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代一百年》全書共分為三編,編為回望百年,回顧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與變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編為重建晚清歷史細節(jié),重新分析了甲午戰(zhàn)爭、義和團運動、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民國的建立等歷史事件;第三編為百年文化啟蒙,分析了新文化運動的得失經(jīng)驗。
本書以晚清中國如何進入現(xiàn)代化的通路為主線,觀察這一歷程中政治、社會、文化的標志性事件和人物,分析歷史事件不為大眾所知的前因后果,揭示歷史的多種可能。
知名學者,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文化、中國文明史等研究。
著有晚清四書系列:《覺醒》《維新》《國變》《革命》,歷史人物傳記系列:《嚴復傳》《章太炎傳》《梁漱溟傳》《蔣夢麟傳》,《激蕩:晚清二十年》《重新認識近代中國》《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漢代春秋學研究》等;錄有音頻節(jié)目《中國文明通史》等。
編 回望百年
以改良反制革命 3
從維新到新政 4
君主專制與君主立憲 5
改良確實一度反制了革命 8
清末官制改革的啟示 10
皇權(quán)邊界 10
以責任政府為皇權(quán)分憂 14
錯失良機 18
帝制的終結(jié) 24
一個新生階級 24
體制認同中的抱怨與哀鳴 26
別了,皇上 28
共和關(guān)鍵 31
戰(zhàn)爭的境界 32
共和成了出路 33
黃袍加身 36
中國革命的實現(xiàn)手段和主要途徑 38
暗殺時代: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38
暴動:革命的主要方式 41
民變:革命的背景與鋪墊 44
民初亂源 49
清廷積重難返 50
關(guān)鍵人物趙鳳昌 52
誰的臨時政府 55
法統(tǒng)之爭 57
近代中日交涉:時機、教訓及彌補 60
相互不信任緣起 60
老師與學生 62
日本的小計 64
近代東亞歷史的轉(zhuǎn)向 68
留給中國的精神遺產(chǎn) 68
日本勝利的理由 72
朝鮮因素 76
大變革時代:緣起、動力及方向 79
本末與體用 80
維新與變法 81
新政、憲政與君憲 83
第二編 重建晚清歷史細節(jié)
從歷史因果鏈條中分析甲午戰(zhàn)爭失與得 89
地緣政治的調(diào)整 89
走向戰(zhàn)爭 92
何以失敗 97
結(jié)局與影響 100
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理解義和團運動 101
義和團起山東 102
不到三月遍地紅 105
所謂宣戰(zhàn)詔書 108
歷史性災難 113
晚清新政為何走向反面 116
清廷的覺醒 117
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 118
兩個致命失誤 120
從君主立憲到共和 122
辛亥革命并沒有失敗 124
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 126
問題確實是從外部輸入的 126
孫中山對中國問題的分析 131
革命是無法告別的 136
民國建立: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142
清廷為什么不妥協(xié) 143
民國是談出來的 148
一個共贏的妥協(xié)方案 152
一戰(zhàn)與中國:一個歷史節(jié)點 157
蝴蝶效應:中日不同反應 157
重演十年前局外中立故事 160
《二十一條》提出 163
重建帝制的邏輯 166
澳門,現(xiàn)代中國的原點 171
發(fā)現(xiàn)東方 171
西方經(jīng)驗展示 177
開啟現(xiàn)代中國 183
科舉:一項被誤解的制度 186
群眾舉薦與組織考察相結(jié)合 187
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 190
時移世易:落后的原罪 195
第三編 百年文化啟蒙
新文化運動的一條歧路:改造國民性 209
沖決網(wǎng)羅 209
新民與舊民 214
啟蒙真諦 217
文化的根本在政治關(guān)于新文化運動方向選擇的反省 223
文化自信還是文化自卑? 228
梁啟超對科學的期望與失望 232
對現(xiàn)代科學的期望 233
破除科學的迷思 235
對玄學的期待 238
對科學的失望 241
啟蒙在路上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