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黃河河情咨詢及跟蹤研究主要開展了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河情跟蹤研究、黃河上游洪水特點及對寧蒙河道沖淤演變的作用、典型支流下墊面變化特點及對中游暴雨洪水減水減沙的作用、汛期小浪底水庫高含沙中常洪水調控運用方式、內蒙古及下游典型河段河勢演變特點。同時,安排了有關小浪底水庫、下游河道、寧蒙河段有關方案的水動力學數(shù)學模型、水文學模型的方案計算和分析工作。
(1)系統(tǒng)分析了2012運用年i門峽庫區(qū)(包括小北干流)、小浪底庫區(qū)、黃河下游等重點河段的河床演變特點及排洪能力的變化。通過對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河龍區(qū)間)汛期降雨一徑流、徑流一泥沙關系的分析,闡明了近年來降雨一徑流一泥沙關系的變化特點。
。2)2012年汛期黃河上游降雨多、洪量大,蘭州站出現(xiàn)洪峰3670m3/s的較大流量洪水過程,下河沿站日均流量超過2000m3/s的洪水歷時兩個多月,為近20多年來少有的豐水年份,在長時間中水流量作用下,寧蒙河道發(fā)生了強烈的沖淤調整。為此,重點對洪水期寧蒙河道河床沖淤情況及河道排洪能力進行了分析。本次洪水的發(fā)生為深化認識上游河段調水調沙作用及寧蒙河道防洪減淤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2012年7月21日及7月27-28日,黃河中游產(chǎn)生了洪峰流量分別為4450m3/s和10600m3/s的洪水過程,但大含沙量僅分別為73kg/m3和275kg/m3;诮邳S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工程與淤地壩建設、生態(tài)修復與封禁治理等大規(guī)模下墊面治理現(xiàn)狀,初步分析了皇甫川、佳蘆河等典型支流洪水泥沙特性變化、暴雨條件下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效益。
(4)在現(xiàn)狀地形(2012年汛后)邊界條件下,選用“96·8”洪水、“88·8”典型高含沙中常洪水,分析了小浪底水庫不同調控運用方式對庫區(qū)沖淤變化、出庫水沙過程及下游河道沖淤演變的影響。從水庫、河道泥沙聯(lián)合調度實現(xiàn)更好減淤效果的角度,提出小浪底水庫2013年對高含沙中常洪水調控運用的建議。
(5)在2012年汛期較大的洪水過程中,寧蒙河段河勢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三湖河口到頭道拐河段有5處出現(xiàn)“裁彎取直”。
另外,小浪底水庫運用以來,下游九堡一夾河灘河段畸形河灣(王庵、古城、常堤,2003-2006年)時有發(fā)生,2007-2011年間“韋灘”畸形河灣持續(xù)發(fā)展,但在伊洛河口一花園口河段,近年來河勢趨直、下挫現(xiàn)象較為明顯,尤其花園口控導工程也幾近“脫河”,對此也進行了相應的跟蹤研究。
初步闡明了不同類型洪水對寧蒙河道的沖淤演變作用、水土保持措施對典型支流下墊面的改變及其對2012年中游暴雨洪水的減水減沙作用、小浪底水庫調控高含沙中常洪水的較優(yōu)運用方式、2012年洪水期寧蒙河道和黃河下游河勢演變特點等,為上游大型水庫和小浪底水庫調控運用、中游水土保持治理等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本年度黃河河情咨詢及跟蹤研究主要開展了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河情跟蹤研究、黃河上游洪水特點及對寧蒙河道沖淤演變的作用、典型支流下墊面變化特點及對中游暴雨洪水減水減沙的作用、汛期小浪底水庫高含沙中常洪水調控運用方式、內蒙古及下游典型河段河勢演變特點。同時,安排了有關小浪底水庫、下游河道、寧蒙河段有關方案的水動力學數(shù)學模型、水文學模型的方案計算和分析工作。
。1)系統(tǒng)分析了2012運用年i門峽庫區(qū)(包括小北干流)、小浪底庫區(qū)、黃河下游等重點河段的河床演變特點及排洪能力的變化。通過對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河龍區(qū)間)汛期降雨一徑流、徑流一泥沙關系的分析,闡明了近年來降雨一徑流一泥沙關系的變化特點。
。2)2012年汛期黃河上游降雨多、洪量大,蘭州站出現(xiàn)洪峰3670m3/s的較大流量洪水過程,下河沿站日均流量超過2000m3/s的洪水歷時兩個多月,為近20多年來少有的豐水年份,在長時間中水流量作用下,寧蒙河道發(fā)生了強烈的沖淤調整。為此,重點對洪水期寧蒙河道河床沖淤情況及河道排洪能力進行了分析。本次洪水的發(fā)生為深化認識上游河段調水調沙作用及寧蒙河道防洪減淤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2012年7月21日及7月27-28日,黃河中游產(chǎn)生了洪峰流量分別為4450m3/s和10600m3/s的洪水過程,但最大含沙量僅分別為73kg/m3和275kg/m3;诮邳S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工程與淤地壩建設、生態(tài)修復與封禁治理等大規(guī)模下墊面治理現(xiàn)狀,初步分析了皇甫川、佳蘆河等典型支流洪水泥沙特性變化、暴雨條件下水土保持措施減水減沙效益。
