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記
東南山水,余杭郡為;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①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春之日,吾愛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②,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云從棟生,水與。③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矧④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余杭而甲靈隱也。⑤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復(fù)湖,易為形勝。先是領(lǐng)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虛白亭,有韓仆射皋作候仙亭⑥,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⑦,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⑧,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后作此亭⑨。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后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⑩
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注釋】
①“東南山水”六句:這種寫法,后人效之者頗多。如鄧牧《沖天觀記》云:“兩浙山水之勝,東南;由浙江西,杭;由杭西,余杭。逆天目大溪,上有十八里曰洞霄宮者,是為大滌洞天,又余杭勝處也!笔疯b《韜光紀幽》記云:“環(huán)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為佳;據(jù)西山之佳,惟四寺,靈隱為勝;領(lǐng)靈隱之勝,有五亭,韜光為幽!膘`隱寺,《咸淳臨安志》卷八十:“(景德靈隱寺)在武林山東,晉咸和元年梵僧慧理建。舊名靈隱,景德四年改景德靈隱禪寺!蓖醴豆盼男∑肪兹A》評云:“出冷泉亭,如剝蕉心!
②蠲(ju。睿┪鲺ǎǎ悖瑷Γ瞑溃好獬裏⿶溃饩坪蟮钠v。蠲,除去,免除。
③“山樹”四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評云:“絕妙好辭。作者其有賦心乎?”
④矧(shěn):況且。
⑤“斯所以”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評云:“一語挽前,健峭可喜!
⑥韓仆射皋作候仙亭:《咸淳臨安志》卷二三:“候仙亭,守韓仆射皋建,久廢。”查慎行《白香山詩評》:“候仙亭在靈隱寺前。”
⑦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咸淳臨安志》:“裴棠棣,河東聞喜人。兵部郎中,作觀風亭!
⑧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咸淳臨安志》:“盧元輔,自河南縣令除杭州刺史,白集有制詞。嘗于武林山作見山亭!
⑨右司郎中河南元藇:《元和姓纂》:“荊州刺史元欽之孫藇,河南洛陽縣人!痹∮小对v杭州刺史等制》。勞格《杭州刺史考》考元藇除杭州刺史在元和十五年。
⑩“故吾”二句:王符曾《古文小品咀華》評云:“老氣。”
【賞讀】
本文作于長慶三年(823)八月十三日,白居易時任杭州刺史。冷泉亭,在杭州飛來峰下,《咸淳臨安志》載:“(冷泉亭)在飛來峰下,唐刺史河南元藇建,刺史白居易記,刻石亭上。政和中,僧慧云又于前作小亭,郡守毛友命去之!
這篇《冷泉亭記》寫得筆力滋潤,風神俊爽,情景交融,韻味深長。文章開頭從東南山水寫起,而后引向余杭,從余杭寫到靈隱,從靈隱再到冷泉亭。用的是從大背景、大環(huán)境逐漸把鏡頭的手法。交代亭的地理位置、背景特征,以及冷泉亭在這個背景中所占的地位,并突出了文章。這樣由大到小、由遠、由面及點地一路寫來,好處有二:一是可以使讀者居高臨下、鳥瞰全景,把文章所要描寫的對象的準確位置看得清楚。二是周圍的風光、景色,對所寫的主要對象可以起到眾星拱月般的烘托作用。
陳天定《古今小品》評此文:“惟松故朗,惟脆故爽!蓖醴豆盼男∑肪兹A》對此文評價云:“記‘冷泉亭’,夏月讀之四坐風生,真造五鳳樓手。文章無寄托者,大不易作。此文一無寄托,而波瀾老成,經(jīng)營匠心,洵稱毫無遺憾。似此才情,不知何以列于八家之外?”
