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與世界史學》共十二章。第一章為引論。第二章介紹了西方學者對中國史學的認識。第三章剖析了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觀念,駁斥西方學者的錯誤認識。第四、五、六、七章對西方學者對中國史學的誤解做了進一步的反擊;第八章旁征博引的闡述了中國史學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九章公正的支出中國史學的缺陷和應(yīng)該向西方學習之處;第十章陳述了西方史學面臨的危機以及應(yīng)用比較史學的可能性;第十一章總結(jié)了建立世界新史學的方法;第十二章為結(jié)語。
序言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西方對中國史學的認識
第三章 中國文化中的歷史觀念與史學的綿延發(fā)展
第四章 中國的史官記事制度與修史事業(yè)
(一)中國的史官記事制度
(二)中國的修史事業(yè)
第五章 中國史學的精細、詳贍與博大
(一)中國史學的精細與詳贍
(二)中國史學的博大
第六章 中國史學中的記實與求真
(一)記實
(二)求真
第七章 中國史學中的思想、理論與方法
(一)史學思想
1.經(jīng)世思想
2.和平思想
3.會通思想
(二)史學理論
1.疾虛妄
2.“史才三長”論
3.“史德”說
(三)史學方法
1.比較方法
2.歸納方法
3.參伍錯綜以求其是的方法
第八章 中國史學與人類文明史
第九章 中國史學的缺陷與所應(yīng)西學于西方者
(一)概說
(二)中國史學的缺陷
1.神圣獨立的史官中,非無曲筆逢迎者
2.集眾官修的正史,每見繁蕪、陋劣之作
3.紀傳體例,能現(xiàn)歷史萬象,而有見樹不見林之弊
4.宋以后流行的史論,不能與西方的歷史解釋相比擬
5.西方漢學家的評論
(三)中國所應(yīng)西學于西方者
1.兼采西方史學體例
2.融合西方史學方法
3.會通西方史學理論
第十章 比較史學與世界史學的建立
(一)蘭克史學的冠冕地位及陷于危機
(二)比較史學的魔杖神力——以中國史學濟西方史學之窮
(三)世界史學的建立
第十一章 世界新史學的展望
(一)建立及時記載天下事的制度
(二)擴展遼闊的世界史學視野
(三)撰寫全人類的歷史
(四)維護歷史神圣獨立的尊嚴
(五)發(fā)揚歷史客觀、公正的精神
(六)冶中西求真的史學方法于一爐
(七)發(fā)展敘事、解釋、分析、綜合的藝術(shù)
(八)培養(yǎng)史學家的優(yōu)美氣質(zhì)
(九)正視新史料的叢出與新技術(shù)的訓練
1.新史料的叢出
2.新技術(shù)的訓練
第十二章 結(jié)語
參考書目
大抵春秋時代以前,史官有太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左史等名稱。漢代的史官為太史令,也稱太史公。自漢末迄于唐初,史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之稱。后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置秘書監(jiān),其屬有著作郎。魏明帝太和中(227-232年),詔置著作郎。晉立著作省,自是著作郎、著作佐郎為著作省官,專掌史職。“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郎,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郎始到職,必撰名臣傳一人。”“國史之任,委之著作”。史冊所述,蓋其真況。自唐貞觀三年(629年),別立史館,撰史之任,專歸史館修撰,著作郎始罷史職。(齊、梁及陳又設(shè)撰史學士,其職與著作郎同。)
自唐迄于清末,史官又有修撰、編修、檢討、修國史、同修國史等名稱。
修撰之稱始于唐,上系“史館”二字!缎绿茣·百官志》云:“史館修撰四人,掌修國史。”《舊唐書·職官志》云:“史官監(jiān)修國史,修撰直館。”宋、遼、元、明、清數(shù)代,皆設(shè)修撰。宋稱史館修撰、史館同修撰、實錄院修撰、實錄院同修撰;遼稱史館修撰;元稱翰林國史院修撰;明、清稱翰林院修撰,皆史官職。
編修、檢討設(shè)于宋、元、明、清四代。宋代國史院、實錄院中,有編修官、檢討官;元代翰林國史院中,有編修官;明、清翰林院中,除修撰為史官外,編修、檢討皆是史官。
修國史、同修國史設(shè)于宋、金二代。宋代國史院與實錄院中,有修國史、同修國史之官。金代國史院中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