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種的藝術風格,是否符合時代的美感和廣大群眾的審美要求,直接影響到這個劇種的興衰。周總理曾經說過:“沒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就會滅亡!被叵胍幌曼S梅戲所走過的歷程,更覺得這句話倍感親切。為什么黃梅戲從20世紀50年代直到現(xiàn)在還受廣大人民歡迎?為什么一些人總是忘不了《天仙配》《女駙馬》等戲中那些膾炙人口、優(yōu)美動聽的唱腔?這說明王少舫、嚴鳳英這些前輩大師所塑造的熠熠如生的藝術形象讓人念念不忘,留戀不已;也說明這些藝術大師們的黃梅戲傳統(tǒng)根子扎得深,他們與生活聯(lián)系得緊,他們對群眾非常熟悉,他們始終扎根在群眾中,他們既視觀眾為衣食父母,又中肯地把他們視為朋友。我是前輩大師的崇拜與跟隨者,多年前在與他們工作與相處中,深感要把他們對黃梅戲的奉獻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風傳遞介紹給廣大同仁與觀眾,以便在我們的工作中學習與借鑒、受益。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黃梅戲走出“文革”的陰影獲得重生。激情的年代、正確的政策、寬松的環(huán)境,使得以王少舫為代表的黃梅戲諸多藝術家恢復和創(chuàng)排了大量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黃梅戲,在本省或全國各地的舞臺演出。在演出期間,王少舫先生曾受邀為北京、上海、江蘇、江西、吉林等省市的文藝團體或大專院校的同仁以及年輕學子傳道解惑,談自己從藝的經驗和體會。作為王少舫先生的弟子,每次活動我都很榮幸地參加了。一則,作為先生的助手在先生講課時我代為在黑板上標寫有關文字;二則,我將先生的講話當場用便攜式錄音機實況錄音。2012年,省政府參事、省劇協(xié)副主席侯露得知我收藏了王少舫先生48盒珍貴的錄音講話資料,在她與省文史館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我與我妻子王依紅五姐弟和侯露及其女兒李雪鴣,通過三年多的共同努力,終于拿出了《王少舫與黃梅戲》的初稿。為了使《王少舫與黃梅戲:回望大師王少舫》內容更翔實、豐富,在編書的過程中,我們又把在安慶和合肥兩地由省、市委宣傳部為王少舫先生舉辦的八十誕辰和九十誕辰紀念會上的有關緬懷、紀念文章選人。因受文章篇幅、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編委會經研究認為,《王少舫與黃梅戲》宜根據(jù)初稿的具體內容重新進行編排,分兩冊出版,首冊系根據(jù)王少舫先生口述錄音資料整理而成,故名《王少舫與黃梅戲——王少舫談黃梅戲》(2017年初出版);第二冊則匯集了王少舫先生的師友、同事、弟子等所寫的紀念文章,故取名《王少舫與黃梅戲——回望大師王少舫》。他們本著多年來在共事中親歷、親見、親聞的事實,進行了如實記載。力圖通過每個人不同的視角,折射出王少舫與黃梅戲結緣并通過編新戲、創(chuàng)新腔豐富完善成套唱腔和板式等經歷。他們當中雖然有些人已經離世,如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潘璟琍,著名黃梅戲導演喬志良,著名黃梅戲劇作家陸洪非、金芝,作曲家王文治、凌祖培,司鼓王文龍,著名黃梅戲演員丁紫臣、潘忠仁等,但他們留下的這些文字情真意切,生動而準確地記錄和描述著王少舫先生對黃梅戲所做出的奉獻與功績。
王少舫是黃梅戲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是新中國成立后“梅開一度”的杰出代表,是黃梅戲由鄉(xiāng)間小戲發(fā)展成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戲曲劇種的功臣。他在舞臺與銀幕上塑造的董永、李夢龍、王科舉、劉文舉、金牛星、黃丞相、唐德隆、包拯、王小六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深深地印記在人們的心中;他對黃梅戲藝術事業(yè)所做的輝煌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
