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史 第一卷:群學的形成》闡述了群學形成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論證了群學是先秦中華文明高峰的結晶,是春秋戰(zhàn)國社會劇變的產物,是先秦崛起的士階層的智慧集成,是世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百家爭鳴的碩果,稷下學宮是群學的孕育之地,荀子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群學當之無愧的創(chuàng)立者。由此證明了嚴復、梁啟超、費孝通等的論斷,從而中國社會學史應該從戰(zhàn)國末期開始重新書寫。該書從浩瀚的文獻中梳理和篩選出100多個群學命題,構成群學元典形態(tài),這是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第一個版本,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學話語體系、學科體系的歷史基礎。
景天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1943年4月8日生于山東蓬萊,1967年8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評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評為研究員。1995-2006年先后擔任社會學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1996年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8-2006年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2001-2005年任國際社會學會(IIS)副會長。為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2006年當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社會認識論、社會發(fā)展理論、福利社會學、時空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史。獨著:《打開社會奧秘的鑰匙》《社會認識的結構和悖論 》《社會發(fā)展的時空結構》《底線公平:和諧社會的基礎》《底線公平福利模式》;合著:《福利社會學》《發(fā)展社會學概論》《時空社會學:理論和方法》《中國社會學:起源與綿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