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圖史(1902-1949)
北京師范大學擁有百多年歷史,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學者,在近代中國學術史與文化史上影響很大,具有很深的發(fā)掘價值,該書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史系列叢書中的一種,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方式勾連起北師大中文系從1902年到1949年這一階段的歷史,其中包括國文系名師、校園變遷、歷屆校長和系主任、校園生活以及畢業(yè)生名錄等等圖片資料,圖片十分珍貴,花了很大的功夫進行收集整理,有寶貴的史料價值,為梳理北師大中文系系史增添了許多線索。
百年名校北京師范大學,眾多名家,四色印刷,國文系圖史。
總序
北師大中文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自1902年師范館開設之時起,即設有經學、習字、作文等科目。1913年,北京高等師范學院遵照北洋政府教育部《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正式開設國文專業(yè)。自此,中文學科在北師大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引領著全國中文學科的發(fā)展。
北師大中文學科成立以來,秉著開放的思想,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開設出很多新學科,摸索發(fā)展出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為中文學科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如1933年師大國文系各年級的必修課有:中國文字概論、國語發(fā)音概略、古今文法比較、中國文學史大綱、周至唐思想概要、書目舉要、古今音韻改革、宋元明思想概要、經學史略、文字形義沿革、清代思想概要、諸子概論等;選修課有甲骨彝器文字研究、周秦古音研究、近代語研究、中國修辭學、文學概論、文章源流、詩歌史、三百篇選、辭賦選、漢魏六朝詩選、唐宋詩選、詞史、詞選、曲史、小說史、散文選、史記選、白話文學選、新文學概論、古書校讀法、先秦古書真?zhèn)温哉f、三禮名物研究、國文教材研究、簡體字練習等。這個課程目錄雖然偏于傳統(tǒng)學問,但也以巨大的勇氣,開出在當時被視為淺俗的現(xiàn)代文學和語言課程。課程綱目脈絡清晰,布局合理,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充實和系統(tǒng)的。此外,師大國文系還相當重視教師的職業(yè)訓練,在這個課表中,為三年級學生開設了“國文教材研究”“簡體字練習”,四年級開設的都是教育、心理類課程,以及國文教學法。這個課程體系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北師大中文學科人才薈萃,是當時文化和教育的一時之選:吳汝綸、錢玄同、馬裕藻、高步瀛、黃節(jié)、朱希祖、馬敘倫、劉文典、范文瀾、吳梅、沈尹默、劉半農、吳承仕、楊樹達、駱鴻凱、黎錦熙、梁啟超、魯迅、馬衡、劉師培、周作人、黃侃、陳中凡、梁漱溟、袁同禮、楊晦、俞平伯、商承祚、余嘉錫、鄭振鐸、郭紹虞、王汝弼、李嘉言、李長之、陸宗達、劉盼遂等。這一長串名單,是一道文化的長城,顯示了師大中文學術之雄厚,教澤之綿長。這一批國學名師,他們在極為艱難的草創(chuàng)時期,在軍閥統(tǒng)治和抗日戰(zhàn)爭的困苦歲月里,堅持為國育才,為民族文化續(xù)命,并為此貢獻出自己的才華,甚至貢獻出自己的生命。
北師大中文學科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推手。如錢玄同所提倡的“簡化字運動”和“國語羅馬字”,得到黎錦熙、胡適、楊樹達、劉半農、沈兼士、周作人等人的支持。1928年,國民政府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給漢字注音并有統(tǒng)一國語之用;1935年由錢玄同主持編寫的《簡體字譜》正式頒行,這是中國國文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公布的簡體字表,對今天的漢字有著巨大影響。此外,黎錦熙、錢玄同、汪怡、楊樹達、劉半農等懷著強烈的科學精神和積極的文化熱情,著有多種著作、課本、字典等,推動了語言革新成果的普及?梢哉f,當代中國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師大教師的學術貢獻。
北師大中文學科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沃土,結出豐碩的文學果實。除了魯迅外,詩人沈尹默、劉半農、孫席珍、王學奇,散文家陳西瀅、周作人、朱自清等,都在師大講堂上執(zhí)掌教鞭。受教師影響,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性也非常高,誕生了不少的作家,如小說家、散文家葉丁易、人民解放軍軍歌的作者公木、詩人吳奔星、彭慧等。此外,1919年由程俊英、蘇雪林、王世瑛、馮沅君、廬隱、許廣平、陸晶清等組成的“女高師文學群體”,更是名震一時,創(chuàng)辦有《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文藝會刊》,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有的一個專門由女性成員組成的文藝性社團?梢哉f,師大中文學科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文學創(chuàng)作也成為北師大中文學科的傳統(tǒng)和特點之一。
北師大中文學科有著強烈的革新社會、推動歷史進步的使命感。1903年日俄戰(zhàn)爭前夕,針對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密約”,師范學堂學生就曾“鳴鐘上堂”。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中,國文系學生周予同是“火燒趙家樓”的主力之一。在1925年“女師大風潮”和1926年“三一八慘案”中,女師大學生為了自由和反對迫害而進行了堅決的流血斗爭,得到了魯迅等一大批進步教師的有力支持。此外,1935年“一二九運動”、1947年“反內戰(zhàn)、反饑餓、反暴行”等學生運動,師大國文學生都沖在最前列,給歷史投下了不屈的身影。北師大中文師生為民族大義而英勇斗爭的精神,彰顯了師大中文學科的血性和尊嚴。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北師大中文學科歷經磨難,倔強發(fā)展,成為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學術文化,甚至青年革命的一個縮影,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活的“文本”。師大國文學科史料儲備相對豐富、完備,但對其專門研究還非常少,令人遺憾。當然,整理師大中文的歷史,也是我們師大后輩義不容辭的責任。2013年,竇可陽來我院做博士后工作,在征求其合作導師李青春教授的意見后,我與可陽商議能否以師大中文早期歷史為題開展博士后工作?申柡苊翡J地把握到了這個題目的學術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價值,非常痛快而誠懇地接受了這項任務?申枮槿藰銓嵍屑で,早年畢業(yè)于北師大文學院,后在吉林大學獲得古代文學碩士和文藝學博士學位,無論從其學習經歷,還是從其知識結構來看,都非常合適做這個題目。在此后的數(shù)年里,可陽差不多翻遍了師大檔案館中與系史有關的每一個資料袋,搜集整理了百萬字的文獻資料,開展了大量的訪談和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編成了《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圖史(1902-1949)》、《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史(1902-1949)》、《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史資料匯編》三卷,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形成了系列學術成果,史料翔實,史實清晰,學術價值很高。
