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49.9 元
叢書名: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
- 作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著;林穎撰
- 出版時間:2015/11/1
- ISBN:9787510082023
- 出 版 社: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 中圖法分類:K92-49
- 頁碼:179頁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本書分為自然地理、經(jīng)濟地理、歷史地理、文化地理四部分,內(nèi)容包括:粵西平行嶺谷、大霧嶺山地、春都溫泉、熱帶作物與亞熱帶作物混合帶、富林大理石、高陽廣府民系、水上人家等。
中國一套規(guī)模達到數(shù)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tǒng)認識上的行政區(qū)劃的界線,依據(jù)云霧山脈及其輻射地區(qū),劃分本書區(qū)域范圍。
了解“一年三熟”“山上好果,洞下好禾”““凼仔養(yǎng)魚”等粵式耕作、養(yǎng)殖模式。
走進亞熱帶水果之鄉(xiāng):柑橘、杧果、菠蘿、荔枝、龍眼、黃皮……
展示了見證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被譽為“華僑文化的典范之作”的開平碉樓。
囊括“跳花棚”、高州采茶戲、年例大過年、抽水煙等諸多粵西習(xí)俗。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人—地關(guān)系的中國式表述。基于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xué)為基礎(chǔ),融自然科學(xué)與社會科學(xué)于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xiàn)一次全面系統(tǒng)、淺顯易懂的表述。學(xué)術(shù)界在相關(guān)學(xué)科領(lǐng)域的深厚積累,為實現(xiàn)這種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借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xiàn)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biāo)。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qū)域的相對完整和內(nèi)在聯(lián)系,本叢書根據(jù)中國的山川形勝,劃出數(shù)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合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nèi)容集結(jié)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gòu)成主體。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chǔ)上,又衍生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jié)對象,如《綠洲》《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gòu)成了本叢書的全部內(nèi)容,讀者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zhì)、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多元內(nèi)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系統(tǒng)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nèi)容不做嚴格、細致的分類,而只依詞條間的相關(guān)程度大致集結(jié),簡單分編,使整體內(nèi)容得以保持有機聯(lián)系,直觀呈現(xiàn)。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nèi)容組成:□□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zhì)、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tài)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第二部分為經(jīng)濟地理,容納與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方式和物產(chǎn)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第三部分為歷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歷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qū)域文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本叢書不是學(xué)術(shù)著作,也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了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