后代詩人詠寫冷泉亭者,都難以回避白居易的《冷泉亭記》。宋人董嗣杲有《冷泉亭》詩,序云:“在飛來峰下,唐右司元藇建,刺史白居易撰記!痹娫疲骸靶《浞迩坝耒R寒,幾回倚杖聽潺湲;嫕痉欠菜,慧理呼猿是此山。亭角靜依金剎古,樹身涼臥石闌閑。無因可洗人間熱,時御清風照影還!泵魅岁愘棥逗晚崱吩娫疲骸耙簧讎L來冰齒寒,亭前終日響潺湲。靈源瀉出穿西澗,別派分來繞北山。飲水黃猿攜子至,窺魚白鷺比僧閑。詩翁欲試先春味,碧甕呼童遠汲還!泵髂⿵(fù)社詩人方文亦有《冷泉亭》詩云:“天竺下山路,皆從靈隱過。此亭臨澗壑,之子任婆娑。松檜夏偏密,樵蘇晚更多。當年白少傅,高詠意如何!鼻宄排趸塾小独淙ぁ吩娫疲骸叭曢軝懲,林壑杳然深。人世熱何處,我來清到心。松林藏日色,潭底臥峰陰。一自樂天記,山光寒至今。”清道光間沈丹槐《冷泉亭》詩云:“清興健籃輿,游跡隨蠟屐。一往寒煙生,其上列松柏?丈铰淙~深,沒盡青芝跡。云是冷泉亭,清泉流白石。泠泠綠玉寒,藹藹蒼煙積。碎作琉璃聲,瀉落石罅窄。畫屏青巉巉,倒影浸石壁。緬懷香山翁,登臨憶疇昔。游者信如斯,美人一水隔。濯罍盛冷云,掃葉烹玉液。坐久萬慮捐,茶煙具空碧!
清厲鶚《增修云林寺志》載:“冷泉亭對聯(lián):‘圓機風與溪相答,妙義人同石共談!绷赫骡牎堕郝(lián)叢話》載:“西湖飛來峰,……峰下即冷泉亭,亭匾舊傳為董香光所題。……惟董香光聯(lián)云:‘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彼教中機鋒語也。又有書王右丞‘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者,亦雅切。至《七修類稿》中又載一聯(lián)云:‘飛峰一動不如一靜,念佛求人不如求己。’則鈍相矣!彼未巳玷底小缎聫V冷泉亭記》,感嘆“逝者如流,日遷月謝”,前賢流風遺澤,固已云散夢掃,但冷泉與冷泉亭固自如也;盛衰得失相尋于無窮,后之視今,將猶今之視昔。
與微之書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微之微之!不見足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①如此。況以膠漆②之心,置于胡越之身不得相合③,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④,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仆初到潯陽時,有熊孺登⑤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上報疾狀,次敘病心,終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shù)帙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⑥。便請以代書!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仆左降詩⑦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吹雨入寒窗!贝司渌松胁豢陕,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且置是事,略懷。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⑧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孤六七人提挈同來。⑨頃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饑飽。此一泰也。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癘。乃至蛇虺蚊蚋,雖有甚稀。湓魚頗肥,江酒極美。其余食物,多類北地。仆門內(nèi)之口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shù)株,修竹千余竿。青蘿為墻援,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
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
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暫生。余牽,便成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里曉燈前。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樂天頓首。
【注釋】
①離闊:分別。孟浩然《入峽寄弟》詩:“離闊星難聚!
②膠漆:比喻情誼極深,密無間。白居易《和〈寄樂天〉》:“賢愚類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來,幾人號膠漆?”
③相合:文中指相聚。
④牽攣乖隔:牽攣,牽掛。乖隔,別離。
⑤熊孺登:《唐才子傳》卷六:“孺登,鐘陵人。有詩名。元和中,為西川從事。與白舍人、劉賓客善,多贈答!卑拙右子小逗橹莘晷苋娴恰,元稹有《贈熊士(孺)登》《別嶺南熊判官》詩。
⑥白二十二郎:居易排行二十二。白居易《祭弟文》:“二十二哥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郎中二十之靈!
⑦聞仆左降詩:元稹集題作《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⑧方:內(nèi)心,心神。《列子·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之地虛矣!
