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豹斑(續(xù)集)—不起眼的交流,不經意的發(fā)現
《絲路豹斑:不起眼的交流,不經意的發(fā)現:續(xù)集》共分十一章,各章內容以“絲綢之路”為線索,將其串聯在一起,形成基本架構,主要論述了古代中國與希臘、羅馬、中亞、西亞及古印度之間存在的文化交流。其中包括峰牛、三花馬等的交流;與佛教相關的石窟地形的選擇、香爐造型、舍利容器與舍利瘞埋等的交流;波斯與中國文化的交流問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勝”的發(fā)展與傳播;中原王朝對西域經略過程中的文化傳播;以貴霜為中介的希臘羅馬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等!督z路豹斑:不起眼的交流,不經意的發(fā)現:續(xù)集》所述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前輩學者已經在有關論著中有所涉及,但無暇展開論述者,著者在其基礎上結合新的考古發(fā)現進行了全面綜合的研究;二是國外學者以日本學者為主,對其本國所涉及的問題已經有較為詳細的論述,著者在其觀點的啟發(fā)之下,對我國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三是著者在讀書學習、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綜合而言,《絲路豹斑:不起眼的交流,不經意的發(fā)現:續(xù)集》內容豐富,選題新穎,視角獨特,以小見大,為讀者闡釋了人類文明交往的特點,適合考古工作者、美術史研究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閱讀。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峰牛東來——又一個“絲綢之路”的文化符號 1
一、文獻資料中有關峰牛的記載及唐以前的峰牛形象 1
二、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唐代峰牛俑及壁畫、墓志紋飾中的峰牛形象 10
三、峰牛在古印度等地的地位 20
四、南宋程大昌對峰牛的解釋所反映的問題 27
五、峰牛俑——駱駝俑、胡人俑之外又一“絲綢之路”的象征符號 27
六、結語 34
第二章兩則故事的比較——古代波斯與中國文化交流的探索 43
一、故事抄錄 43
二、故事內容比較 44
三、兩則故事反映的波斯與唐王朝的文化交流 47
四、結語 50
第三章獅子、須彌山、覆缽塔與香爐的完美結合——一個古印度創(chuàng)意的傳播 52
一、造型及宗教含義的分析 54
二、唐代獅子香爐的余韻 71
三、創(chuàng)意的源頭——印度 75
四、結語 76
第四章山水形勝——阿旃陀石窟與麟游慈善寺石窟寺地形選擇的比較 77
第五章頭光與背光上的放射狀線條——一個外來因素的東傳 85
一、犍陀羅地區(qū)放射線狀凸棱頭光造像舉例 86
二、對新疆地區(qū)及內地佛教造像、壁畫的影響 86
三、對日本的影響 96
四、結語 98
第六章龜茲印章與外來文化 99
一、大象鼻端頂瓶花印度文化龜茲發(fā)芽 99
二、回身射獵國王姿人立獅子自波斯 105
三、盤腿而坐西域風國王風采示天下 112
四、結語 114
第七章摩羯紋飾相關問題的思考 115
一、古印度摩羯形象的類型 116
二、相關問題探討 125
三、結語 142
第八章舍利容器與舍利信仰 144
第一節(jié)古印度舍利容器集錦及初步研究 144
一、覆缽塔形舍利容器 145
二、罐形舍利容器 152
三、扁平盒形舍利容器 161
四、圓筒狀舍利容器 162
五、其他形狀的舍利容器 170
六、結語 172
第二節(jié)越南北寧省發(fā)現的隋交州龍編縣禪眾寺舍利石函及塔銘 182
一、交州禪眾寺舍利石函及塔銘的概況與研究 186
二、關于交州及龍編縣 197
三、結語 199
第三節(jié)古代中韓舍利瘞埋的比較研究——以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為中心 199
一、文獻中有關中韓舍利瘞埋關系的記載 200
二、瘞埋方式的比較 202
三、舍利容器的組合方式 206
四、舍利容器造型的比較 212
五、舍利容器之下安置蓮花座的比較 228
六、同一地點反復瘞埋舍利的問題 229
七、從棺槨形舍利容器的有無看中韓舍利信仰的差異 229
八、結語 230
第九章“三花”、“三鬃”兩相呼,御馬頸飾修剪成——蘇軾眼中的三花馬 232
一、紫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232
二、御馬盛唐呼“三鬃”樂天詩頌馬“三花” 233
三、秦漢花馬傳萬古域外“三花”點馬頸 234
四、意外的收獲 243
五、結語 250
第十章勝—— 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251
一、西王母式勝的分類與演變 251
二、花勝的發(fā)現與演變 286
三、人勝的發(fā)現與演變 292
四、結語 296
第十一章史海拾貝 299
第一節(jié)長安鏡像 299
一、一幅承載歷史記憶的馬毬圖像——唐嗣虢王李邕墓壁畫中的打馬毬圖 299
二、“絲綢之路”視野中的一件三彩駱駝俑 309
三、長安盛開無花果—— 一幅珍貴的“無花果采摘歸來圖” 327
四、大唐威儀——章懷太子墓“客使圖”中的鴻臚寺官員形象 332
五、跋一幅珍貴的“羊車通學”圖像 334
第二節(jié)新疆文物中的歷史鏡像 340
一、吐魯番的日月圖案與器物裝飾 340
二、庫車發(fā)現的阿特拉斯銅像 344
三、托庫孜薩來古城遺址的摩崖造像 349
四、于闐蠶神——關于和田出土的一件雙人面雙耳陶壺 353
五、獼猴頂缽——獼猴奉蜜的佛傳故事 357
結語 364
后記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