了類似工具書的體例,并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zhǔn)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面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并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表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nèi)容合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qū)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xué)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guān)系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于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于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biāo)準(zhǔn),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fēng)俗等在內(nèi))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tài)度。
3. 本叢書以國家基礎(chǔ)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shù)據(jù)(DLG)為基礎(chǔ)繪制相關(guān)示意圖,并依據(jù)叢書內(nèi)容的需要進行標(biāo)示、標(biāo)注等處理,或因應(yīng)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guān)示意圖均不作為權(quán)屬爭議依據(jù)。
4. 本叢書所涉。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市(地區(qū)、自治州、盟)、縣(區(qū)、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qū)劃的標(biāo)準(zhǔn)名稱,均統(tǒng)一標(biāo)注于各分冊的“區(qū)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全稱表述(如“北京市朝陽區(qū)”,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xù)出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xué)科領(lǐng)域的多位專家、學(xué)者的悉心指導(dǎo)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家、學(xué)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huán)節(jié)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dān)了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制工作,眾多學(xué)術(shù)單位為叢書提供了資料及數(shù)據(jù)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出版做出了切實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囿于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并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線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前言
區(qū)域地貌示意圖 1
粵西屏風(fēng) 2
一 自然地理
粵西平行嶺谷 9 / 大霧嶺山地 9 / 云開東低山丘陵 9 / 天露山―鵝凰嶂山地 11 /
羅南弧形山地 11 / 華南活化地臺 12 / 海侵古陸 12 / 腰古―信宜海脊 13 /
吳川―四會深大斷裂 13 / 信宜―高州雜巖 14 / 云開地體 14 / 信宜―鶴山隆起軸 15 /
南盛白堊紀(jì)盆地 16 / 恩平―開平斷陷盆地 16 / 鑒江平原 17 / 漠陽江中上游谷地 17 /
鑒江樹枝狀水系 20 / 潭江中上游 20 / 羅定―遂溪金礦帶 21 / 赤紅壤 21 /
低緯山地氣候 22 / 秋冷·冬冷·春冷 22 / 羅定―信宜暴雨中心 23 / 山洪 23 /
水土流失 24 / 龍須頂 25 / 云霽山 25 / 羅定高丘 26 / 羅東石灰?guī)r山地 26 /
蘋塘石山峰林 27 / 羅定紅盆 27 / 鏡船盆地 30 / 羅定江 30 / 瀧喉馬埒 31 / 圍底河 31 /
泗綸河 31 / 龍灣瀑布群 32 /“ 暖水壺” 33 / 大云霧山 33 / 白石小峰林 33 / 白石河 34 /
馬塘河 34 / 南盛河 35 / 天露山脈 35 / 水源山 36 / 佛手嶺山地 37 / 里洞小盆地 37 /
神仙峽谷 38 / 天堂溶洞群 38 / 共成河沿岸平原 38 / 龍山溫泉 39 / 新興江水系 39 /
東門河流域 40 / 珠還山 40 / 大人山 41 / 響水龍?zhí)镀俨?41 / 桐木群峰 41 / 君子山 43 /