可陽出色的研究工作,可以告慰先賢,亦將激勵后續(xù)的系史編寫,我對此充滿敬佩而且感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過常寶
竇可陽,男,1976年3月9日出生,江蘇江都人,文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博士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比較研究中心、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命理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比較文論及中國古典美學。出版專著《接受美學與象思維》、《周易經傳美學通論》等專著5部,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先后獲得吉林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2011)、吉林省專著類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高校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吉林省第一屆說課大賽一等獎等,主持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
總序
見證
校園
先師
學長
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歷屆畢業(yè)生名錄
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1902-1949)大事年表
后記
北高師國文系大事年表
1913年2月24日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本科分國文部、英語部、歷史地理部、數(shù)學物理部、物理化學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習之科目為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英語、體操。
其中規(guī)定國文部分習之科目如下:
國文及國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言語學等。
本月,北高師遵照《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文科第二部改稱英語部,本科分為國文部、英語部、歷史地理部、數(shù)學物理部、物理化學部、博物部。
3月27日
教育部第27號令頒布《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規(guī)定預科、國文部、英語部、歷史地理部、數(shù)學物理部、物理化學部和博物部等7個課程標準表,詳列學科目及每學期每周授課時數(shù)。在此學制改革中,原優(yōu)級師范開設的“人倫道德”、“經學源流”、“經學大義”等科目被取消,代之以“實踐倫理”和“倫理學”等,在本科二、三年級,則分別教授“西洋倫理學史”和“中國倫理學史”。
9月
聘任馬裕藻為兼職教員,任英語部國文教授;聘學監(jiān)鮑誠毅任歷史地理部國文教授;錢夏(玄同)任預科國文教授。
1914年3月
教育部擬將高等師范改為國立
1915年2月
袁世凱批準財政部籌撥6萬元,并自捐1萬元,北高師積極擴充,增設國文部、數(shù)理部、教育專攻科、國文專修科、手工圖畫專修科、單科教員講習班,另設各種講習科。至此,《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中規(guī)定的六部全部建立。
4月
北高師集合國文教員,專門商議國文教學方法。
7月,國文專修科錄取33名。
8月,國文專修科續(xù)招42人。
9月各省選送預科學生復試,國文專修科續(xù)取18名,備取6名。
10月
陳寶泉呈報教育部北高師擴充辦法,包括增設國文部、新招國文預科班、國文專修班,請求補發(fā)擴班經費。
12月
增加中文參考圖書357種
1916年2月
教育部頒布《關于擴充師范學校令》
4月
北高師公布《北京高等師范學,F(xiàn)行簡章》,同時公布《國文專修科規(guī)程》等。其中規(guī)定,國文專修科入學試驗科目:國文、英文、歷史、地理、數(shù)學。
國文專修科以養(yǎng)成師范學校及中小學校國文教員為主旨;學生名額以50人為限;修業(yè)期2年;畢業(yè)后應服務2年。課程包括:倫理、心理及教育、國文及國文學、英語、論理、哲學、美學、歷史、體操。第二學年第三學期實習。
1917年2月
女子師范學校制訂改組計劃,將學校分為三科:教育文學科、數(shù)學理化科和家事技藝科。修業(yè)年限為預科1年、本科3年。未招預科前先設各科專修科,修業(yè)年限為2-3年。改組計劃獲得教育部批準。后于8月添設附屬中學2班,停招師范預科。
8月
女子師范停止招收預科,增設教育國文專修科,公開招考新生24名。
10月
女子師范學校呈報教育部的《教育國文專修科簡章》獲準照辦。簡章規(guī)定:招收女子中學或師范畢業(yè)生,修業(yè)3年,以養(yǎng)成女子師范學校、中學校教員及管理員為主旨。學習科目有:教育、國文、修身、地理、歷史、圖畫、體操、樂歌等。
同月,北高師國文學會成立。
12月1日
圖書館開館儀式。
1918年4月
錢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發(fā)表《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提出“廢孔學”、“廢漢字”,當采用“文法簡賅,發(fā)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6月1日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師范學校附設國語講習科。
7月
舉辦暑期國語講習科,畢業(yè)24人。
10月5日
北高師修訂簡章獲批準。
11月21日
舉行校役夜學開學式。校役夜學分為高等班和普通班。
11月23日
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正式公布39個注音字母。
11月24日
北高師舉行辯論會第一次演講會。辯論會名譽會長陳筱莊、名譽會員陳哲甫、李培初、池宗墨、韓景陳等蒞臨會議。
本年度
陳寶泉主持召開全國第一次國語教科書編輯會議。錢玄同擔任編輯主任,計劃編成后在北高師附小開展實驗。
女子師范學校編制《北京女子師范學校一覽》,取消“讀經”課程。
1919年1月
教務會議公決:每年1月至2月、10月至11月間,集合本校及附屬學校職教員各開教育、國文、英文、數(shù)學、體育各種研究會一次,討論各科教授方法并審核教授參考用書,以敦促實際之進行。
2月9日
數(shù)理部學生匡互生、劉薰宇,國文部學生周予同等人成立“同言社”,5月,該社成立工學會,提倡“工學主義”。
3月12日
教育部頒布《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共6章35條。
本月 教育部公布《全國教育計劃書》,提出:整理添設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籌設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項,統(tǒng)籌全國設立高等師范七所。
本月 女子師范學校成立文藝研究會(由文科發(fā)起),分演講、編輯、庶務三部, 并于6月出版了《文藝會刊》創(chuàng)刊號。研究會成立之后的一年里,共召開演講會24次,發(fā)表論文30篇,文藝作品80篇。女高師文藝研究會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少有的一個由女性成員組成的文學社團。文藝研究會主辦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文藝會刊》,雖然只出版了6期,但是延續(xù)時間長達6年!段乃嚂钒l(fā)表名人學者的演講筆記,如蔡元培、李石曾、黃炎培、陳寶泉、胡適、杜威等的演講筆記。魯迅在女高師所作的著名演講《娜拉走后怎樣》,最早就是以演講筆記的形式發(fā)表在《文藝會刊》第6期上。從女高師文藝研究會中,產生了一個對現(xiàn)代女性文學作出重要貢獻的女作家群:廬隱、馮沅君、蘇雪林、石評梅、陸晶清等,她們是時代號召下最早的女性覺醒者,為后來中國女性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4月18日
