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事微言》,四卷,晚明山水畫家、理論家唐志契著。卷一為作者自撰,五十一則,各設標題,內容涉及畫理、畫法,所論臨摹、枯樹、點苔、用筆、用墨、氣韻等多有獨到之處,如其書名“繪事微言”,言辭精微,甚為精當,為全書之精華;第二卷至第四卷采錄前人與同時代人所著畫史、畫論、畫法、畫評。
唐志契結合自身的寫畫實踐和繪畫修養(yǎng)總結了明代的繪畫經驗與理論,指出古代畫派紛爭的流弊問題,并將之及解決方案系統化、理論化為《繪事微言》一書。他的繪畫理論在明代后期董其昌主導的擬古、摹古風氣盛行的畫壇上獨樹一幟,對當時“家家子久,人人大癡”的摹古之風極具針砭時弊的意義,古今畫史對此評價頗高。
【經典畫論,涵蓋面廣】
《繪事微言》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經典畫論,在中國藝術史上初次提出“意境”以及“意境”的生成途徑。對“氣韻生動”進行重新闡釋,辯證地看待師古法與師自然的關系,肯定山水畫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地位……
【深度拓展,輕松了解中國畫】
只看原典不過癮?不明白?沒關系,原典之外,注釋、譯文、拓展帶你完善畫史知識。存想、用墨、筆法、樹木、雪景、水口……各個角度逐個擊破藝術盲點,一本讀通中國畫!
【一座紙上中國美術館】
采用特種紙印刷,還原中國畫質感,配合原典附海量全彩高清古畫,從書中就可以欣賞古人筆墨,提升閱讀愉悅感。
緒 言
唐志契所處年代,適逢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活躍于畫壇,兩人的畫學主張有許多相通之處,唐志契對松江畫派亦有肯定之處。其肯定董其昌融會筆墨,強調墨法的獨特意義,認為古雅秀潤的繪畫表現較乎文徵明、沈周筆致精工的繪畫表現更合乎士大夫之趣味,文人畫之標準,也即:
蘇州(吳門畫派)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適宜, 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準繩也;筆之所在,如風神秀逸,韻致清婉,此士大夫氣味也。(《繪事微言·蘇松品格同異》)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對此的論述實與之相合,即“余畫與文太史(文徵明)較,各有短長。文之精工具體,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潤,更進一籌矣”。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志契并非完全附于流俗,而是眼光敏銳,獨具慧眼, 發(fā)現山水畫創(chuàng)作隱現的弊病,即筆墨技法與風格機械化格式化的呈現,“有意 味的形式”程式化的表達,文人趣味、生命活力與自然天趣的漸趨消失。針對這些問題,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從畫理、氣韻、構圖經營、虛實藏露等繪 畫創(chuàng)作及鑒賞方面多發(fā)有許多精辟見解。
其一,畫尊山水,肯定山水畫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地位。
唐志契開篇即言“畫尊山水”,認為“畫中唯山水最高。雖人物花鳥草蟲,未始不可稱絕,然終不及山水之氣味風流瀟灑”。山水畫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一類,無論是文人士大夫,還是宮廷畫師,抑或專業(yè)畫家,多以山水為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表現內容。唐志契指出此種觀念在宋代即已存在,雖未將之明確為一種共識,即:
昔元章題摩詰畫云:“云峰石跡,迥出天成。筆意縱橫,參乎造化。” 至題韓幹畫,則曰:“肖像而已,無大物色。”東坡一時見吳道子佛像、摩詰《輞川圖》,喟然嘆曰:“于維也無間然!
但這種認識在明清時期逐漸普遍化,成為繪畫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一種共識。在這一共識的系統化、理論化過程中,唐志契對“畫尊山水”的闡釋與深化尤為可貴。雖然唐志契此觀點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受當時風靡畫壇的畫學思想“南北 宗論”的影響,但其對山水畫價值與地位予以肯定與強調,理論升華并深化了以山水畫為繪畫中心的輿論導向。
其二,師古與師法自然。
辯證地看待師古與師法自然的關系,兩者對于山水的寫畫同等重要,皆應重視,但應有所取舍,即師古要師名家、名畫,師法自然要棄造化之“丑”而取其“芳”。師古即要有師承傳授,要模仿古時名家名作,但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以免為古法所囿,沾染作家習氣。同時為避開此習氣,畫家一方面需師法自然,看真山真水,得自然造化之生意與活力,另一方面需有豐富的閱讀經歷,諸如畫論著述與儒釋道經典書籍。具體言之:
師古,一需重傳授。唐志契在“傳授”一節(jié)中上承唐張彥遠于《歷代名畫記·論傳授南北時代》中關于“傳授”的系統理論——“若不知師資傳授,則未可議乎畫”——直言習畫之直接途徑,即“凡畫入門,必須名家指點”,以及習畫之間接途徑,“大積古今名畫,朝夕探求”。也即是說,師古即是需要師法古時名家、名畫。遂而需要習畫者寫畫之前必須了解古今畫家的詳細情況,也即畫史情況,擇取一流畫家、一流畫跡作為師法對象。如此,方不至“師庸流筆法,筆下定是庸俗,終不能超邁矣”。一需重“仿舊”,即模仿古人之作,也即蓄積古今名畫,朝夕探求。唐志契認為此法為畫家捷徑,臨摹最易掌握古法。但亦指出,僅僅臨摹不易得古人、古畫之神韻。遂而指出,師古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跡”,即借古之技法抒己之意。若僅“師其跡”,則空有形似,神韻缺失;“師其意”,很大程度上即抒己意。不同個體的人生閱歷與生命體驗多有不同,師古人之畫意并非師法其人生體驗與感悟,而是強調畫家要重視繪畫抒寫胸臆之功用,借古法抒寫較為個人的胸中意趣或引起共鳴。就此而言,古法雖為古,但已被賦予了強烈的個體性與獨特性,師古即是一種創(chuàng)新。此正與唐志契所言“巨然學北苑,元章學北苑,大癡學北苑,倪迂學北苑,一北苑耳。各個學之,而各不相似”語合,即巨然、米芾、黃公望、倪瓚皆學董源山水,卻各不相似,即是因為他們皆師董源之意而非僅師其跡,己意的抒寫、技法的借用與個性的創(chuàng)造,成就了各不相似的山水。
師法自然,一方面寫畫要看真山真水,而非古人粉本畫稿。唐志契認為“凡學畫山水者,看真山真水,極長學問”,也即以真山真水為師法對象,而非古人筆下的山水,如此,便能突破古人寫畫山水的程式化表現,也便脫去作家俗氣,尺幅之中便有真山真水之千里之勢,漸入佳境。另一方面,畫要有自然。師法自然并非是西方繪畫自然主義的描摹,藝術的真實即畫中的自然并不是真實的自然,而是對自然之生意與天倪凝于尺幅之中的追求。唐志契認為若實現畫有自然,則需?凑嫔秸嫠,“看得多,自然筆下有神”。唐志契對“筆下有神”的強調并非忽視“形”的作用,其言“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湊而相忘,未有不妙者也”,也即是說要以形寫神,在形神兼?zhèn)涞幕A上追求“得魚忘筌”“得意忘象”,達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明﹞唐志契
明代畫家,字玄生,又字敷五,江蘇泰州(海陵)人,《畫史會要》《明畫錄》《無聲詩史》等書均載其事略。志契工畫山水,常游名山大川,流連忘返,曾見其所繪扇面《溪聲圖》,秀潤清逸,別具風致。
張 慧
河南汝南人,現為南開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參與國家社科項目“翰林國史院與元詩風尚研究”“元代文士活動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