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著中小學教科書五種》是呂思勉先生在教學過程中編著的五種教科書的匯編,即《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高中復習叢書本國史》、《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這些教科書雖說是為當時中小學生(主要是高中生)寫就的,如今即使用作大學歷史專業(yè)的教材,恐怕也不嫌其淺。通過《呂著中小學教科書五種》深入淺出的解讀,想必廣大讀者能夠受益良多。
適讀人群 :史學愛好者 收呂思勉所編之教科書,深入淺出,味之無窮。
呂思勉,字誠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xiàn)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于歷史研究和教育工作,代表作有二部通史(《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一部讀史札記(《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新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
編輯大意
第一冊
第一入學
第二喻學
第三奈端軼事
第四圣蹟
第五紙鳶
第六釣魚
第七放魚詩白居易
第八水
第九記某法人事
第十察理上
第十一察理下
第十二甲乙辨歐陽修
第十三盲魚
第十四小鳥之良伴
第十五益鳥
第十六賣油翁歐陽修
第十七慎微
第十八運動
第十九公園
第二十全體之話上
第二十一全體之話下
第二十二義犬
第二十三臨江之麋——柳宗元
第二十四熱
第二十五熱與色
第二十六布
第二十七羊毛
第二十八仁俠之母女
第二十九機變
第三十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第三十一愛蓮說周敦頤
第三十二凌霄花白居易
第三十三榮譽
第三十四合力
第三十五集會
傳單式
第二冊
第一孟母
第二燕詩白居易
第三蝴蝶
第四良馬對
第五心力並用
第六旅行修學記
第七澠池之會
第八嵩山
第九圖書館
第十博物院
第十一保存古物
第十二村人易靴
第十三鑛產(chǎn)
第十四磁石
第十五北極之鳥
第十六農(nóng)業(yè)
第十七蠶桑
第十八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第十九習慣說劉蓉
第二十小孤山
第二十一記蘭戴名世
第二十二兄與弟論傳染病書
第二十三弟復兄論傳染病書
第二十四瞽者
第二十五報章
第二十六蟻戰(zhàn)薛福成
第二十七雞助薛福成
第二十八赤壁之戰(zhàn)
第二十九兵器
第三十貿易
第三十一商戰(zhàn)
第三十二漆賈劉基
第三十三樵夫陶匠黃宗羲
第三十四友別(有序)王守仁
第三冊
第一勤訓李文炤
第二儉訓李文炤
第三居室記陸游
第四黃鸝與燕
第五地方自治
第六弟告兄小學校改建落成書
第七文字
第八印刷術
第九僥倖與向上
第十勃羅斯
第十一登龍華寺浮圖記
第十二望遠鏡記
第十三燐火
第十四入營後與友人書
第十五苗族
第十六游珍珠泉記王昶
第十七勸人作日記書
第十八昆蟲之農(nóng)工業(yè)
第十九種植
第二十觀刈麥白居易
第二十一意園記戴名世
第二十二陋室銘劉禹錫
第二十三賦稅
第二十四徵兵
第二十五郭子儀單騎見回紇
第二十六趙王買馬國策
第四冊
第一陸軍
第二海軍
第三鮑氏子國策
第四出塞杜甫
第五北遊後與友人書
第六借貸與保證
第七國債
第八波斯老人
第九贈衛(wèi)八處士杜甫
第十弈喻錢大昕
第十一衛(wèi)生
第十二述蒙古情形書
第十三蜃說林景熙
第十四說海
第十五哥侖布
第十六公司上
第十七公司下
第十八汽船汽車
第十九飛艇飛機
第二十空氣之自述
第二十一萬物
第二十二天然力
第二十三名山大川上
第二十四名山大川下
第五冊
第一原國
第二達爾文
第三動物之保護色
第四羅馬武士
第五塞木披來之戰(zhàn)
第六吳士方孝孺
第七國貨
第八工業(yè)
第九漢冶萍公司
第十少年行孫枝蔚
第十一鬭獅
第十二捕虎
第十三無怒軒記李紱
第十四幣制
第十五紙幣
第十六蘇彝士運河
第十七巴拿馬運河
第十八埃及
第十九福澤諭吉
第二十武訓
第二十一自鄉(xiāng)間與友人書
第二十二桃花源記陶潛
第二十三座右銘崔瑗第六冊
第一二巨人
第二拿破崙
第三祭田橫墓文韓愈
第四登喜瑪拉亞山觀日出記
第五天文臺
第六太平洋中汽船
第七交通
第八學術
第九饑民慘狀記
第十慈善事業(yè)
第十一與安子介書——唐順之
第十二書陳懷立傳神蘇軾
第十三核工記宋起鳳
第十四病梅館記龔自珍
第十五美禁華工
第十六外交
第十七唐且使秦國策
第十八木蘭詩
第十九闢浮屠劉基
第二十信教
第二十一俾斯麥上
第二十二俾斯麥下
第二十三巴黎觀油畫記——薛福成
第二十四國性
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
例言第一編上古史
第一章漢族之由來
第二章古史之年代及帝系
第三章三皇五帝時代
第四章夏殷及西周
第五章春秋戰(zhàn)國
第六章古代之疆域及種族
第七章古代社會之政治組織
第八章古代社會之經(jīng)濟組織
第九章古代社會之文化
第十章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組織之變遷
第二編中古史上
第一章秦之興亡
第二章西漢之初盛
第三章前後漢之興亡
第四章後漢之治亂