教育部準令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改名為背景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即日籌備改組。
4月20日
校友會德育部成立平民學校,由本科學生分任教授管理之責,學校派職員工友各一人負責日常工作。
5月4日
我校學生參加了“五四運動”。
9月
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正式改名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正式設立的女子高等教育機構。自此,女高師開始了由中等層次的師范教育機構向高等層次的師范教育機構邁進的改造。該校將原有的國文專修科二年級改為文科國文部一年級,除去原來的24名學生外,加上13名選科生,共計37人。此時,全校共有學生260人,職員26人,教員45人,其中兼職教員3人。
本月,成立“平民教育社”,前后延續(xù)5年之久,10月10日,創(chuàng)刊《平民教育》,前后出版73期。
本年度
陳中凡升任女高師國文專修科級部主任,聘請胡適到國文部教授“中國哲學史”。1920年秋,還聘請李大釗來校講授“社會學”、“女權運動史”、“倫理學”等課程,聘請了周作人、蔡元培、陳獨秀等來國文部任教或演講,營造起女高師濃重的學術氛圍。
1920年1月6日
周作人應附中少年學會邀請作題為《新文學的要求》的講演。
9月15日
教育部準北京高師將各部學科改行單位制。各部各科之學科,大別為必修科、選修科。以主要學科為必修科,余均為選修科。原設預科改為本科1年。更分補習科為文、理二部,以使學生有所關注,并可就能力之所及,增進其程度。
10月9日
教育部令準北京女子高師附設補習科。為推廣女子教育,招收在中學卒業(yè)或有相當程度者入學。補習學科分國文、英語、物理、化學、博物五科。
1921年1月12日
魯迅第一次到北京高師講授小說史,任教直至1926年8月2日。
7月
女高師繆伯英轉為共產黨員,她不僅是中共北方區(qū)第一名女黨員,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
8月24日
批準女高師于暑假后招收國文部預科1班40名。
10月
《高師內部改組計劃草案》,共七章,將本科之六部總分為文、理兩院,修業(yè)年限各為4年。研究科則設教育、文、理三部,修業(yè)2年,授予學士學位。三部內分9科,即教育、國文、歷史、外國文學、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礦物學。
本年度
許興凱、馮品毅、楚圖南等人通過李大釗的介紹先后加入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或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3月20日
學;I組文科補習學校,為秉師范生服務社會之精神,以輔助青年補習國文、英語、史地諸學科為宗旨。補校分國文學科、英語學科、史地學科三部分,以北京高師校長為名譽校長,國文、英語、史地三部主任為名譽主任,三部助理員為名譽贊助員。26日選出第一屆正式職員,均由學生擔任。
3月27日
教育部令準女高師廢止預科、選科,現(xiàn)有選科生一律改為本科,免收膳費,以后不再添設選科。
4月3日
第一屆教育研究科畢業(yè)。全中國第一屆。
5月
修改組織大綱、學則概要和課程標準。本科分四年和六年兩種。四年科設教育系、國文系、英文系等,均為4年畢業(yè);六年科略異于四年科,授學士學位。
7月9日
夏令學校開學。
7月18日
許壽裳任女高師校長。
9月
教育部通過了北高師校長李建勛所提《請改全國國立高等師范為師范大學案》。
10月25日
接教育部令,開始籌辦師范大學。
本月
新圖書館落成。中文舊籍848部1200冊,中文新籍2527部3682冊,日文書籍2360部2917冊,英文書籍4395冊,德文書籍101冊,法文書籍22冊。
11月2日
大總統(tǒng)公布《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即“壬戌學制”。
11月4日
教育部公布《籌備北京師范大學校委員會章程》。
12月2日
教育部令準北京女高師停辦補習學校,改設補習科。
本年度
許興凱、馮品毅等一批團員轉為黨員,成為北高師最早一批共產黨員。
1923年3月5日
補習學!皹啡侯A備學!遍_設第二期,分為高級班71人,初級班32人。
本月
女高師評議會決定改辦女子大學,從本年度開始招收大學預科生:文理科各1班,師范科體育學系1班。
5月
頒定《國立北京師范大學暫行組織大綱》,規(guī)定:課程采用學分制,以每學生每周上課1小時及需要自修時間1小時至2小時歷半年者為1學分。預科共習106學分,初級大學習80學分,高級大學習70學分。
7月1日
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成業(yè)典禮,宣告正式成立。此亦為碩果僅存的高等師范學校。
9月28日
北京師范大學開學。
10月
魯迅到女高師任教。7月應許壽裳之聘兼任國文系講師,開設《小說史》課程,任教至1926年8月。
12月8日
批示北師大實驗國語教科書8冊,附冊1冊。
12月26日
魯迅應女高師國文系學生組織的文藝會的邀請,發(fā)表了他在女師大第一次演講《娜拉走后怎樣》。演講結束后,學生們連續(xù)公演《娜拉》3天,場場爆滿。
本年度
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組織成立“國立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黎錦熙、錢玄同等11人為委員。同年,黎錦熙首創(chuàng)并領導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設立國語辭典編纂處。
《國語月刊》第一卷第七期“漢字改革號”特刊出版。錢玄同教授主張漢字改用字母拼音,以作“根本改革”。同時他大力提倡寫簡體字。
1924年1月3日
北師大董事會成立。董事會成員:梁啟超、李石曾、熊希齡、袁希濤、張伯苓、王祖訓,并派部參事鄧萃英、司長陳寶泉為董事,校長范源廉為例任董事,公推梁啟超為董事長。國立大學中,北師大為第一所創(chuàng)立董事會的大學。
2月20日
楊蔭榆被委派為女子高師校長,成為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3月6日
女高師董事會成立,聘任王章祐、毛邦偉、朱其慧、沈景英、楊蔭榆、梁啟超、談荔孫為董事。教育部派司長陳寶泉、圖書審定處審定員沈步洲為女高師董事。
5月1日
令準女高師改為女子師范大學,楊蔭榆為校長。
6月
修訂并公布師范大學組織大綱,共有9系。
7月29日
令準《女子師范大學組織大綱》試行。新的女子師范大學設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地質學、教育學、哲學、史學、國文學、英文學、音樂、體育等12系,修業(yè)年限4年。大學預科設甲乙二部,修業(yè)年限2年。本校本科畢業(yè)學生為學士。辦學宗旨:(1)養(yǎng)成中等學校師資;(2)養(yǎng)成教育行政人員;(3)研究高深學術;(4)發(fā)展女性特長。
本年度
黎錦熙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新著國語文法》,這是他借鑒了JC納斯菲爾德的《英語語法》并繼承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基礎上,為探索白話文規(guī)律而撰寫的第一部有創(chuàng)造性、有影響的現(xiàn)代漢語(白話文)語法著作,被學者譽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鳴鐘之一”。
1925年1月13日
華北五大學(師大、燕大、北大、清華、協(xié)和)國語辯論會舉行,師大正組勝協(xié)和反組。
1月23日
女師部分學生代表赴教育部請愿,請求楊蔭榆離校。請愿未獲準許。
3月25日
女師大哲教系游藝會在新民劇場演出《愛情與世仇》(即《羅密歐與朱麗葉》)。魯迅先生前往觀看。
4月16日
北師大國語演說決賽在風雨操場舉行。評判員有北大教授袁同禮、師大教授汪典存等,主席為師大教務長查良釗。魏江漁獲第一名。
5月12日
