出版以后,極大地推進了學術(shù)研究。根據(jù)資料文獻的收藏和學界研究利用的現(xiàn)狀來看,目前未被整理開發(fā)的大宗文獻,就是晚清民國間出版的報紙。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jié),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yīng)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
本叢書的價值為:首先,所收文獻均為當年刊登報紙的原始文章,此為首次結(jié)集出版,可謂重新出土,具有既嚴瑾又新鮮的文獻意義。 其次,編者精心整理,視情分類,一些名家專欄,將整本出版,眾多佚名者的相關(guān)文章,也將按類分編,分別出版,以方便使用者。再者,所有結(jié)集出版的文獻,都將配備和文字嚴密相符的原始圖片,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圖文互證,使之具有史學意義上的引證價值。
這些百年前文獻的重新浮出水面,不但將使專業(yè)研究者汲取眾多新鮮史料,打開視野,大獲收益;而且廣大普通讀者也將從中了解眾多知識,心結(jié)頓開,獲得閱讀的快感。
張偉,浙江鎮(zhèn)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shè)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著作有《滿紙煙嵐》、《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追尋消逝的文脈》、《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風起青萍近代中國都市文化圈》、《晚清都市的風情畫卷上海小校場年畫從崛起到式微》等十余種;并主編《歷史記錄:中國與世博(18511940)》、《中國近現(xiàn)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上下冊)、《中國現(xiàn)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民國時期電影雜志匯編》(167卷)、《筆墨長城宣傳畫里的中國抗戰(zhàn)》(三卷本)等圖文書籍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