第五章兩漢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第三編中古史中
第一章後漢之分裂及三國
第二章兩晉及五胡十六國
第三章南北朝
第四編中古史下
第一章回族之興起及隋之興亡
第二章唐之初盛
第三章自魏晉至唐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第五編近古史上
第一章安史之亂
第二章唐中葉後之外患
第三章唐之衰亡
第四章五代及十國
第五章北宋之積弱
第六章北宋及遼金之興亡
第七章南宋與金之和戰(zhàn)
第六編近古史下
第一章宋金元之興亡
第二章蒙古之極盛及其衰機
第三章晚唐宋遼金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第七編近世史上
第一章元明之興亡
第二章明之盛衰
第三章明清之興亡
第八編近世史下
第一章近代之蒙回藏
第二章近代之西南開拓及後印度半島
第三章清之盛衰
第四章元明清之政治制度及社會情形
第九編最近世史上
第一章西力之東漸
第二章五口通商及咸豐庚申之役
第三章咸同時之內亂
第四章同光後之朝局及外患
第十編最近世史下
第一章清末之情形
第二章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第三章民國成立後之形勢
第四章最近世政治制度之變遷
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
例言第一編緒論
第一章歷史的定義和價值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中國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本國史時期的劃分
第二編上古史
第一章我國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會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我國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春秋的霸業(yè)
第十章戰(zhàn)國的七雄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廣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春秋戰(zhàn)國的學術思想
第十三章春秋戰(zhàn)國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會
第三編中古史
第一章秦之統(tǒng)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秦漢之際
第三章前漢的政治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後漢的政治
第六章兩漢的制度
第七章秦漢的武功
第八章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九章兩漢的學術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兩漢的社會
第十二章三國的鼎立
第十三章晉的統(tǒng)一和內亂
第十四章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對峙
第十六章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九章隋之統(tǒng)一與政治
第二十章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輸入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觸
第二十七章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會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亂
第三十章宋的統(tǒng)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變法和黨爭
第三十二章遼夏金的興起
第三十三章宋和遼夏的關係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關係
第三十五章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chuàng)建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元帝國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關係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業(yè)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會
第四編近代史
第一章明清之際
第二章歐人的東略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
第四章清初的內政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清中葉的內亂
第八章鴉片戰(zhàn)爭
