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學大家許倬云談論著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尋我們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類學家項飚給出了新的理解與建議;
在這個時代做一個哲學家是什么感覺?陳嘉映剖白個體經(jīng)驗與求真渴望;
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怎么辦?唐諾講述著自我的掙扎與書寫的永恒。
……
許知遠與10余位國內(nèi)外重量級作家、學者深入對話,集結(jié)成一本珍貴的當代人文訪談錄。從許倬云到白先勇,從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國籍與時代,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經(jīng)濟學、人類學等領域等多個領域,探索從個體到社會的眾多議題,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溫度的訪談錄。他們說過的智慧、憤怒、偏激之言,都來自同一種脈搏:對廣闊的人類命運的關懷。他們的個體經(jīng)歷、個人思考,深度開拓著知識分子的可能性,展示著智識生活的多樣性。在圈層固化、“信息繭房”逐漸形成的今天,這樣一種對意義和價值的嚴肅追問,久違了。
★ 10余位深刻影響時代的作家、知識分子集體亮相,現(xiàn)象級訪談節(jié)目《十三邀》年度鉅獻——知識分子專輯;許知遠策劃/主創(chuàng),陳沖作序推薦:
《十三邀》總播放量超 13 億,數(shù)度引發(fā)破圈式全民討論,是目前國內(nèi)影響力極大、口碑極好的訪談節(jié)目。圖書版《十三邀》為4季內(nèi)容首次全番結(jié)集,并打破4季區(qū)隔,重新劃分主題。
本專輯人物包括許倬云、白先勇、陳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諾、陳志武、西川、許宏、項飚、赫拉利等10余位作家、學者,一部杰出心靈的對話錄。
★ 當知識分子遇上許知遠,從審美的共鳴到知識共同體的重建,將時代觀察呈現(xiàn)為更遼闊與深沉的表達
受訪者皆是我們時代中,他們有各自獨特的生命體驗和見識,所以有料;從訪談窺人,他們或謙和,或灑脫,或深情,風格迥異,所以有趣;他們?yōu)橥环N逝去而嘆息,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種溫度:同樣關心廣闊的人類命運,并奮不顧身投身其中。
★ 樹立人物訪談的新典范,以個體為樣本,探尋智性生活的無限可能:
作為 “智識上的同路人”,許知遠對話10余位我們時代里的標志性的知識分子,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考古學、經(jīng)濟學、人類學等領域,探討人文與求真,追問意義與價值;也通過不斷對話安頓自我,觀察世界,尋回精神生活的力量。
★ 《十三邀》在割裂的時代重建對話精神,極大地擴展了知識分子的可能性:
對話到底意味著什么?在《十三邀》中,許知遠通過對話的形式,將個人思想、時代精神與眾多人物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構(gòu)筑了我們時代迄今為止最為盛大的一場對話的歡宴:從每一個人物視角,切入歷史與當下的議題,從每一份珍貴的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抵達一個更寬闊的世界。
★ 與視頻截然不同的閱讀美學:對話歷時4年,文稿打磨歷時1年,內(nèi)容體量遠超節(jié)目呈現(xiàn);
跟剪輯后的視頻相比,圖書版《十三邀》更為細膩、全面地呈現(xiàn)訪談內(nèi)容,記錄下多個未能被視頻呈現(xiàn)的精彩瞬間;
嘉賓個人年表+訪談視頻二維碼+新增大量注釋+現(xiàn)場照片,構(gòu)筑更為縱深的閱讀場景;
許知遠審視與每位對話者的關系,撰寫點睛式人物側(cè)寫,亦可視為進入訪談之前的一次導覽
通過書籍這一更為人性的中介,讀者將不再只是對話的旁觀者,而是深度的參與者。
★ 彩蛋! 王小波特別篇,李銀河等人深情憶小波;
譚嗣同特別篇,歷史學家與新青年對譚嗣同從各種角度的動人解讀!
許倬云夫人孫曼麗談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長文首發(fā),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許倬云。
1.【自序】意外的旅程
文/許知遠
“那么,你最想見到誰?”