魯迅到女師大參加會議,并作《為北京女師大學生擬呈教育部文》,列述楊蔭榆之罪狀,要求“迅予撤換,拯本校于阽危,出學生于水火”。
5月27日
《關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宣言》在《京報》發(fā)表,該宣言由魯迅擬稿,并邀請馬裕藻等6名教師簽名。
8月1日
楊蔭榆武裝到校,宣布解散大學預科甲、乙兩班,高師國文科三年級及大學教育預科一年級各1班。
8月6日
政府內閣決議,決定停辦國立女子師范大學,由教育部派員接收。
8月21日
魯迅、錢玄同、馬衡、沈尹默、顧孟余等41人發(fā)表宣言,不承認章士釗為教育總長。
本月
魯迅等人組織成立“女師大校務維持會”,起草《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邀請其他教授共同簽名發(fā)表,表示嚴正態(tài)度。女師大被宣布解散后,魯迅、許壽裳、馬裕藻等教師在報子街的女師大補習學校設立臨時辦事處,籌備招生和開學。
9月21日
女師大租定阜成門內南小街宗帽胡同14號為校址,在校務維持會的主持下,舉行開學典禮,魯迅在會上講話。當天到會的師生、家長和各校代表達200多人。
本月
北大教授劉半農組織語音學 團體“數(shù)人會”,我校錢玄同、黎錦熙均為會員,開始研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12月24日
臨時執(zhí)政府令“國立北京女子大學及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均著繼續(xù)興辦,著財教兩部迅籌辦法呈報”, 并撤銷楊蔭榆校長職務。
12月31日
易培基任教育總長,自兼女師大校長,歡迎宗帽胡同的護校女生復校。
本年度
錢玄同、黎錦熙等創(chuàng)辦《國語月刊》(作為《京報》副刊之一),提倡“豐富的、美麗的、新鮮的、自然的”民間文藝。
1926年1月13日
女師大開會歡迎易培基任校長,教務長許壽裳主持大會,魯迅代表校務維持會致歡迎詞,許廣平代表學生自治會致辭。持續(xù)一年的女師大風潮宣告結束。
3月8日
女師大選舉林語堂為教務長,解題許壽裳。
3月18日
三一八慘案爆發(fā)。
3月25日
舉行劉和珍、楊德群兩烈士追悼會,許壽裳主持、魯迅在會后作《記念劉和珍君》。
5月30日
魯迅在“五卅”紀念會上講話。
7月1日
由國文、英文、史地三系高年級學生開辦的第十期文科補習學校開學。
7月2日
教育部聘熊希齡、王寵惠為我校繼任董事。
7月14日
《世界日報》刊載我校文科補習學校開辦以來成績甚著。本屆暑期班特設兒童文學一科,由文科主任李遇安擔任講授,并以北京兒童報社編輯之《兒童周刊》為教材。
8月
魯迅離開北京南下,結束了他在兩師大的教授生涯。
10月16日
國立女子學院師范大學部聘請黎錦熙為國文系主任。陳衡哲、林礪儒、王謨、謝冰心(?)為教授。
10月23日
教育部訓令:女子師范大學所辦之國文研究科成績甚佳,自女子學院成立即擬將該班裁省,以節(jié)經費,但為免學生半途而廢,將該項學生送入師大研究科肄業(yè)。
本年度
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在北京召開,黎錦熙作了題為《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的長篇演講。這次大會通過了“數(shù)人會”擬定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后來由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兩次公布。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等人決定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這項成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為推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之一。同年,黎錦熙創(chuàng)編的中英文對照的《國語四千年變化潮流圖》作為當年舉辦的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中國教育陳列品之一,獲該博覽會頒發(fā)之獎狀與獎章。黎錦熙還撰著了《國語文法例解詳解》一書(中華書局出版),以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為文本,用“圖解法”對漢語語法進行了清晰的解釋。
1927年
1月10日
女師大評議會召開成立大會,毛邦偉、艾華、吳筱明、張敬虞、黎錦熙、白眉初、王文培、傅銅、劉吳卓生等9人被選為評議員。
2月
女師大改組后,原來8系合并為文理兩科。經學生多次要求,評議會決定恢復分系制,暫設教育哲學、國文、外國文、史地、數(shù)理化5個系。
4月28日
奉系軍閥殺害李大釗等20人,包括我校學生謝伯俞(北師大黨支部書記)、吳平地和張挹蘭(女師大學生)。
5月21日
女師大平民學校成立。
6月12日
師大部分學生創(chuàng)辦升學預備學校,校址設在師大校內,他們利用暑假為中小學校畢業(yè)生補習功課,幫助其升學。
7月
教育總長劉哲呈請大元帥府將京師原有9大學合并為國立京師大學校,其下分設文、理、法、醫(yī)、農、工六科,師范一部,商業(yè)、美術兩專門部,女子師范分設第一、第二兩部。隨后,教育部成立國立京師大學;I備委員會,原北高師校長,現(xiàn)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陳寶泉被任命為師范部籌備員。
8月
京師大學校合并,教育部長劉哲兼任校長。北師大改稱京師大學校師范部,張貽惠為師范部學長。女師大改稱京師大學校女子第一部,毛邦偉任學長。
本月
女子第一部國文系主任聘定黎錦熙。
9月
師范部事務教務兩方面組織就緒。
11月27日
《世界日報》報道,京大師范部附設之平民學校,開辦以來已歷8載,畢業(yè)生700余人,肄業(yè)學生300余人。教育部對名不副實的平民學校嚴加取締,師大的平民學校成為僅存碩果。
12月23日
女一部公布新的考試規(guī)則。
1928年6月
北師大恢復國立北京師范大學校名;
7月19日
南京國民政府議決北平各高校合組為“國立中華大學”,李煜瀛為校長,李書華為副校長。
7月22日
邵力子在風雨操場演講,提出:“學生不求高深之學問,實為中國前途之大患”。
本月 師大請求獨立。、
9月21日
國民政府議決國立中華大學改稱為國立北平大學,并通過《北平大學區(qū)組織大綱》(大學區(qū)轄河北、熱河兩省及天津、北平兩特別市),李煜瀛仍為北平大學校長。
本月
女師大改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第二部。
11月
北平國立九校與俄文法政學校、天津北洋大學、保定河北大學合并為國立北平大學,改組為11個學院和5個附小。我校改稱國立北平大學第一師范學院,黎錦熙為院長,旋辭職。后請張貽惠為院長。女師大改稱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李書華代院長。
1929年1月29日
陳垣就任史學系主任。
2月19日
我校學生因請愿增加預算與大學辦公處門警沖突,5人被捕,學潮又起。
6月2日
魯迅在第二師范學院演講,希望青年將眼光放大,學識、理論不可固持偏見,不可為少數(shù)人不值之犧牲,須為大多數(shù)利益而犧牲。
6月
國民黨第三屆執(zhí)委會第二次全體會議議決廢除大學區(qū)制。
8月7日
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2次會議議決北平大學拆伙。
9月9日
北師大重新成立評議會。
11月14日
應學校文藝團體人間社的邀請,黃廬隱在我校第五教室做了題為《天才與戀愛》的演講。
12月14日
教育部批準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改稱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師范學院,徐炳昶為院長。
本年度,師大學生發(fā)起,并聯(lián)絡各校進步學生30人組織“我們的讀書會”。為防敵人識破,又用英文our的譯音稱作鏖爾讀書會。出版刊物《鏖爾》,不久改名《轉換》。
1930年1月31日
《女師大學術季刊》創(chuàng)刊,徐炳昶為刊物撰寫卷頭語。
2月17日
國民政府任命李煜瀛為北師大校長,暫派李蒸代理。
3月26日
女師院決議成立研究所,徐炳昶兼任所長,購買校園附近石駙馬大街乙90號,原鑲紅旗都督署為研究所辦公地點,并于11月遷入辦公。
5月8日
女師院討論通過研究所章程。