。4)在現(xiàn)狀地形(2012年汛后)邊界條件下,選用“96·8”洪水、“88·8”典型高含沙中常洪水,分析了小浪底水庫不同調控運用方式對庫區(qū)沖淤變化、出庫水沙過程及下游河道沖淤演變的影響。從水庫、河道泥沙聯(lián)合調度實現(xiàn)更好減淤效果的角度,提出小浪底水庫2013年對高含沙中常洪水調控運用的建議。
(5)在2012年汛期較大的洪水過程中,寧蒙河段河勢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三湖河口到頭道拐河段有5處出現(xiàn)“裁彎取直”。
另外,小浪底水庫運用以來,下游九堡一夾河灘河段畸形河灣(王庵、古城、常堤,2003-2006年)時有發(fā)生,2007-2011年間“韋灘”畸形河灣持續(xù)發(fā)展,但在伊洛河口一花園口河段,近年來河勢趨直、下挫現(xiàn)象較為明顯,尤其花園口控導工程也幾近“脫河”,對此也進行了相應的跟蹤研究。
初步闡明了不同類型洪水對寧蒙河道的沖淤演變作用、水土保持措施對典型支流下墊面的改變及其對2012年中游暴雨洪水的減水減沙作用、小浪底水庫調控高含沙中常洪水的較優(yōu)運用方式、2012年洪水期寧蒙河道和黃河下游河勢演變特點等,為上游大型水庫和小浪底水庫調控運用、中游水土保持治理等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2012年共完成年度咨詢總報告1份,跟蹤研究報告10份。本報告主要由時明立、姚文藝、李勇、張曉華、李小平、王衛(wèi)紅、孫贊盈、尚紅霞、常溫花、張敏、王婷、冉大川、侯素珍、馮普林等人完成,姚文藝負責報告修改和統(tǒng)稿,其他人員不再一一列出,敬請諒解,并對他們表示感謝!工作過程中得到了潘賢娣、趙業(yè)安、劉月蘭、王德昌、張勝利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黃河水利委員會有關部門領導、專家也給予了指導,在此表示由衷謝意!
報告中參考了不少他人的研究成果,除已列出的參考文獻外,還有一些文獻未一一列出,敬請相關作者給予諒解,在此表示歉意和衷心感謝!
前言
第一部分 綜合咨詢報告
第一章 黃河河情變化特點
第二章 寧蒙河道洪水特點及河床演變作用分析
第三章 基于下墊面治理的黃河中游典型支流暴雨洪水分析
第四章 2013年汛期高含沙中常洪水小浪底水庫調控運用方式研究
第五章 黃河典型河段河勢演變特點
第六章 認識與建議
第二部分 專題研究報告
第一專題 2012年黃河河情變化特點
第一章 黃河流域降雨及水沙特點
第二章 主要水庫調蓄對水沙的影響
第三章 三門峽水庫沖淤及潼關高程變化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庫沖淤變化
第五章 黃河下游河道沖淤演變
第六章 認識及建議
第二專題 黃河寧蒙河段2012年洪水調查報告
第一章 考察緣由
第二章 考察行程
第三章 考察內容
第四章 結論與認識
第三專題 三門峽庫區(qū)沖淤演變分析
第一章 入庫水沙特性
第二章 水庫運用情況
第三章 水庫排沙特點
第四章 庫區(qū)沖淤變化
第五章 潼關高程變化
第六章 主要認識
第四專題 小浪底庫區(qū)水沙特點及洪水調度分析
第一章 小浪底庫區(qū)沖淤特性
第二章 汛前調水調沙小浪底水庫調度及異重流分析
第三章 汛期洪水小浪底水庫調度分析
第四章 認識與建議
第五專題 黃河下游河道沖淤演變分析
第一章 來水來沙及洪水特點
第二章 下游河道沖淤變化
第三章 汛期水位及河道排洪能力變化
第四章 局部河段淤積成因分析
第五章 認識與建議
第六專題 內蒙古河段及下游典型河段河勢演變特點
第一章 內蒙古河段河勢演變特點
第二章 內蒙古河段河勢相對穩(wěn)定性分析
第三章 長期小水作用下黃河下游游蕩性河段河勢演變特點
第四章 認識與建議
第七專題 寧蒙河道洪水特點及河床演變分析
第一章 寧蒙河段河道概況
第二章 洪水特點
第三章 河道演變特點
第四章 洪水期沖淤特點及沖淤規(guī)律
第五章 輸沙特性及原因分析
第六章 不同洪水過程作用分析
第七章 認識與建議
第八專題 基于下墊面治理的黃河中游典型支流暴雨洪水分析
第一章 黃河中游暴雨洪水概況
第二章 黃河中游典型支流概況
第三章 典型支流洪水泥沙特點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削洪減沙量計算
第五章 水保措施對洪水輸沙量的影響
第六章 認識與建議
第九專題 汛期高含沙中常洪水小浪底水庫調控運用方式研究
第一章 小浪底庫區(qū)現(xiàn)狀淤積形態(tài)及輸沙方式
第二章 小浪底水庫攔沙后期最新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章 中常高含沙洪水小浪底水庫運用方案設計
第四章 小浪底水庫在不同方案下的排沙作用及下游沖淤效果
第五章 認識與建議
第十專題 涇河、渭河干支流河道及水庫淤積調查分析
第一章 涇河、渭河干支流水沙變化
第二章 水庫淤積調查、分析計算
第三章 河道淤積調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