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金陵本 套裝1-□0冊)》共5□卷,收錄各種日用和藥用品物189□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動物藥443種、礦物藥161種、其他類藥物194種,收錄藥方11096種,繪制插圖1110幅。該書首先以部為綱,以類為目:接著以類為綱,以各個品目為目;然后在每個品目之下,以品目為綱,以八項析解為目,故命名為“本草綱目”!酢蹙碇恋谒木頌楦戒洠杖胄蜓、凡例、目錄、附圖、引用書目等內容。第五卷以后是綱目部分。李時珍把所有品目分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本草綱目》正文包括八個部分:一,“釋名”——羅列各種典籍中該品物的異名,并解說諸名的由來;二,“集解”——集錄諸家對該品物產地、形態(tài)、栽培、采集的時間與方法等的論述;三,“修治”——介紹該物品的炮制方法和保存方法;四,“氣味”——說明該物品的性味;五,“主治”——列舉該品物所能醫(yī)治的主要病癥;六,“發(fā)明”——闡明藥理或記述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七,“正誤”——糾正過去各類本草典籍中的錯誤;八,“附方”——輯錄以該品物為主的各種驗方及其主治方。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方便讀者查找、辨識中藥,我們特邀中央美術學院畫家,參考多種資料,手繪了五百余種中藥彩圖,穿插在正文中,清新脫俗的中國風插圖與原著交相輝映,兩者相得益彰,讓讀者有更直觀、更精準的認識。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弁山園謁予,留飲數(shù)日。予窺其人,啐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shù)十卷。謂予日: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贏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y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shù)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粱、唐、宋,下迨國朝,注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shù),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日《本草綱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fā)可指數(shù)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禁以醫(y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堿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冊
本草綱目序例 □□卷
序例·上
歷代諸家本草
引據古今醫(yī)家書目
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
采集諸家本草藥品總數(shù)
《神農本經》名例
陶隱居《名醫(y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采藥分六氣歲物
七方
十劑
氣味陰陽
五味宜忌
五味偏勝
標本陰陽
升降浮沉
四時用藥例
五運六淫用藥式
六腑六臟用藥氣味補瀉
五臟五味補瀉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引經報使
本草綱目序例 第二卷
序例·下
藥名同異
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
相反諸藥
服藥食忌
妊娠禁忌
飲食禁忌
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
張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藥對》歲物藥品
《神農本草經》目錄
《宋本草》舊目錄
第二冊
主治第三卷
第三冊
主治第四卷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第十七冊
第十八冊
第十九冊
第二十冊
《蜀本草》
[時珍曰]蜀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與諸醫(yī)士,取《唐本草》參校增補注釋,別為《圖經》凡二十卷,昶自為序,世謂之《蜀本草》。其圖說藥物形狀,頗詳于陶、蘇也。
《開寶本草》
[時珍曰]宋太祖開寶六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九人,取唐、蜀《本草》詳校,仍取陳藏器《拾遺》諸書相參,刊正別名,增藥一百三十三種,馬志為之注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七年,復招志等重定,學士李日方等看詳。凡《神農>者白字,《名醫(yī)》所傳者墨字別之,并目錄共二十一卷。序日: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yī)別錄》,互為編纂。至粱·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注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余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注新注,其文互缺,非圣主撫大同之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于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玉石類之間;敗鼓皮移附于獸皮,胡桐汩改從于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于果實,食鹽附于光鹽;生姜、干姜,同歸一說;至于雞腸、繁縷、陸英、蒴藿,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采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討源于別本,或傳效于醫(y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于突厥白,舊說灰類也,今是木根;天麻根,解以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余刊正,不可悉數(shù),下采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yī)》所傳,《唐附》《今附》,備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又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嘉祐補注本草》
[時珍曰]宋仁宗嘉祜二年,詔光祿卿直秘閣掌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林億等,同諸醫(yī)官重修本草。新補八十二種,新定一十七種,通計一千八十二條,謂之嘉祐補注本草,共二十卷。其書雖有校修,無大發(fā)明。其序略云:《神農本草經》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陶隱居又進《名醫(y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唐蘇恭等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y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修,增一百三十三種,為《開寶本草》,偽蜀孟昶,亦嘗命其學士韓保升等稍有增廣,謂之《蜀本草》,嘉祜二年八月,詔臣禹錫、臣億等再加校正。臣等被命,遂更研核。竊謂前世醫(yī)工,原診用藥,隨效輒記,遂至增多。概見諸書,浩博難究,雖屢加刪定,而去取非一;虮窘浺演d,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常用,而太醫(yī)未聞。向非因事詳著,則遺散多矣。乃請因其疏語,更為補注。因諸家醫(y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并從采掇。惟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自余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間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詔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糅,間以朱墨,并從舊例,不復厘改。凡補注并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刪削,以避重復。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后書復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并以朱書其端云:臣等謹按某書云某事。其別立條者,則解于其末,云見某書。凡所引書,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著先后為次第。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日某,惟唐、蜀本則日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別,所謂《神農本經》者,以朱字;《名醫(yī)》因神農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間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別立條,并以墨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