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 年初夏的那個午后,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里,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 訪談節(jié)目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chuàng)業(yè)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我在小業(yè)主與作家之間搖擺,后者的日益模糊令我不安。我亦對自己的寫作不無懷疑,我喜歡的一整套價值、修辭在這個移動互聯(lián)時代似乎沉重、不合時宜。
這個時刻,他們出現(xiàn)了。盡管只匆匆見過,我對他們有本能的信任。李倫謙和、富有方向感;王寧敏銳、細膩;總斜身半躺在椅子上的小朱,笑聲過分爽朗,總有驚人之語。
我沒太認真對待這個提議。不過,倘若有些事能把我從辦公室中解救出來,卻不無誘惑。而且,我總渴望另一種人生,水手、銀行家或是一個搖滾樂手,總之不是此刻的自己。采訪是滿足這種渴望的便捷方式,在他人的故事中,我體會另一種生活,享受暫時遺忘自我之樂。年輕時代的閱讀中,法拉奇、華萊士更是傳奇式的存在,他們將對話變成一個戰(zhàn)場、一幕舞臺劇。
在一張打印文件的背面,我胡亂寫下了幾個名字:哈貝馬斯、周潤發(fā)、黑木瞳、莫妮卡·貝魯奇、王朔、陳沖、比爾·蓋茨、奧爾罕·帕慕克、陳嘉映……他們皆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留下鮮明印記。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
節(jié)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fā)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gòu)成一次意外的和牌。
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diào)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啟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jié)目。打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xiàn),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他們大多是各自領域的杰出人物——小說家、哲學家、成功的商人、武術名家、導演、演員,令人不安的是,娛樂界占據(jù)著過大的比例,這不僅因為他們有豐富的故事可供講述,也緣于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力,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多少期待借助這種影響力,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的趨勢作出某種報復。
我和他們穿過三里屯街頭、在桂林吃米粉、在無人的電影院里吞云吐霧,還在九龍的武館里練習詠春拳……最初的目的開始退隱, 我越來越被探訪過程吸引,我喜歡和他們時而興奮、時而不咸不淡的交談,一些時候甚至陷入不無窘迫的沉默。沉默,與言說同樣趣味盎然。
這個嘗試比原想的更富誘惑。不管多么自以為是,你都不能通過幾個小時的相處,就聲稱理解另一個人。但談話自有其邏輯,它逼迫雙方勾勒自己的輪廓、探視自己的內(nèi)心。在陌生人面前,人們似乎更易袒露自己。
鏡頭令我不安,它充滿入侵性,尤其在人群中,我尤為不適。我也害怕屏幕上的自己,遠離后期制作,也從未看過一期節(jié)目,心中亦多少認定,這并非是我的作品。但我對影像產(chǎn)生了新的興趣,那些無心之語、一點點尷尬、偶爾的神采飛揚,背后的墻壁上的花紋,皆被記錄下來,它提供了另一種文本。比起寫作,它也是一種更即興的表達,帶來意外的碰撞與欣喜。
我意識到,它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鏡頭也沒那么討厭了,它給交談帶來正式感,令彼此的表達更富邏輯與結(jié)構(gòu)。也借助鏡頭,我的經(jīng)驗范圍陡然增加,一些時候,甚至是夢幻的。是的,哈貝馬斯與貝魯奇尚未見到,但我的確與坂本龍一在紐約街頭閑逛,在東京與黑木瞳喝了杯酒,與陳沖在舊金山海邊公園的長椅上閑坐。
我同樣不會想到,在薇婭的直播間賣貨,置身于一群二次元少女之中,聽羅振宇講他的商業(yè)之道。當接觸到這一新的時代精神時,我發(fā)現(xiàn)沒有看起來那么新,亦不像我想的那樣淺。
相遇拓展了感受,又確認了身份。當面前所坐是西川、項飆、陳嘉映時,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熱情更為高漲,表達更為流暢,期待這談話不會結(jié)束。而吳孟達、蔡瀾又讓我感受到另一種人生態(tài)度,智性與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我亦遭遇到嶄新的困擾,被卷入大眾輿論的旋渦。作為一個習慣藏在文字背后的寫作者,這實在是個令人焦灼的時刻,我覺得自己掉入了泥潭。偶爾,我也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不該進行這個嘗試。
短暫的動搖后,一切反而堅定起來。它還帶來一種意外的解放,我愈發(fā)意識到表現(xiàn)(performance)的重要性。倘若觀念得到恰當?shù)谋憩F(xiàn),它的影響將更為深遠。書寫也是多向度的,文字只是其中之一,聲音、畫面、空間也同樣重要。
