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情緒,不同的情緒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下對人的行為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一言以蔽之,情緒根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了解自己,了解人生,就不得不了解情緒。情緒是個重要的題目,可是,相對于其他重要題目,討論情緒的書不多,適合一般讀者看的更少。中文的,更是少之又少。中文而堪稱好書的,可能一本也沒有。這個現(xiàn)象應(yīng)該如何解釋,當然不能在這個序中深究,我只想指出,《情動于中》是一本少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
──王偉雄,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
讀完《情動于中》這本書,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周遭人的課,我們也會赫然發(fā)現(xiàn),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緒,除生物性本能外,還藏有理性成分與社會文化功能。一本好的學術(shù)著作是針對大家一知半解的問題,點出背后的大道理,從而讓人們對該問題有更系統(tǒng)性的認識,《情動于中》正發(fā)揮了這樣的作用。
──高朗,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沐恩終于完成了《情動于中》,可喜之余,特別感受到書中對生活的深摯關(guān)懷。沐恩是專門研究情緒哲學的,加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情緒,視野非常廣寬平實,書中對各種情感的發(fā)掘,幫助讀者對情緒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撫心自省,對照自己的情感面向。
──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序一
沐恩邀請我寫序,我沒有立刻答應(yīng),因為我要先判斷他這本書寫得是好是壞,才可以決定。如果是壞書,卻仍然接受邀請寫序,要么真心批評,直指其壞,這樣的序會得罪作者。要么假意贊好,視作應(yīng)酬,這樣的事我做不出來。寫序其實是一種推薦形式,因此,世間書序大多對作者有褒無貶,分別在于贊賞之語有多真誠而已。我的原則是講真話,所以不會為壞書寫序。
我現(xiàn)在為這本書寫序了,運用簡單的邏輯推論,當知我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全書共九章,我看了兩章后,已能判斷沐恩寫得好,于是回復他答應(yīng)寫序,然后把余下七章讀完。讀時,趣味盎然;讀后,獲益良多。這序,我是寫得相當起勁的。
人人都有情緒,不同的情緒在各式各樣的情況下對人的行為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一言以蔽之,情緒根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了解自己,了解人生,就不得不了解情緒。情緒是個重要的題目,可是,相對于其他重要題目,討論情緒的書不多,適合一般讀者看的更少。中文的,更是少之又少。中文而堪稱好書的,可能一本也沒有。這個現(xiàn)象應(yīng)該如何解釋,當然不能在這個序中深究,我只想指出,這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絕無僅有的探討情緒的中文好書。
雖然這本書以一般讀者為對象,卻是不折不扣的專家之作。沐恩的學術(shù)訓練是哲學,博士論文寫的正是情緒哲學(philosophy of emotion)。我第一次留意到沐恩的學術(shù)著作,就是見到他在國際哲學期刊《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Studies)》發(fā)表的一篇情緒哲學論文。擁有如此扎實的學術(shù)背景,沐恩寫這本書自然得心應(yīng)手。
我說的“擁有如此扎實的學術(shù)背景”,不單指哲學,因為情緒研究早已是跨學科的(interdisciplinary),即使是寫哲學論文,也必須研讀其他有關(guān)學科的著述。沐恩在書中展示了他對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jīng)科學(neuroscience)等有關(guān)學科的認識,介紹了不少理論和實驗,而且以有趣的手法寫出,絕無枯燥之弊。
此外,書中用了大量文學、歷史、電影及音樂的例子,圖文并茂,除了增加讀者的閱讀趣味,也顯出作者的博學多聞。
此書雖然采取每章論述一種情緒的形式,看似各章獨立,其實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以哲學研究為骨干,論證情緒既具有身體性的一面,亦具有理性的一面,兩者在先天基因與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不斷建立一層又一層的交互關(guān)系,從而形成情緒各種看似矛盾的特質(zhì)”。讀者一章一章讀下去,自會感到對人類的情緒了解得越來越深,最后得到一幅大圖像。
然而,作者在結(jié)語中不忘提醒讀者,雖然這本書揭示了情緒的復雜性,但“情緒的復雜性卻遠遠超越本書覆蓋的范圍”。無論如何,我敢斷言,如果你對情緒素無研究,又想對情緒有更多的認識,這本書絕不會令你失望。
王偉雄
2019 年5 月21 日寫于美國加州奇科
序二
對于每天經(jīng)歷的事,我們再熟悉不過,有時又很陌生,不知所以。人的情緒起伏,是其一。一個不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很難與人相處,更難在社會立足。人的情緒變化起因為何,一般人恐怕只有片面或錯誤的認識。喜怒哀樂貫穿人生,我們往往任其主宰,渾渾而過。
沐恩兄是我在香港恒生大學的同事,他才華橫溢,最近出了一本書《情動于中》,正好回答了這個既親切又陌生的問題——情緒是什么?