第九章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十章英法聯(lián)軍之役
第十一章《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
第十二章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中法戰(zhàn)爭和西南藩屬的喪失
第十五章中日戰(zhàn)爭
第十六章中俄密約和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十七章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十八章八國聯(lián)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九章遠東國際形勢
第二十章日俄戰(zhàn)爭和東三省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學術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會第五編現(xiàn)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興和孫中山先生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經(jīng)過
第五章民國初年的外交和蒙藏問題
第六章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七章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八章復辟之役和護法之戰(zhàn)
第九章參戰(zhàn)的經(jīng)過和山東問題
第十章華盛頓會議和中國
第十一章軍閥的混戰(zhàn)
第十二章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十四章國民革命的經(jīng)過
第十五章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關稅自主的交涉經(jīng)過
第十七章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jīng)過
第十八章中俄的齟齬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東北
第二十章國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和社會
第二十二章現(xiàn)代的教育和學術
第六編結論
第一章我國民族發(fā)展的回顧
第二章中國對于世界的使命
高中復習叢書本國史
一緒論
二上古史
三中古史一
四中古史二
五中古史三
六中古史四
七中古史五
八近代史
九現(xiàn)代史
十結論
初中標準教本本國史
例言第一編上古史
第一章太古之傳說
第二章中國民族之建國
第三章唐虞夏商之政教
第四章上古之文化與社會
第五章周之建國及其政教
第六章春秋與戰(zhàn)國
第七章周代之社會概況
第八章春秋戰(zhàn)國之學術思想
第九章本期結論
第二編中古史
第一章秦代之統(tǒng)一與疆土之拓展
第二章兩漢之政治概況
第三章兩漢疆域之開拓與對外交通
第四章兩漢之學術與宗教
第五章兩漢之社會概況
第六章三國之分裂與晉之統(tǒng)一
第七章中國民族之新融合
第八章兩晉南北朝之文化與社會
第九章隋之統(tǒng)一與唐之繼起
第十章隋唐之武功與對外交通
第十一章隋唐之政治概況
第十二章隋唐之學術文藝
第十三章隋唐之社會與宗教
第十四章中國文化之東被
第十五章唐之衰亡與五代之紛亂
第十六章宋之統(tǒng)一與變法
第十七章遼夏金之興起及對宋關係
第十八章宋之學術思想與社會概況
第十九章元代之武功
第二十章中國文化之西漸
第二十一章明之內政與外交
第二十二章中華民族之拓殖
第二十三章元明文化與社會概況
第二十四章本期結論
第三編近世史
第一章中西交通之漸盛與西學之輸入
第二章清代之勃興
第三章清初之政治及武功
第四章中國民族之擴大
第五章清初之外交與中葉後之政治
第六章鴉片戰(zhàn)爭
第七章太平天國
第八章英法聯(lián)軍與中俄交涉
第九章中法戰(zhàn)爭與西南藩屬之喪失
第十章中日戰(zhàn)爭與外力之壓迫
第十一章維新運動之始末
第十二章八國聯(lián)軍之役
第十三章日俄戰(zhàn)爭與東北移民
第十四章清代之政治制度與末年憲政運動
第十五章清代之文化與社會狀況
第十六章清代之經(jīng)濟狀況
第十七章本期結論
第四編現(xiàn)代史
第一章孫中山先生與革命運動
第二章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
第三章民國初年之外交
第四章反動政治與軍閥混戰(zhàn)
第五章歐戰(zhàn)後之外交
第六章國民革命之經(jīng)過
第七章國民政府成立後之內政與外交
第八章最近之文化經(jīng)濟與社會狀況
第九章本期結論
第五編綜論
第一章歷史與人類生活之關係
第二章中國民族之逐漸形成與現(xiàn)在之復興運動
第三章中國文化之演進及其光榮
第四章國際現(xiàn)勢下之我國地位
附錄
一本國史提綱
二擬編中國通史說略
三擬中國通史教學大綱
四中國通史的分期
五魏晉南北朝史綱要
六中國通史晉朝部分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