這些對話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現(xiàn)在眼前時,給我?guī)砹硪环N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可能穿越時間。比起節(jié)目,它更像是我的個人作品,我們的對話也以更全面的樣貌展現(xiàn)出來。
感激也在心中蔓延。我常對李倫與王寧頗感費解,他們對我的盲目信任從何而來。作為制片人的朱凌卿,盡管常有混亂與饒舌之感,但他的敏銳與判斷力,常與我心有靈犀。從小山、劉陽、新力到繼沖、正心、學競、龍妹,我喜歡與導演和拍攝團隊四處游蕩,在路邊攤喝啤酒。很多時刻,我們有一種家人式的親密,正是這種親密與信任,驅(qū)動著這個節(jié)目。需要感謝的同事們眾多,我無法一一列舉。雷克薩斯的Kevin與Kathy,亦要特別致謝,當Kevin說最鐘愛尋找譚嗣同一期時,我感到得覓知音的慶幸。我還暗暗期待,這個節(jié)目能延續(xù)到第十季、第二十季,如果可能,至少有三十季,邀請每一個人參與對自己時代的理解。騰訊新聞始終是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范新給出了出版的提議,并篤信這套書能折射時代心靈。劉婧、晉鋒、丹妮、陳麟、明慧和一頁團隊的編輯們皆參與了編輯與整理。他們都深知,對我來說,一本書永遠意味著最隱秘的歡樂。節(jié)目的不足,我尚可推諉給導演團隊,這本書的瑕疵、錯漏,則全歸于我。
2.【推薦序】禮物般的交談時光
文/陳沖
許知遠第一次在上海采訪我的時候,我也許是有所保留的,那時我還不認識他。如果現(xiàn)在重新做一回是否會更好些?不過從陌生到了解的過程應該也是有趣的吧。忘了那次我們具體聊到了些什么書,但我清晰記得當時的那份驚喜和感動——這個比我小十幾歲的人居然也愛老書——那些我年輕時代迷戀的東西,不,那些我至今仍然迷戀的東西。
2019 年的春天他來舊金山,我們一起去了一家叫“綠蘋果”的書店,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是我在這座城市的圣所。美國的商店一般關得早,但“綠蘋果”開到晚上十點半,我喜歡晚飯后來這里逗留,在舊書堆里慢慢翻閱,那些悠哉悠哉的時光是幸福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常帶她們來這里買書,后來大些了,她們就把看過后不再需要的書拿回書店去賣掉、捐掉或換新書,呵,那都是在她們發(fā)現(xiàn)亞馬遜之前。許知遠那天跟我在“綠蘋果”的書架間閑逛,隨意聊著各自喜歡的書籍,一份默契感油然而生,對于生性慢熟的我來說這是很少有的。
后來,我們的對話也經(jīng)常從書開始。我在泰國拍戲的時候,正逢雨季,雨水蒙住了窗外面的湄南河,把我像蠶蛹一樣裹在屋里閱讀、聽音樂,與世隔絕。接連不斷的傾盆大雨讓我想起毛姆的精湛短篇《雨》,就跟許知遠聊起了毛姆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寫下的一系列悲劇,都是關于亞寒帶的歐洲人到了融化與腐蝕一切的熱帶后的生活。也許我倆都屬于那種有古典情懷的人吧,從毛姆的作品,我們聊到悲劇的價值。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在悲劇中靈魂才得以洗禮和升華,它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要部分,而今天,悲劇作為一個劇種被誤認為是負能量。
記得那天我還給許知遠發(fā)了我酒店的照片,他說很像他在仰光時住過的 The Strand(斯特蘭德酒店),那是他十分喜愛的殖民地式建筑。說到他的仰光之旅,又讓我聯(lián)想起他寫的游記,其中提到了我非常欣賞的作者奈保爾。許知遠說奈保爾是他的最愛,深刻影響了他觀察世界的方法。就這樣,我們的對話從毛姆的殖民地作品繞到了奈保爾的后殖民地作品——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時空,兩個針鋒相對的視角和風格。我們似乎總是這樣,問一下互相在看的書,然后漫不經(jīng)心地閑聊,有一搭無一搭的,卻也說出了不少內(nèi)心深處的感想。
其實,從上海第一次采訪到現(xiàn)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我也只見過許知遠兩回,但是他似乎已經(jīng)成了一位老朋友;蛘哂盟脑捳f,是兩個小朋友在聊天,傻乎乎的,特開心;蛘哒f得嚴重一點,我們是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同一種人格而堅持,同一種逝去而悲哀;我們是被同一種情操所感染,同一種養(yǎng)料所滋潤,同一種溫暖所安撫……
人生軌跡中有無數(shù)擦肩而過的陌路人,偶爾我們幸運地跟另一條軌跡志同道合一段,也許是半輩子,也許是半天,也許是半小時,都是禮物,值得珍惜。
自序 意外的旅程(許知遠)
推薦序 禮物般的交談時光(陳沖)
許倬云:全世界人類曾走過的路,都要算我走過的路
白先勇:我寫作是想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zhuǎn)化成文字
王小波:“你快回來吧,你要回來,我就放一個震動北京城的大炮仗”
陳嘉映:人一定要求真,而且要對遙遠的事情求真
金宇澄:八卦是人的天性,一想到八卦,我就充滿希望
唐諾:你要像攻打堅城那樣去書寫,有時必須忍受失敗
陳志武:人類文明化的進程是我最信得過的,這是一個我愿意賭上所有的錢的判斷
西川:原來我想成圣,但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牛魔王
許宏:考古首先是滿足人類好奇心,其次是安頓身心
項飆:理想的知識分子,神經(jīng)一定要跟著時代跳動
尤瓦爾·赫拉利:我不預測未來,我只想讓人們有能力討論人類的未來
尋找譚嗣同:他是個生命典范,他的死是哲學家對理念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