整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法,橫貫古今,從西方電影小說到中國武俠典籍,生動地刻畫了情緒的本質(zhì)。全書跌宕起伏,讀來興味盎然,好像從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緒密碼。
《情動于中》并非一本通俗之作,它背后有嚴肅的議題思維和理論探索,作者想回答人的情緒特質(zhì)及其與理性的關(guān)聯(lián)性。不論探討愛情、悲傷、憤怒、羞愧、快樂等代表人的不同層面的情緒還是其他,作者始終如一,系統(tǒng)性地介紹學術(shù)界的理論及研究發(fā)現(xiàn)。
讀完全書,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認識自己與周遭人的課。我們也會赫然發(fā)現(xiàn),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緒,除生物性本能外,還藏有理性成分與社會文化功能。
一本好的學術(shù)著作,是針對大家一知半解的問題點出背后的大道理,從而讓人們對該問題有更系統(tǒng)的認識,《情動于中》正是發(fā)揮了這樣的作用。
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分章來讀,不必一口氣讀到尾。即使顛倒來讀,最后仍然在作者預設(shè)的框架內(nèi),即回答最根本的問題:情緒是什么?
難得的一本好書,特別予以推薦。
高朗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序三
情緒何所似?
忙碌的生活中,憧憧往來的社交平臺交往,填塞所有思考的空間,人不自知其紛馳而外散,以為一切都是充實確切的,其實我們活在一個過度交往的時代。
忙碌過后的耗散感,忽然遇上無著落的煩悶,其實并無特定的對象引動他的感觸。比如經(jīng)過一輪忙碌的工作,休假數(shù)天,人稍停下來,驀然反問自己,如此忙碌究竟為了什么?
煩悶的情緒,使人與身外事情脫軌,沉默、傷感占據(jù)心靈,無心于外界的變化。煩悶并無特定的對象,只是沉湎于情緒之中,這叫作空虛感?仗摼褪菬o可名狀的煩悶之在其自己。它既無對象,但它同時充塞占據(jù)整個心靈,自閉其間,是一種心倦感。心倦是心靈極度疲勞,憊軟至不能做任何活動,心靈完全麻木,沒有思潮起伏,沒有意念要求和一般的生理需求:吃、睡、消閑……都麻木化,只覺一支解破碎感,平日笑語、歡愉、親和的生活,全星散撤離了。它是一種哀,一種愁,最后慢慢從所憂郁的對象中剝落,心靈卻逐漸往下沉,蜷伏起來。蜷伏,麻木。麻木只是方便形容之,其間只有個中人渙化于無可奈何之中,煩悶的情緒轉(zhuǎn)渡至憂郁。
沐恩終于完成了《情動于中》,可喜之余,特別感受到書中對生活的深摯關(guān)懷。沐恩是專門研究情緒哲學的,加入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情緒,視野非常寬廣平實,書中對各種情感的發(fā)掘,有助讀者加深對情緒的認識,讓我們能夠撫心自省,對照自己的情感面向。
陶國璋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