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是著名中國思想史專家張豈之教授主持、編輯的一部別開生面的史學學術史專著。全書共分四編,第一編近代史學哲學、第二編近代史學方法、第三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關于中外歷史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第四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考古學。
《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在宏觀上把握了史學學術的時代變化及發(fā)展規(guī)律,在微觀上展現(xiàn)了史學學術的豐富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推進文化史、學術史研究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國有編著學術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遠的不說,近現(xiàn)代有些著名史學家就寫有學術史專著。在此之前,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等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實際上也是學術史方面的著作和資料匯編。
在當代學者中,關于什么是學術史以及如何寫學術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定論。他們各有所見,從不同的方面給我們以啟迪。在前人的啟示下,我想簡要地談談自己對于學術史的看法。
學術史不同于政治史、法律史等,也不同于思想史。在思想史中含有一定學術史的內(nèi)容,同樣,在學術史中也含有一定思想史的素材,但這二者也不能等同,因為思想史更加偏重于理論思維(或邏輯思維)演變和發(fā)展的研究。顧名思義,學術史必須研究“學術”,而“學術”的載體主要是學術著作。著作是學術成果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當然還有其他形式。因此,要求學術史研究并評論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以闡明其學術意義(在學術史上有什么地位與作用)和歷史意義(對于當代社會以及后來社會有什么影響)。舉例來說,比如說要寫一部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需要花費精力去搜集并分析近代各個方面的史學著作(含論文),并力求對它們作出盡量公正客觀的評價。很明顯,如果離開了對于史學成果的具體分析,那就寫不出史學學術史,
還要指出,史學學術史也不同于史學史,后者主要研究史觀史書體例以及史學功能等屬于史學本身的演變發(fā)展歷史;史學學術史研究的方面并不限于史學本身,而且包含有各種史學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估量,以及史學與其他學術成果的關系等。
史學學術史除去必須對史學成果進行分析評估以外,它還包含其他重要的方面,這就是滲透于各種史學成果之中的理論基礎。其中不僅有史觀,還有史學哲學、史學方法等豐富內(nèi)容。關于“歷史哲學”一詞(或稱史學哲學),在國內(nèi)并未普遍采用,但在國外,從19世紀起,“歷史哲學”頗引起學者們的重視,雖然在國外學術界也有異議。不過,我想:這個詞是可以用的,因為它比“史觀”的范圍更廣,包含的內(nèi)容更多,更加具有抽象理論思維的深厚內(nèi)容。它和“史學思想”有相同的內(nèi)容,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因為它偏重于史學中哲學理論的探討,研究史學和自然以及社會的關系等,帶有宇宙觀性質(zhì)。但是它并非哲學教程或哲學講義,而是史學成果中最深層次的、理論性很強的抽象思維。在史學學術史的研究中,提煉出“歷史哲學”,這是一件頗有意義的學術工作,但是在操作方面是相當困難的,用“沙里淘金”來作比喻,也許比較恰當。
依據(jù)上述想法,我所設想的史學學術史大體上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其一是史學成果,其二則是歷史哲學和史學方法論。這兩方面實際上不能分割,而應融合為一個整體。
為了使上述想法在書稿中得到體現(xiàn),擬從四個方面去展開論述。第一編:“近代史學哲學”。闡述近代史學哲學與古代史學哲學的異同,說明新史學哲學理論的初步建樹,并分析新史學哲學的不同體系。第二編:“近代史學方法”。擬說明近代史學方法與古代史學方法的異同,并闡述近代史學方法的幾種體系。第三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關于中外歷史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擬分別說明近代對于清以前中國史的研究、近代關于清史的研究、關于外國史地的研究、關于本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及其特色等。第四編:“近代史學學術成果:考古學”。廣義的歷史學應包含考古學?脊艑W的成果為史學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歷史見證,考古學的成果豐富了史學研究。如果不注重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不研究這些成果的歷史價值,不將考古的實物資料與歷史的文獻資料相結合,要在史學研究中取得突破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展,那是很難的。同樣,如果不注意史學理論,不研究史學成果,要在考古學上取得卓越成就,可能很難達到目的。從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來看,考古學的成果是不宜排除在外的。因此在書稿中用相當?shù)钠リU述近代考古學取得的成果,看來是有必要的。
史學學術史不可能不受時代的影響,一般地說,它和政治以及政治史有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在學術史上有多種情況,比如,有些史學成果和一定的政治有緊密的聯(lián)系;有些成果和政治的聯(lián)系較少,甚至有些和政治并無直接聯(lián)系。對于史學家來說,情況也是復雜多樣的,不可一概而論。
張豈之,江蘇南通人,1927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史學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198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89年榮獲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2016年榮獲“國學終身成就獎”。主編的著作有:《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學說史》《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史》等。專著有《顧炎武》《儒學·理學·實學·新學》《春鳥集》《中華人文精神》等。
序
第一編 近代史學哲學
第一章 古代史學哲學的形成發(fā)展及其特色
第一節(jié) 古代史學哲學的形成
第二節(jié) 古代史學哲學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古代史學哲學的簡單總結
第二章 明清之際至鴉片戰(zhàn)爭前史學哲學的新發(fā)展與近代史學哲學的發(fā)軔
第一節(jié) 明清之際學術精神的新趨向
第二節(jié) 乾嘉樸學的史學哲學
第三節(jié) 嘉慶道光年間中國社會的變革與學術研究新因素的結合
第三章 正統(tǒng)史學的回歸與新史學的醞釀
——鴉片戰(zhàn)爭后至戊戌時期的史學哲學
第一節(jié) 正統(tǒng)史學的復興
第二節(jié) 經(jīng)學史研究的新氣象與史學哲學的反思
第三節(jié) 外國史地研究與中外歷史的對比中
表現(xiàn)的關于歷史進程的新觀點
第四章 新史學哲學理論的初步建樹.
第一節(jié) 戊戌后至20世紀初年的史學思潮
第二節(jié) 梁啟超與章太炎早年的史學思想
第三節(jié) 新史學思潮的評價
第四節(jié) 正統(tǒng)史學的余波
第五章 新史學哲學的不同體系
第一節(jié) 章太炎、梁啟超史學思想的變化及其所反映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主體論與新史學哲學流派之一
第三節(jié) 文化西化論與新史學哲學流派之二
第四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新史學哲學流派之三
第二編 近代史學方法
第一章 古代史學方法的內(nèi)容與特點
第一節(jié) 古代史學方法概況
第二節(jié) 古代史學方法的內(nèi)容
第三節(jié) 古代史學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清前期史學方法的進步與近代史學方法的開端
第一節(jié) 清初研究方法的進步與史學方法的新因素
第二節(jié) 乾嘉樸學的史學方法
第三章 鴉片戰(zhàn)爭前后至戊戌維新時期的史學方法
第一節(jié) 嘉慶道光年間的史學方法
第二節(jié) 鴉片戰(zhàn)爭后到戊戌維新時期的史學方法
第四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史學方法的初步運用
第一節(jié) 史學方法的革新思潮
第二節(jié) 梁啟超、章太炎早期史學方法觀點比較
第三節(jié) 新史學方法的初步運用
第五章 新史學方法論的三種體系
第一節(jié) 章太炎、梁啟超對新史學方法的反思和回顧
第二節(jié) 新史學方法論體系之一
第三節(jié) 新史學方法論體系之二
第四節(jié) 新史學方法論體系之三
第三編 近代史學學術成果:關于中外歷史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第一章 古代史學研究的內(nèi)容與成果
第二章 近代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第三章 近代關于清以前中國歷史的研究
……
第四編 近代史學學術成果:考古學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