5月20日
女師院聘國文系主任黎錦熙、高步瀛、史地系主任王桐齡,外文系主任王文培,教育系主任楊蔭慶為研究所委員會委員,所長徐炳昶,副所長黎錦熙。
6月4日
女師院研究所召開成立大會,研究所宗旨為“提高本院畢業(yè)生之程度,及增進對于學術界、教育界之貢獻”。研究所暫定分為8組:1、工具之學;2、語言文字學;3、史學;4、地學;5、哲學;6、教育學;7、文學;8、民俗學。各組之下又分若干細目,如語言文字學下分形音義、文法、語根、國語、土語、學史、譯語、詞典、譯述等。
11月1日
女師院研究所遷入石駙馬大街乙90號辦公。
12月23日
女師院研究所審定錄取7人。
本年度
《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公布國學學會簡章、捐款人姓名。
1931年1月1日
《女師大旬刊》創(chuàng)刊。
2月9日
教育部訂正整理北平大學各學院7項辦法,包括女子師范學院及附屬學校與北師大合組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
2月10日
教育部訓令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合并。
2月16日
教育部令籌備改組,兩校合組。
2月21日
徐炳昶被任命為北師大校長。
3月18日
女師院在石駙馬大街校園內修建紀念碑,為劉和珍、楊德群。
4月3日
國立北平大學第一部(師大)和第二部(女師院)聯(lián)席會議召開,決議:組織本校20年度預算委員會、組織計劃委員會等。
5月15日
《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二期出版,公布國學學會職員名單。
5月26日
兩部教務聯(lián)席會議決議:各系課程至多以60小時為限,每系以4班為標準。
5月30日
聯(lián)席會議決議各系實設科目時數(shù):國文系89小時。
6月6日
教育家邱怡爽等提出6月6日為教師節(jié),目的在于“改良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地位,增進教師修養(yǎng)”。不久,國民政府改教師節(jié)為8月27日(孔子生日)。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國第一個教師節(jié)。
7月1日
兩師大正式合組。文學院開設國文系、外國文學系、歷史系、社會科學系。錢玄同為國文系主任。文學院在宣武門內石駙馬大街。黎錦熙為文學院院長。黎錦熙、錢玄同、李建勛、劉拓、李順卿、程廼頤、傅銅、朱希祖等教授為研究委員會委員。
7月3日
學校布告:兩師大合組為北平師范大學,過渡時期名義取消。
7月20日
通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研究院章程》。
9月14日
合并的北師大舉行開學典禮。黎錦熙在會上說明師大與其他大學的區(qū)別。
9月19日
社會學系主任由黎錦熙代理,許德珩協(xié)助,潘懷素任教授。
11月13日
兩校將京師大學堂師范館開辦日定位新校慶。
1932年3月3日
徐炳昶、錢玄同等教授致電國民政府,請求立即抗戰(zhàn)。
7月15日
李蒸任校長。
7月22日
文模在《世界日報》發(fā)表《我對于師大的意見》,對師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存在問題及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師范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區(qū)別在于師大除了研究高深教育學術之外,更肩負傳播學術的責任。
7月25日
行政院討論教育部提出的師大停止招生的議案。
7月26日
校務整理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會議通過了《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校務整理委員會簡章》,草擬《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整理計劃書》。
《計劃書》提出了整理方針和原則,認為今后的師大要“充分表現(xiàn)師大之特性,即師大之組織、課程、訓育、教法等,必與其他大學顯有不同”,同時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師大辦學的目的:1、造就中等學校良好師資;2、造就行政人才;3、培養(yǎng)教育學術專家。在訓育方面,“力求訓練之嚴格,以養(yǎng)成整肅勤樸之學風,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則”。在教法方面,“教學法力求理論與實際之聯(lián)合”,“學術科教員,應隨時指示學生,注意中等學校之教材與教法”。
教育部訓令北師大改“研究院”為“教育研究所”,承擔兩大任務:一是培養(yǎng)有關教育學術之專家;二是為其他大學畢業(yè)有志教育事業(yè)者設特別班。師大各院系畢業(yè)生一律稱教育學士,而研究所得按其上課的時間、研究的性質與分量,授予教育碩士與教育博士。
8月1日
師大接到教育部關于停止招生的訓令:設施不完善,學潮迭起,教育內容與普通大學無異,名不副實,特令整頓。還令飭各省區(qū)為師大選送的新生,分送其他大學。
同日
校務整理委員會開會,開始教務整理,教務委員會包括黎錦熙、錢玄同等。
8月5日
李蒸返平,介紹教育部決議的情況。
8月11日
學生自治會召開護校委員會會議。
8月12日
北平的師大畢業(yè)生在文學院禮堂開大會,100多人參加。
9月14日
校務會議通過《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研究所委員會章程》、《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研究所研究生細則》、《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研究所纂輯工作細則》等規(guī)章。
10月
錢玄同、黎錦熙撰寫《師大研究院歷史課學門一年之經過及今后“教材纂輯工作”之計劃》。
11月
《師大月刊》第1期出版,李蒸發(fā)表“發(fā)刊詞”。
11月6日
教授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整理校務。
11月9日
我校教授王桐齡、錢玄同等38人呈文教育部,說明師大學制不能更改,指出師范大學具有特殊任務,是普通大學所不能代替的。
11月17日
學生自治會執(zhí)委會決議發(fā)起護校運動。
11月23日
學生自治會致函畢業(yè)生,呼吁建立分會、護校
11月25日
自治會決議進行護校演講。
11月27日
魯迅應師大文藝研究社邀請,在教理學院操場演講,題目為《再論第三種人》。演講地點本來在風雨操場,后因無法容納而轉移到露天廣場,聽眾2000多人。此次演講為1932年魯迅在平5次演講中規(guī)模最大、聽眾最多的一次。
12月9日
世界語學會召開會議,議決內容為:請學校將世界語列為公共選修課,購置世界語書籍,擴大世界語宣傳;通過排演世界語戲劇,參加33周年紀念活動;職員職務分配等提議。
12月17日
李蒸在33周年紀念活動致辭。
12月18日
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在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案》,涉及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停辦事宜。
12月21日
三中全會對教育提案討論結果,明確師范學校獨立設置,師大學生恢復公費待遇,F(xiàn)有師范大學應力求整理與改善,使其組織、課程、訓育各項,切合于訓練中等學校師資之目的,以別于普通大學。
《確定教育目標與改革教育制度案》有一系列規(guī)定。
本月
李蒸上報教育部《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整理計劃書》。
社會學系代主任馬哲民、教授許德珩、侯外廬被捕。
教育部公布由錢玄同主持修訂和審定,黎錦熙、白滌洲參加意見的《國音常用字匯》,計9920字,加上異體異音,共12220字,對國語運動以往成就的總結、繼承和今后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本年度
劉汝霖編撰的《漢晉學術編年》出版,該書為北師大研究所叢書之一。
1933年1月1日
黎錦熙為《師大月刊》第2期(文學院專號)撰寫《文學院概況》。