縱觀中國戲曲史,有這樣一條規(guī)律:當劇種走向成熟、走向高峰時,總會出現(xiàn)一些杰出的藝術家,史稱“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們在前人和眾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才華將劇種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開創(chuàng)出一番新天地,如京劇的程長庚和梅蘭芳,一個使京劇走向規(guī)范化,一個使京劇走向了世界。在黃梅戲的發(fā)展史上,也有兩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就是“黃梅戲的梅蘭芳”嚴鳳英和“黃梅戲的程長庚”王少舫。
為黃梅戲豆新腔
黃梅戲過去只是職業(yè)或半職業(yè)班社在民間土臺上以花腔小調演繹的雛形戲曲,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成為戲曲大家園中的一個年輕的劇種。它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貼近生活,朗朗上口,深受基層勞動人民歡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稱它為黃梅調,還處在較為原始的“三打七唱”草臺班子演出狀態(tài),以演出生活小戲見長。唱腔是五聲音階,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在唱句之間敲打鑼鼓,鑼鼓一停,演員開口即唱。這樣的演出形式與發(fā)展成熟的劇種相比,在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大題材上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安慶淪陷,藝人們不得不“京黃合臺”養(yǎng)家糊口。出生于梨園世家、自小學習京劇生行的王少舫與黃梅戲結緣,從此為黃梅戲的成長發(fā)展貢獻了畢生心血。
在黃梅戲的音樂方面,王少舫先生有里程碑式的三大貢獻。首先,他把黃梅戲原來以五聲音階花腔小調為基礎的唱腔,進行了精心的策劃與改良,使其角色的唱腔既不失黃梅戲的風格特色,又比以往的唱腔更優(yōu)美動聽,在演出中能更生動、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經過他改良的這些唱腔,得到了前輩與同行的贊賞和認可,于是大家跟隨其后在舞臺上都仿學跟唱,使黃梅戲的音樂豐富發(fā)展成為現(xiàn)如今的七聲音階聲腔。
其次,他率先使用胡琴托腔,使黃梅戲走出了“三打七唱”原始的演出形態(tài),有了絲弦樂器伴奏;他還與他的琴師共同研創(chuàng)各類唱腔不同的起板與每句間大、小“過門”。不僅如此,他還與琴師共商把一些曲牌體的花腔小調作為戲中的描寫音樂,并把樂隊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增加了吹、彈、拉多種民族樂器,這為黃梅戲從民間小戲變身大劇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他豐富了黃梅戲的唱腔板式。最早的黃梅小戲板式比較簡單,王少舫從塑造人物出發(fā),在原始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的模式,創(chuàng)出了導板、落板、散板、緊打慢唱等新的板式,使黃梅戲的唱腔朝著成套完整的板腔體方向發(fā)展,這樣既便于演員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節(jié)奏,又充實豐滿了人物的形象表現(xiàn)。他的這些成功探索,極大地拓展了黃梅戲唱腔的空間與包容量,得到了黃梅戲前輩和同仁們的認可,也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序
筆談之一:成就篇
架橋鋪路育梅林——王少舫與黃梅戲藝術發(fā)展速寫
演員的楷模
王少舫與黃梅戲
王少舫與黃梅戲走出安慶
王少舫與雪寒梅
王少舫同志對黃梅戲的歷史貢獻——談少舫同志辦團藝術思想
深情緬懷王少舫老師的成就與貢獻
王少舫與民眾劇院
給我一杯“忘情水”
王少舫與嚴鳳英
筆談之二:表演篇
藝友王少舫的求索之路
起點京劇輝煌黃梅
王少舫的黃梅之旅——紀念王少舫先生九十冥壽
王少舫的黃梅戲情緣
淺析郭曖的藝術形象
往事回憶——學習王少舫先生表演藝術點滴體會
《看安徽黃梅戲有感》等報紙剪輯文章
看安徽黃梅戲有感
我愛黃梅戲——訪王少舫
動人的心理描寫——黃梅戲《羅帕記》觀后感
寶刀未老——訪著名黃梅戲演員王少舫
王少舫對黃梅戲花臉行當?shù)奶剿?br>論黃梅戲“王派”表演藝術體系
懷念王少舫一
……
筆談之三:聲腔篇
口述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