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詡為萬物靈長,然而真是如此嗎?我們的星球上只有我們這種智慧生命嗎?遠古的猿如何演化成人,又如何走出非洲、步向全世界、分化成眾多亞種?世界各地的人種如何誕生,不同地區(qū)的人們?nèi)绾芜w徙、分離、對抗、交流,甚至融合?中華大地上,文明如何起源、族群如何變遷?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能否找回自己家族數(shù)千年前的先人?如今,人類起源和遷徙方面還有哪些謎團尚未解開?科學家有沒有解謎的思路?……本書綜合化石、DNA、考古、語言、歷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跨越生命歷史和人類文明的長河,探索人類起源與遷徙,特別是中華文明中的族群演化與文明肇始之謎。
上個月,北京某館的館長來找我,說我們研究的中國人起源的成果特別重要,希望我去他們館做一個系列講座。我自然答應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館的講座部主任打電話給我,說講座內(nèi)容經(jīng)他們的專家顧問審核后沒有通過,說“中國人非洲起源說”是有問題的,不適合講。我非常錯愕!對于現(xiàn)代人非洲起源的問題,學者們做了這么多年的深入研究,已完善了許多細節(jié),還孜孜不倦地做了科普宣傳,沒想到我還會收到這樣的回絕。我知道在民眾中頗有一批人想法非常頑固而奇特,比如有個網(wǎng)民在微博上寫了很多文章罵我,說我的研究結(jié)果不對,是造假的,因為與他多次占卜得到的結(jié)果不一致。那些人最近又提出了古埃及就是夏朝的觀點,到處宣傳,還出了書,受眾甚廣。對于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缺乏科學邏輯訓練的民眾,堅持個人的奇思怪想,也算可以理解,但是“專家顧問”有這樣的說法,算幾個意思?
其實,科學發(fā)展到今天,領域分支實在太多了,沒有人能通曉全部領域的知識。作為專家,對自己專業(yè)領域的內(nèi)容是熟悉的,對其他領域的知識可能會生疏,甚至有誤解。所以作為專家,特別是受過科學邏輯訓練的人,尤其需要謙虛謹慎。但是,恰恰有那么一大批專家,特別熱衷于挑戰(zhàn)其他科學領域。有一位歷史學教授,名氣很大,近些年發(fā)現(xiàn)遺傳學這個領域大有作為,寫了很多文章批評基因的社會應用。他說DNA作為法醫(yī)鑒定是不科學的,可舉出的例子又特別經(jīng)不起分析。不用DNA鑒定身份,不發(fā)展更精確更嚴密的法醫(yī)鑒定技術(shù),難道還要回復到滴血認親不成?在法醫(yī)遺傳學界作出有力反駁后,他又改了話題,說“民族”是沒有遺傳特征的,不能用基因研究,歷史群體也不能用基因來分析。這真是太滑稽了!民族固然是以文化來識別的,可他們的基因難道是憑空而來的?他們的孩子都是領養(yǎng)來的?怎么可能!每一個民族群體都在歷史長河中占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空區(qū)段,體現(xiàn)出明顯的文化特色。時空與文化上的穩(wěn)定性,促成了民族的遺傳特征的穩(wěn)定。雖然不能保證民族之間基因有100%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往往是顯著的。所以不能用基因來確定某個人是什么民族,但可以用基因來分析群體的民族來源,分析民族之間的親緣關系。這種民族遺傳關系與語言文化的親緣關系往往是一致的。例如漢族與藏族、滿族與蒙古族,都有最近的親緣關系和文化關聯(lián),這顯然非常符合邏輯。
李輝,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大同市中華民族尋根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上海人類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亞洲人文與自然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分子人類學,從DNA 探索人類起源與文明肇始,獲多項科技成果獎,其成果被《科學》以“復活傳奇”為題作專版報道。在《科學》《自然》等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60多篇。撰寫《Y 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來自猩猩的你》《偒傣話: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語言》《復旦校園植物圖志》《極簡人類進化圖解》《Languages & Genes in NWChina & Adjacent Regions》等科技著作,《嶺南民族源流史》《我們是誰》《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風采錄》等史學著作,《道德經(jīng)古本合訂》《茶道經(jīng)》等哲學著作,曾翻譯《夏娃的七個女兒》《我的美麗基因組》等科普名著,有詩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皎皎明月光》《谷雨》《紫晨詞》《茶多語》《十二山》《二十四節(jié)氣茶事》等,譯梵詩集《德州菩提集》。
金雯俐,上海自然博物館(上?萍拣^分館)教育運行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2005 年起開展科普教育工作,致力于原創(chuàng)科學普及、拓展性教育項目策劃、展覽教育效果評估、科學性觀眾行為研究、科學教育人才培育等。曾被科技部授予“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榮譽稱號,獲得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最佳口才獎、全國科學表演大賽一等獎、上海市科普講解大賽金獎、“誰是皇牌詮釋者”總冠軍等。發(fā)表《科普場館如何轉(zhuǎn)化高新科研技術(shù)成果》《智人與現(xiàn)代人名詞混用及其對科學傳播的影響》《節(jié)氣系列互動科普劇開發(fā)與研究》等論著,參與編著《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講解理論與實踐》《神奇的大自然物種》等教材和科普讀物。
目錄
自序 / 001
概念說明 / 009
導言 探訪剛果的僰猿樂園 / 013
第一章 表示進化的“樹”:從古菌到人類 / 019
第二章 分子鐘:以DNA計時 / 038
第三章 來自猩猩的你:探尋“人”的起源 / 054
第四章 當語言遇上基因:東亞的人類起源與族群演化 / 094
第五章 三皇五帝:用基因撥開早期歷史的迷霧 / 122
第六章 發(fā)現(xiàn)曹操:Y染色體與基因家譜 / 174
結(jié)語 我們是誰 / 194
參考文獻 / 197
圖片來源 / 207
后記 人類學家的夢 /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