本月
《師范教育論》結集。
2月20日
李蒸在紀念周上說明,學校將根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修改課程標準,并準備在普通畢業(yè)文憑外,增發(fā)主副科文憑各一張,以便學生就業(yè)。
本月
教育部計劃將北師大遷往西安,學校堅決反對。
3月6日
召開課程標準委員會議,由黎錦熙、劉拓分別審查中學師范文理科課程標準。該委員會由校長聘任,李蒸、李建勛、黎錦熙、劉拓、袁敦禮、康紹言、徐金湶等7人組成。
3月15日
師大師生急起護校。
5月2日
憲兵到校逮捕“師大生活社”正在文學院開會的會員,共14人,搜出中共六大決議等文件。
5月12日
學校召開教務會議,決議內容:課程標準及學分標準,修養(yǎng)課程占比例10%,體育為6分,教材類占66%,專業(yè)類占23%,畢業(yè)總學分為146分。
6月25日
教育部同意北師大下學期繼續(xù)招生,對各院招生比例規(guī)定為:文、理學院招生人數(shù)不得超過教育學院;社會學系下屆停止招生,學生轉系;研究院因經費縮減改為研究所;奉部令增設音樂、工藝兩系。
本月
取消史地系,暑假后設了10個系。
8月2日
學校聘定各系教授,并發(fā)布布告。
8月25日
《世界日報》刊文《師大應規(guī)定錄取女生名額》,認為女生入學比例減少,勢必影響女子教育的發(fā)展。
本月
學校重新修訂北平師范大學《組織大綱》和《學則》。設立3個學院11個系。文學院設國文系、外文系、歷史系。
學校設教務會議等5種會議。校務會議有各系主任參加;
《學則》對課程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學校課程“兼采學分制及學年制”。每門課程、以每周上課1小時,需要自修時間2-3小時,歷半學年者為1學分。本校學生,在四學年中須修滿146學分,方得畢業(yè)。每個學生每學期選修課目學分,至少18學分,至多不超過22學分。學生除選一主科外,應選其他一科為副科。
學校課程按必修、選修、主科、副科分為四種,具體為:(1)公共必修科,占50學分;(2)主科,占50-70學分;(3)副科,占20-30學分;(4)自主選修科,占8-16學分。學校課程按內容分為三類:(1)修養(yǎng)類,包括黨義、哲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為生、體育,占全部課程的10%,共16學分。(2)教材類(即現(xiàn)在所說的專業(yè)課),占66.7%,共96學分。(3)專業(yè)類,包括教育概論、教育心理、教學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兒童及青年心理、參觀、實習等,占23.3%,共34學分。
9月6日
續(xù)聘文元模、李順卿、陳垣、凌善安、楊蔭慶等人為教授。
9月13日
史學系聘陶孟和、張星烺、胡道維、張景漢、王揖五,特約陳垣。
9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6期出版。
10月
學校秘書處決定設立畢業(yè)生事務股。近期對畢業(yè)生調查結果公布,兩校共畢業(yè)學生為3706人(含未合并前師大2389人,女師大839人),在教育界服務的學生占總數(shù)67%。
10月28日
本年度各院系注冊人數(shù)統(tǒng)計:文學院417人,合計864人,其中女生269人。
11月18日
國語演說競賽舉行,蕭廷奎以“新疆問題的探討”獲第一名。
1934年1月
《師大晉聲》雜志創(chuàng)刊。
2月12日
國文系和外文系軍訓科目移至文學院進行,“樹常獎學金”專獎勵軍訓勤課學生。
2月16日
注冊課對教員上課請假情況進行統(tǒng)計,其中國文系及修養(yǎng)類課程教員請假最多。
2月19日
文書課統(tǒng)計教職員人數(shù),總數(shù)為242人,其中教員為128人,職員114人。
3月26日
民國二十二年教職員為294人,學生842人。
3月31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10期出版。
4月22日
學校在來今雨軒宴請在校服務滿20年的教職員,教員為馬裕藻、錢玄同、王桐齡、楊立奎。
4月24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開會,核定文學院學生組織“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學生主辦文學院暑期補習學!钡仁。
5月25日
修改校歌、修改;盏。
6月8日
教育部令北平大學、北平師大合組職業(yè)教育師資訓練營。
6月19日
修訂各系名稱。
7月6日
教育部指令燕大和師大進行改進
7月15日
本年度暑期講習班及中等學校理科教員講習班正式開班。
7月29日
胡適在暑期班演講《習慣在知識生活的地位》。
10月12日
研究所編纂員白滌洲赴內蒙古考察期間,感染傷寒病逝。
10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14期出版。
11月1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指定國語辯論會題目為:“中華民族復興應從鄉(xiāng)村建設入手”,“國民軍訓應強迫實行”。
11月2日
聘定國語辯論會評委,名單:李建勛、黎錦熙、劉拓、李飛生、包明鈐、楊立奎。
11月4日
國語辯論會舉行,正方獲勝,張光濤為個人第一名。
11月12日
國語促進會為白滌洲舉行追悼會,黎錦熙主持并演講其生平,錢玄同總結白滌洲在文字學、語音學和方言研究的貢獻。
11月19日
學校公布各委員會名單。
11月21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準學生呈組辦國劇研究社備案。
11月30日
國劇研究社成立,聘蘇鏡清為指導,黃潭等為研究員,劇社首先排練《法門寺》。
12月4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決定定期成立新劇研究社。
12月7日
新劇研究社成立,熊佛西擔任指導員。
同日
國劇研究社首次召開會議,討論會址、練習時間及選舉干事。
12月13日
胡適來學校演講《印度禪》。
1935年2月4日
文書課公布教職員人數(shù)統(tǒng)計,總數(shù)為226人。
3月4日
國劇研究社排練《汾河灣》、《法門寺》、《斬龍袍》、《南大門》、《罵店》等劇目,定期公演。
3月13日
生活指導委員會議決定期舉行國語、英語演說競賽,以及具體事項。
4月12日
國語演說競賽結束,題目為“文化與民族復興”、“中國目前之最需要的文化建設”,第一名王鴻達。
4月28日
國樂研究社在風雨操場演出,聽眾達700余人,無線電臺同時轉播。
4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18期出版。
5月4日
國劇研究社在風雨操場舉行首次公演,校內外聽眾一千余人。
5月23日
教務會議決議組織暑期教員講習班委員會,由黎錦熙等人組成。無國文組。
6月4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準予學生主辦文學院暑期補習學校備案,舉行學生課外活動給獎大會。
同日
過卿撰文介紹《師大話劇研究社》。
7月29日
學校召開第十一次事務會議,決定文學院增減男生宿舍,取消白廟胡同宿舍。
8月16日
《世界日報》開辟《師大新劇社公演》專頁,介紹演員和劇目。
8月31日
校務會議:歷史系移至文學院;黎錦熙代錢玄同兼國文系主任;
10月15日
黎錦熙在紀念周報告校務,國語辯論會題目:“第一期義務教育,應以16歲之青年為對象,其年限亦應改為2年”。
10月26日
《世界日報》出版《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樂研究社第一次國樂演奏會特刊》,柯政和撰文介紹《國樂演奏會的宗旨》,李蒸為特刊題詞。
11月1日
我校與女一中、貝滿女中、清華、燕京等十所大中學校自治會發(fā)表《平津十校學生會自治會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
11月14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議決同意學校為昆曲研究社聘請導師,準國文學會備案,準新劇研究社改選干事備案。
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爆發(fā)。示威歸來,北師大學生決定成立學生自治會,于剛當選為執(zhí)委會主席,執(zhí)委有姜文彬、閻世臣、張修義、杜書田等。
1936年2月1日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文學院召開代表大會,敖白楓擔任總隊長,我校多人參加。