黃角小峽谷 43 / 七彩石河谷 43 / 岑洞溶洞 44 / 恩平地?zé)釃业刭|(zhì)公園 45 /
那吉河溫泉 46 / 朗底溫泉 46 / 三山鼎立 46 / 梁金山地 47 / 雙石山 47 /
鎮(zhèn)海水沖積平原 47 / 孔雀湖 48 / 蒼江 49 / 白沙水 49 / 赤水溫泉 49 / 蜆岡熱水窟 49 /
雞籠頂 50 / 西山谷地 51 / 西山河 51 / 潭水河 51 / 那烏河 52 / 白水瀑布 52 /
八甲仙湖 53 / 春都溫泉 53 / 魚王石 53 / 凌霄巖國家地質(zhì)公園 54 / 凌霄巖暗河 54 /
春灣石林 55 / 玉溪洞 55 / 大田頂 55 / 爐塘頂 56 / 白馬坪 56 / 八排頂 56 / 白雞嶺 57 /
天馬山草場 58 / 九曲溝 58 / 黃華江 58 / 錢排河 59 / 虎跳峽 59 / 龍玄河壺穴 62 /
文湖 63 / 西江溫泉 63 / 七重山脈 63 / 大應(yīng)嶺丘陵 64 / 平云山脈 64 / 三官山 65 /
石鼓小平原 65 / 仙人垌 65 / 龍修巖 66 / 古塘溶洞 66 / 東塘峽谷 66 / 曹江河 67 /
玉湖 67 / 化北高丘 70 / 葫蔭地 71 / 斑瓜嶂 71 / 尖崗嶺 72 / 羅江 72 / 倒流灣 72 /
陵江 73 / 丘陵山地植被 73 / 亞熱帶丘陵草地 73 / 粵西珍稀植物帶 74 /
珍稀植物首富地——陽春 74 / 亞熱帶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 75 / 華南北熱帶山地雨林 76 /
大霧嶺自然保護區(qū) 76 / 鹿湖頂自然保護區(qū) 76 / 馬安山竹海 78 / 欖坑原生闊葉林 78 /
龍灣次生原始森林 79 / 百涌自然保護區(qū) 79 / 七星坑次生林 80 / 恩平紅樹林 80 /
虎跳峽杜鵑花 81 / 高山榕樹王 81 / 新興梅林 82 / 伯樂樹 83 / 緬茄樹 83 / 馬蹄參 83 /
深山含笑 84 / 豬血木 84 / 緣毛紅豆 85 / 信宜毛柃 85 / 杜鵑紅山茶 85 / 圓籽荷 86 /
酸竹 86 / 繡球茜草 87 /“ 岡拈子” 87 / 細莖石斛 87 / 虎顏花 88 / 松葉蕨 89 /
信宜錦香草 89 / 高州野生稻 89 / 大靈貓 90 / 蟒蛇 90 / 巨蜥 91 / 中國小鯢 92 /
鵂鹠 92 / 白肩雕 93 / 白頸長尾雉 93 / 綠皇鳩 94 / 花田雞 95 / 小杓鷸 95
二 經(jīng)濟地理
熱帶作物與亞熱帶作物混合帶 99 / 亞熱帶水果之鄉(xiāng) 99 / 南江―鑒江通道 99 /
火耕水耨 100 / 從刀耕到鋤耕 101 / 一年三熟 102 / 山上好果,洞下好禾 102 /
山坑田·垌田·望天田 102 / 石硤?zhí)焯?104 / 稻田養(yǎng)魚 104 / 凼仔養(yǎng)魚 105 /
高山放養(yǎng)牛群 105 / 薯糧 108 /“ 高涼生口” 108 / 蒲杓嶺陶窯 109 /
缸甕涌陶窯群遺址 109 / 鐵爐村冶鐵遺址 110 / 鐵屎徑鑄錢遺址 110 /
“種藍制靛” 111 / 橡膠宜林地 111 / 曹江河岸蕉林 112 / 河排林場 112 / 錦江水庫 112 /
逕頭金釗圍 113 / 三埠港 113 / 春羅鐵路 113 /“ 小佛山” 114 / 高流圩 114 /
柏橋貢園 115 / 皇帝柑 117 / 聯(lián)竹臘蔗 117 / 金山火蒜 118 / 春灣赤小豆 118 /
春砂仁 118 / 橘紅 119 /“ 茶洞三件寶” 119 / 果下馬 121 / 黃塘豬 121 / 三黃雞 121 /
金山金礦 122 / 開恩煤田 122 / 銀巖錫礦 123 / 石錄銅礦 123 / 陽春孔雀石 124 /
茶坑石 124 / 富林大理石 125 / 南方玉 126 / 高州角雕 126 / 簕菜 127 / 水口白菜干 127 /
笪橋黃瓜干 128 / 恩平燒 128 / 搓水嘜菜 129 / 春砂排骨 129
三 歷史地理
烏滸蠻 133 / 俚人·僚人 133 /“ 遠飏”海南島 134 /“ 馮冼聯(lián)姻” 134 /
瑤獠雜居之地 135 / 羅旁之亂 136 / 狼兵 136 / 瑤客并墾 137 / 土客械斗 137 /
下山兒洞遺址 138 / 獨石仔洞穴 138 / 背夫山戰(zhàn)國大墓 139 / 荔枝崗遺址 140 /
亞公山頂城寨 140 / 船形墓葬 141 / 白鹿臺遺址 141 /“ 南方長城” 142 / 桃林官道 142 /
羅州古城遺址 143 / 古電白城遺址 143 / 鎮(zhèn)隆古城 144 / 高涼郡烽火臺 145 /
開平碉樓 145 / 雷垌刻字石 148 / 石山摩崖 148 / 大芒山瑤寨 149 /
沙地朗客家古村遺址 149 / 云禮石頭村 150 / 赤坎古鎮(zhèn) 151
四 文化地理
高陽廣府民系 155 / 粵西客 155 / 粵西僑鄉(xiāng) 156 / 水上人家 156 / 恩平古民居 157 /
簸箕炊 158 /“ 食慣嘴”粉 158 / 抽水煙 159 /“ 插禾花樹” 159 / 打標(biāo) 160 /
“契大樹”·“契石頭” 160 / 跨禾竹·紙扇敲頭 160 /“ 嶺南□□圣域” 161 / 炮會 162 /
年例大過年 162 / 泮村燈會 163 / 社墟舞火簩 165 / 田了節(jié)·禾了節(jié) 166 /
“跳花棚” 166 / 鎮(zhèn)隆飄色 167 / 粵西賣雞調(diào) 167 / 羅定山歌 168 / 開平咸水歌 168 /
高州采茶戲 169 / 高州木偶戲 170 / 恩平木魚 171 / 潘茂名 171 / 冼夫人 172 /
陳法念 173 / 六祖惠能 173 / 司徒美堂 174 / 馮如 175 / 楊永泰 176 / 林云陔 176 /
鄭振秀 177 / 蔡廷鍇 178 / 丁穎 178 / 吳有恒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