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俗掌故日歷(2019)》的升級版,《民俗掌故日歷2.0版(2020)》既有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主體部分保留了原有框架:由“漫畫+掌故”和日歷的基本信息組成。其中,掌故部分進一步以初版于民國的《事物掌故叢談》為藍本。該書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的代表作,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既是一部濃縮了的中華民俗史,也是內涵廣博而底蘊厚重的百科全書。除此之外,掌故部分還廣泛吸取相關民俗文化的優(yōu)秀資源,其中之一就是每周末呈現(xiàn)一條與當年生肖有關的成語、俗語或歇后語(例如,“老鼠嫁女”“老鼠燒尾”“獅子捉老鼠——大材小用”等)。漫畫部分仍以南京大家潘方爾的水墨畫為主,搭配色彩鮮艷的二十四節(jié)氣數(shù)碼繪圖,賞心悅目、相映成趣。日期部分以潘方爾秦風漢韻、古樸雅致的印章和趙澄襄鐵畫銀鉤、拙樸自然的書法呈現(xiàn)。書后附有三百年的星期速查表及便捷好用的音序索引,便于讀者查閱。另隨書附贈鼠年剪紙作品年歷卡。
適讀人群 :大眾 你知道元旦在古時候是哪一天嗎?你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應該吃些什么嗎?上古的“窗”指的是什么呢?“狗不理包子”這一名稱又是怎么來的?翻閱《民俗掌故日歷》吧,想必你收獲的不僅有知識,還有無窮的樂趣。
《民俗掌故日歷》的文字雅趣深可長,書畫傳神入三分,將現(xiàn)代人與古人的生活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中華民族對于傳統(tǒng)信仰、人生價值等諸多方面的思考。每天一個通俗易懂的民俗掌故搭配形象有趣的漫畫,讓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中華民俗文化的魅力,可賞可藏,老少皆宜,具有極高的傳播價值,是饋贈親友,定制新年伴手禮的絕jia選擇。
歲月靜好 平安是福
值此《民俗掌故日歷2.0版(2020)》出版之際,責任編輯要我寫幾句話,放在前頭。我想了一下,就以“歲月靜好,平安是!睘轭}。
日歷,是安放歲月的承載物,老上海坊間都稱它是“號頭紙”。我的童年是在徐家匯老街里度過的。那個時候少不更事,不懂歲月之可貴,每過一天,就搶著將家里掛在墻上的號頭紙撕去,顯得很勤快,完全不懂得日歷本身最基本的功用在于催人長進。光陰荏苒,我在度過命運多舛的青少年時期和艱難打拼的中年時期,如今桑榆之景卻對日歷也格外珍惜起來,珍惜與陌路人的每一次的擦肩而過,珍惜與友人的每一次歡聚。歲月靜好,平安是福。歲月教會了我們微笑,也打撈著沉淀在生活中里的細微感動。
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剛開始學習民俗學,與臺北的婁子匡先生、朱介凡先生都有交流。兩位如今已經(jīng)辭世的民俗學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教過我,學習民俗學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從編民俗日歷開始,二是留意各種影圖資料。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是構成中國民俗的獨特依據(jù)。節(jié)日也好,影像也罷,有了民俗日歷,至少使一個個庸常的日子變得富有生氣與活力。日常生活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根基,伴隨著中國人從遠古走來;作為民俗的“母胎”,始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近百年來,在中國推行的公歷歷法,連同公歷的法定節(jié)假日,雖然已經(jīng)統(tǒng)領了整個社會的生活秩序;但是,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以及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民俗日歷”依然發(fā)揮著強有力的支配作用。中國民俗形成了自己有節(jié)律的排序,并擁有其豐富的內涵,它實在是中國萬世一系的經(jīng)典,并將繼續(xù)保持著它固有的文化活力而長久地存于人世。
去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根據(jù)楊蔭深先生編纂的《事物掌故叢談》改編并出版了《民俗掌故日歷2019》。今年的2.0版日歷做了一些改進:形式上,相較于2019版用白話文解說詞條的行文方式,2.0版的行文更為通俗易懂;內容上,2.0版進行了拓展與創(chuàng)新,即每周末呈現(xiàn)一條與當年生肖有關的成語、俗語或歇后語,拓寬了弘揚中華民俗文化的渠道,更加適應當代社會生活,也更貼近這個偉大的時代。潘方爾先生對原畫作了創(chuàng)新,我是很喜歡的。讀他的畫,最喜歡他坦然的生活態(tài)度,“不裝”反而脫俗。他智慧地設計了一段段、一截截充滿著樂趣的人生,從四季物候到人間百態(tài),從社會萬象到生活哲理……我相信這本民俗日歷年輕人一定會喜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尊敬的讀者倘能每天翻一翻,看上一小幅,必定會從中獲得啟迪。
歲月靜好,平安是福。童年的味道,記憶的馨香,濃濃的愛意,在一本本日歷中永遠都不會老去。失落時給我溫暖,孤獨時令我思念,那是歲月里散發(fā)著愛的心香,停留在記憶里,在歲月的河流里靜靜地流淌……
2019年6月20日于五角場凝風軒
【仲富蘭:主編】
民俗學家、上海市民俗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民俗文化學、民俗傳播學,是中國民俗文化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承擔多項國家與上海市多項文創(chuàng)研究課題,已出版《上海六千年》《圖說中國人生禮儀》《中國民俗學通論》《水清土潤:江南民俗》等40多部著作,部分論著被譯為英、俄、日、韓等國文字。
【楊蔭深(1908-1989):編著】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人。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古代游藝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日常事物掌故叢書》(1985年改稱《事物掌故叢談》)等。
【康橋:改編】
上海市語文學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1985年起任教于上海大學文學院。曾出版專著、編著、譯著等幾十種。
【潘方爾:繪畫、篆刻】
篆刻家、水墨漫畫家。十四歲受何樂之先生啟蒙,后拜著名文物鑒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為師,成為其關門弟子。多次參加海內外書法篆刻展并屢獲獎項,作品入藏海內外相關機構團體。著有《潘方爾印譜》與漫畫集《潘童叟畫》《思想的顆粒與顆粒的思想》等。已連續(xù)兩年繪制《民俗掌故日歷》,2018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動力”中國原創(chuàng)動漫出版扶持計劃。
【趙澄襄:題簽、書法、剪紙】
筆名澄子、雅舍和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汕頭畫院畫師。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海內外相關機構團體。出版有個人畫集、剪紙集、散文集十余種。
【陳若煜:數(shù)碼繪畫】
羅德島設計學院插畫系大二學生。2017年作品曾在“藝術廈門”展出。
序/仲富蘭
日歷
星期速查表
篇目音序索引
代跋/石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