4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26期出版。
5月4日
黎錦熙在紀念周上發(fā)表《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講演。
6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27期出版。
7月21日
新聘教授。
9月14日
注冊課公布新生復試試題。
10月12日
黎錦熙在紀念周上報告校務,包括演講學校及全國語文教育等。
10月25日
生活指導委員會決定定期舉行國語辯論會,題目為“中小學師資應由國家統(tǒng)制訓練”和“先秦法家思想較儒家思想更為適合于社會生活的需要”,并指定評定標準。
10月26日
錢玄同撰《我對于周豫才的追憶和略評》在《世界日報》上發(fā)表。
10月30日
《師大月刊》(文學院專號)第30期出版。黎錦熙撰寫《魯迅與注音符號》。
同日
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召開會議,議決準予國劇研究社修正簡章備案等。
11月22日、
國樂研究社慰勞綏遠將士演奏會,所得票款捐助綏遠抗日將士。
12月30日
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我校教授吳承仕等參加該組織。
1937年4月10日
生活指導委員會準許話劇研究社改選職員備案。
4月30日
文學院添女生調養(yǎng)室;文學院宿舍安裝太平梯。
5月
學校決定成立文理兩科研究所。
7月15日
新聘教授。
9月10日
教育部訓令在西安成立臨時大學,北師大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在西安合組西安臨時大學,指定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翛等4人為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校務主持“由常務會議商決,系共同負責之合議制度”。設立西安臨時大學的目的是“收容北方學生,并建立西北高教良好基礎”。全校設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農學院、醫(yī)學院等6個學院,分散在西安三處安頓,分別稱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9月17日
籌委會決定在西安城隍廟后門前一中舊址籌設臨大校址,各校合并同性質系科組成13個系和醫(yī)學科。
10月11日
教育部頒發(fā)《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組織規(guī)程》,李蒸等為委員。6個院,23系。
10月20日
發(fā)布招考新生布告,即日開始招生,11月1日進行入學考試。
本月
文理學院院長劉拓,國文系主任黎錦熙。第一院設在城隍廟后街4號,包括國文、歷史、外語、家政系等;
11月15日
西安臨時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11月18日
西安臨時大學正式開學上課。學校決定1938年1月10日偽學生到校最后期限。后來延遲到1938年2月底,除元旦停課一天外,春節(jié)寒假不放假也不補假。
12月
我院教授吳承仕等發(fā)起“新啟蒙運動”。
1938年3月16日
西安臨時大學遷移到城固,行程255公里。
4月3日
教育部下發(fā)《平津滬地區(qū)?埔陨蠈W校整理方案》,命令西安臨大改組為西北聯(lián)合大學。規(guī)定:“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lián)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xiàn)為發(fā)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逐漸向西北陜甘一帶遷移,并改稱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院系仍舊,經費自民國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各原校院經費各支四成為國立西北聯(lián)大經費”。
4月10日
校常務委員會舉行第24次會議,決定本部及文理學院在城固考院;
5月2日
西北聯(lián)大正式開學,在本部補辦開學典禮。李書田任主席。
7月22日
教育部公布《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師范學院辦法》及《師范學院規(guī)程》,規(guī)定國立中央、西南聯(lián)大、西北聯(lián)大、中山、浙大自1938起各設置師范學院。師范學院設國文等8個系及勞作專修科。又令設立師范研究所(后改稱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建勛,研究人員有韓溫冬、許椿生等。
本月
國民政府頒布《戰(zhàn)時教育實施方案》,決定西北聯(lián)大教育學院改為師范學院,李蒸兼師范學院院長。設國文等8系及勞作專修科。
9月
許壽裳、李季谷分別向軍訓學生做了《勾踐的精神》、《中國歷史上所見之民族精神》等演講教育學生。
10月13日
西北聯(lián)大舉辦陜南六縣小學教員講習會。暑假期間開辦,經費由各縣分別津貼,教師由西北聯(lián)大擔任,各系主任選派指導委員。李蒸、李建勛、黎錦熙等擔任了演講。
10月20日
全國高等師范教育會議在重慶召開。
本月
聯(lián)大公布《規(guī)定講師授課時數(shù)及待遇辦法》,每周8-12小時,但無加薪。師大教師身體很差,1939.3.8-1939.3.29,短短20天內326人次就診。
11月12日
黎錦熙、許壽裳撰寫的《西北聯(lián)大校歌》報部備案。“文理導愚蒙,政法倡忠勇,師資樹人表,實業(yè)拯民窮;健體明醫(yī)弱者雄,勤樸公誠校訓崇”。
12月1日
師范研究所成立。
12月31日
師范學院學生234名。職員183人,全校1265人。
1939年1月
錢玄同逝世。西北聯(lián)大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國民政府頒發(fā)了褒獎令。黎錦熙先生作《錢玄同先生傳》以示悼念。
2月22日
黎錦熙代理師范學院院長。
3月
歷史系發(fā)掘張騫墓。
4月
校訓改為“禮義廉恥”。
6月21日
指定各系招生人數(shù),國文等各20人。
8月14日
西北聯(lián)大改為國立西北大學,設文、理、法商三個學院。醫(yī)學院獨立,師范學院獨立,校址在城固。
本月
西北聯(lián)大解體。西北師院設立10個系1個專修科。又設立“西北師院第二部”,招收中學教師等進行培訓。國文系主任為黎錦熙。
9月23日
教育部命令頒發(fā)師范學院分系必修科及選修科目表和實施要點。
1940年1月16日
刊登關于錢玄同逝世的校友信函。
3月1日
王汝弼致函黎錦熙,悼念錢玄同,并附詩六首。
教育部1月8日電令學校,整理古代文化學術和現(xiàn)代科學方法,并與西洋學術進行比較研究;收集通史、斷代史、專史等資料,充實教學內容等9項要求。
4月3日
教育部命令師院遷設蘭州,原甘肅學院的文史教育兩個系并入師院,本年暑假辦理完畢。
6月8日
教育部長陳立夫來校宣講“禮義廉恥”。
本月
李蒸選定蘭州西郊6公里處為師大新址。
10月14日
黎錦熙擔任教務主任。
11月10日
著名古典文學家高步瀛逝世。西北師院稱其“足扶持國家正氣,實為青年師表”,上報教育部請求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以資激勵”。
12月
金樹榮、譚戒甫、楊立奎等出席院務會議。
1941年1月19日
在城固邯留鄉(xiāng)成立鄉(xiāng)村社會教育施教區(qū),近1000人參加開幕儀式。
2月12日
組織中等學校國文教學實習委員會,調查中學國文教材、教法等事項。
4月7日
本部不再招收新生。
6月3日
教育部公布《部聘教授辦法》,次年黎錦熙成為第一批部聘教授,本批共30人。
8月1日
推舉黎錦熙等擬訂本區(qū)中等教育輔導計劃及實施方案;
12月13日
新年金石書畫展覽籌備會舉行。
本年度
中外教職員增加到283人,在校男生增加到1368人,女生增加到899人,共計2267人。
1942年3月15日
《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學術季刊》創(chuàng)刊,刊有教育、文學、理科等論文。
3月23日