⑨“長兄”二句: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前月中,長兄從宿州來,又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遠至!遍L兄,即白幼文。徐州,指宿州符離。諸院,指同祖的各房。
⑩余中指賦詩。
籠鳥檻猿:形容身不由己。
【賞讀】
本文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江州。按,文中云不見微之“已三年矣”,“自到九江, 已涉三載”,《白居易集箋!分^:自元和十年至元和十二年,“適為第三年”。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得罪和宦官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和十年(815),又出為通州司馬。同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此時在政治上都受到了打擊。白居易在這封信中向元稹介紹在江州的生活情景,表達懷念知己的心情,表現(xiàn)堅持正道、不畏強權(quán)、雖受挫折而無怨無悔的胸懷,同時也流露出苦悶無奈、聊以的情緒。文章簡潔明快,如同晤面交談,切有味,真切感人。
有時候,逆境會成為我們?nèi)松呢敻。從書信中提到的“三泰”,即可領(lǐng)略白居易在逆境中從容淡定的心態(tài)。在貶謫三年后,白居易這樣形容自己的身心狀況“形骸且健,方甚安”。之所以如此,他歸結(jié)為三方面:有情相慰以樂天倫、能自力更生以足衣食、觀云水泉石以忘得失。這“三泰”來自對磨難的無畏,不僅無畏,而且善于在苦難中尋找快樂,正所謂臨變不驚,泰然處之。
賀歐陽少師①致仕②啟
伏審抗章③得謝,釋位言還。天眷雖隆,莫奪已行之志;士流太息,共高難繼之風。凡在庇庥④,共增慶慰。伏以懷安天下之公患,去就君子之所難。世靡不知,人更相笑。而道不勝欲,私于為身。君臣之恩,系縻⑤之于前;妻子之計,推挽之于后。至于山林之士,猶有降志于垂老;而況廟堂之舊,欲使辭祿于當年?有其言而無其心,有其心而無其決。愚智共蔽,古今一途。是以用舍行藏⑥,仲尼獨許于顏子;存退,《周易》不及于賢人。自非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愛,道足以忘物之得喪,志足以一氣之盛衰。則孰能見幾⑦禍福之先,脫屣⑧塵垢之外。?制澥,不見其人。
伏惟致政觀文⑨少師,全德難名,巨材不器⑩。事業(yè)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jié)乃見?v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zhì)疑。而乃力辭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較其所得,孰與昔多。軾受知深,聞道有自。雖外為天下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伏暑向闌,臺候何似。伏冀為時自重,少慰輿情。
【注釋】
①歐陽少師:即歐陽修,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
②致仕:指交還官職,辭官。
③抗章:呈給皇帝的奏章。
④庇庥(bìxiū):蔭庇,庇護。
⑤系縻(mí):羈留,牽纏。文中為“放置”之意。
⑥用舍行藏:被任用就積極去做,不被任用就隱退。《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毕挛念佔蛹搭仠Y,名淵。
⑦見幾:從事物細微的變化中預(yù)見其先兆。
⑧脫屣:比喻看得很輕,無所顧戀,猶如脫掉鞋子。屣,鞋子。
⑨致政觀文:歐陽修致仕前為觀文殿學士。
⑩器:器重,重視。
三朝:指歐陽修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導引:導引氣體。指古代醫(yī)家、道家的養(yǎng)生術(shù)。
臺候:敬辭,用于問候?qū)Ψ胶鹁印?
【賞讀】
本文寫于熙寧四年(1071),時年六十五歲的歐陽修官至太子少師,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累章告老,終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退居潁州。同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這令主張變法的宰相王安石十分憤怒。終,蘇軾為躲避政治災(zāi)禍,請求出京任職,于是在熙寧四年六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離京赴任途中,蘇軾到潁州拜謁昔日恩師歐陽修,遂作此篇。
該文雖為駢體,讀來卻覺得有古文之風,既明白曉暢,又瀟灑自然。字里行間雖是為天為老成大臣的歐陽修的離開,更深的意思則在為歐陽修明哲保身而喜。他在《賀下不賀上》一文中曾稱:“況于致仕而歸,脫冠佩,訪林泉,生一無可懼者,其樂豈可勝言哉!余出入文忠門久,故見其欲釋位歸田,可謂切矣!睂W陽修之賀,未嘗沒有暗含自己對隱逸的向往。
《唐宋八大家文鈔》有評曰:“歐陽公致政,為當時群小讒構(gòu),故見幾而去耳。公此啟溫厚,婉轉(zhuǎn)曲折。寫歐退合道,至末始言其明哲保身,可謂措辭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