中等學校國文教學實驗委員會召開會議,決議通過在附中進行講讀實驗,規(guī)定實驗班級等方面。
3月31日
《西北師范學院院務報告》第40期出版,刊登內容為:教育部頒布注音運動命令、漢字改稱國字命令、修正學校教職員養(yǎng)老金及恤金條例;小學教育通訊研究處招生;本院學術季刊創(chuàng)刊號總目。
5月31日
國語注音符號講習會成立。
9月
學校 添設國文、史地、理化三專修科。
12月17日
西北師院召開“師大及本院40周年紀念日”慶祝大會。
本年度
黎錦熙出版《國語文法》。該書是我國最早系統(tǒng)研究白話文法的專門著作,在我國語言界、教育界產生很大影響,先后印行達24版之多。
1943年5月15日
《說文月刊》第3卷第10期發(fā)表何士驥的《修理張騫墓工作報告》。
本年度
教育部頒布《師范學校附設中心學校及國民學校教員進修班及函授學校辦法》
1944年7月15日
教育部訓令,要求學校增設國語專修科。
11月
學校向蘭州遷移完畢。西北師院除之前10系1科之外,還有國文、史地、理化、國語、體育5個專修科(國文、史地、理化三科初設時名“初級部”),以及勞作師資訓練班、優(yōu)良小學教師訓練班和先修班,學生1000余名,教職工225人。
6月
《甘肅青年》刊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之簡史與校風》,校風為“實事求是,埋頭苦干”。
8月
李蒸奉調離任,院務由教務主任黎錦熙代理。
9月6日
抗戰(zhàn)勝利后第一個新學年開學,注冊學生達2271人。
11月21日
教育部特派員沈兼士、接收委員陳雪屏接收北京師大,因學生對接收后的安排不滿,致使接收沒有結果。
11月22日
北師大被接收后,暫稱北平臨時大學第七分班,湯茂如出任七分班主任。
12月1日
李宗仁參加師大聯(lián)歡會,并致訓詞,希望同學團結一致,克服困難,達成“建國事業(yè),教育第一”的使命。
12月3日
朱家驊對記者談,北師大將留在蘭州,為保留師大傳統(tǒng),在校址上另成立北平師范學院,將來如能增設三院,亦可改稱大學。
同日
第七分班公布組織系統(tǒng)和人員安排,原13系合并為11系,歷史地理兩系合并為史地系,物理化學兩系合并為理化系,工藝系改為圖畫勞作系。
12月17日
七分班國文系改聘梁啟雄為主任,圖書館主任為張鴻來,張國璘為齋務股長。
1946年1月7日
西北師院師生于上月底因復校無果而罷課,要求恢復校名,在北師大原址復校,恢復李蒸校長職務。
1月8日
七分班舉行國語演說辯論會,題目為“青年與建國”、“現(xiàn)代青年之責任”。
1月25日
李蒸辭職,教育部請黎錦熙繼任。
2月8日
教育部令北平師大在原址復校,改名為北平師范學院,院長袁敦禮;西北師院久設蘭州,黎錦熙任校長。
2月8日
教育部特派員沈亦珍督學到蘭州商討北平師大復員問題,決定校名維持北平師院,經過一段籌備,分設三個院后,再改師大名;校址、校長等等。
5月20日-6月1日
為派赴臺灣推行國語,西北師院舉辦“暑期國語講習討論會”,學習討論注音符號、國音練習、矯正方言、注音符號教學法、國語語法、國語運動史、國語練習等,后選派10余人赴臺推行國語。
6月1日
黎錦熙正式上任西北師院院長。
7月1日
國立北平師范學院在北平廠甸(北師大原址)正式成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黃如今暫時代理北師院院長職務。招生名額在200-250人之間,師生待遇不變。
7月13日
招生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各省各地區(qū)分區(qū)招考,每系招收30-40人;
7月18日
北平師院聘定教授,國文系主任黎錦熙,英文系主任梁實秋。
同日
石駙馬大街原文學院校產收回,92軍野戰(zhàn)醫(yī)院遷移他地。
同日
國、史、教招考研究生人數(shù)為20人。
8月13日
黃如今、張德馨、關輔德等赴長春籌備長春大學。
9月18日
北平師院開學日期,取決于聘任教授來平日期。
9月26日
西北師院學生200人由徐英超教授率領,經解放區(qū),平安抵達北平,師院全體師生在校門歡迎,高唱校歌,高呼師大萬歲。
10月8日
石駙馬大街校舍整修完畢,教職員入住。各系積極增加設備,準備開學。
10月13日
復員后的北平師范學院設立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博物、教育、體育、音樂、家政12個系和1個勞作專修科;取消公民訓育系,成立保育系。國文系主任黎錦熙。
北平師院學生共912人,其中西北師院轉學生284人,臨大學生612人,其他16人。
10月22日
《世界日報》發(fā)表落臺的文章《師院國語速記研究會簡介》。
10月29日
袁敦禮在復校開學典禮上演講,教務長黎錦熙提出四個口號:課程第一,出版第一,技術至上,創(chuàng)造至上。
12月3日
袁敦禮談西北師院國語專修科開辦后成績良好,畢業(yè)生已有十余人赴臺推行國語運動,現(xiàn)北平師院遵教育部指令推行此項教育,增設國語專修科,即將開始報名。
12月5日
黎錦熙擔任國語專修科主任,該科課程、學分標準均已制定,學時為兩學年,共16分。
12月14日
復員后首次院務會議召開,發(fā)起公葬錢玄同、高步瀛,出版刊物等動議。
12月21日
國語專修科發(fā)榜,共錄取29人。
1947年1月21日
教育部令師院培植國語師資,通令執(zhí)行“促進注音漢字推行辦法”。
2月19日
學校成立聘任委員會,教務主任黎錦熙成為委員。
3月15日
文化教育界聯(lián)合公葬錢玄同、高步瀛。
3月22日
學;I備本年師范教育運動推行周,活動項目包括文藝演出、演講比賽、師范教育座談會等。
3月28日
師范教育運動推行周安排的講演有:金澍榮演講的《歐美師范教育之起源》,黃國璋演講的《時代賦予吾人之使命》。還有安排文體活動:話劇《雷雨》,籃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等,以及教育座談會。
本月
各系科開始利用電影輔導講學。
4月4日
師范教育運動推行周舉行教育座談會。
5月7日
復大運動開始。
5月20日
我校師生參與“反饑餓,反內戰(zhàn)”游行活動。王汝弼、葉丁易等參加。
5月29日
我校黎錦熙、葉丁易等參與《平津各大學教職員五百余人呼吁和平宣言》。
5月31日
教授會選舉干事,黎錦熙、焦菊隱、王桐齡等當選。
6月28日
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召開會議,從國文等系三年級學生中選派12人,利用暑假進行各科實驗工作,在本區(qū)內教育失學的學齡兒童,使其在三周內能夠閱讀“國語小報”;本區(qū)辦公地點為冉村。
8月17日
朱家驊對北師復大提出建議。
8月25日
黎錦熙等26人為部聘教授,任期5年。
9月14日
袁敦禮宣布復大步驟為:將現(xiàn)有13系組成文學、理學、教育學三部,逐步成立各研究所,酌增員工名額等。
10月9日
準予河北師專8人轉入國語專修科和勞作科。
10月25日
錢玄同遺體安葬于福田公墓,師院全體職員致祭。
11月11日
河北師專126人編入北平師院各系。
12月17日
《今日之教育》周刊創(chuàng)刊。
1948年2月23日
許壽裳在臺灣遇害。
4月4日
秘書長黃金鰲接待記者,表示學校復大準備工作完成,已經成立文、理、教育三部,13系2專修科,教育部已批準備案,五年制課程標準改制后即可實施。
4月5日
《反饑餓反迫害宣言》。
4月9日
“四九”血案發(fā)生。
5月7日
為紀念魯迅先生,學校在國文系、歷史系閱覽室展出魯迅遺跡,有照片、著作、墨跡等。
5月24日
學校呈文教育部,請改四年制為五年制。
6月11日
教務會議呈文教育部,請資本年暑假起正名為“北平師范大學”。
6月25日
袁敦禮辭職,黎錦熙代校長職務。
7月
學校制定《國立北平師范學院在平招生簡章》。
8月19日
北平國民黨當局“特種形勢法庭”連續(xù)三批公布了平津465名學生的黑名單,其中師院有34人,除一部分已經去了解放區(qū),當時有14人正在學校。中共組織學生轉移,無一人被捕。
10月7日
現(xiàn)有學生1171人,新聘教授陣容充實。
10月18日
行政院通過復大議案。
10月19日
因為復大成功,三部決定改稱院,文學院長黎錦熙。
本月
國民政府企圖將北平的大專院校遷往南方。
11月
“復大”后,文學部正式恢復為文學院,黎錦熙擔任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12月11日
學校正式恢復“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的校名。
1949年1月22日
“北平師范大學迎接解放委員會”成立,黎錦熙、焦菊隱等參加。
1月31日
北平解放。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