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薩波娃穿越保加利亞腹地,沿著該國與土耳其和希臘交界的邊境地帶細密地探索,在與森林、廢墟、泉水、鐵絲網(wǎng)、幽靈村等邊境物象的親密接觸中,體察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在與牧羊人、尋寶獵人、邊境守衛(wèi)、非法越境者的交流與對話中,感受到了邊境移民對家園的強烈渴望,及其內(nèi)心深處的巨大恐慌。作者以人類學(xué)家的視野,潛入歷史罅隙和密林深處尋覓邊境風(fēng)云的蛛絲馬跡,通過大量的采訪、拍攝和記錄,形成了一部出色的田野考察日志,既直面審視了困擾歐洲的殖民危機,又是對邊境地區(qū)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有效探索,同時也為現(xiàn)代移民故事的講述提供了新的思路e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行走筆記,一部跨越時空的冷戰(zhàn)秘史。
作者卡薩波娃穿越保加利亞腹地,沿著邊境地帶細密探索,既直面審視了困擾歐洲的殖民危機,又是對邊境地區(qū)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有效探索,同時為現(xiàn)代移民故事的講述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獲譽
榮獲2018 年英國人文社會科學(xué)院艾爾-羅德漢全球跨文化理解獎
榮獲2018 年高地圖書獎
榮獲2017 年蘇格蘭藍十字協(xié)會年度圖書獎
榮獲2017 年英國愛德華斯坦福杜爾曼旅行寫作獎
卡薩波娃寫了三部詩集、一本小說和三本回憶錄,她顯然在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敏感細膩的描述才能……然而,她還擁有一種天賦,它只屬于最優(yōu)秀的旅行作家:她能適時地瞄準那些反映當(dāng)?shù)貭顩r的人物。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卡薩波娃深入地方挖掘細節(jié),同時又能以足夠超脫的態(tài)度去看待事物,而非加以評判。她觀察、傾聽、敘述,而非從自己的觀點出發(fā)歪曲故事。她是一個公平公正的信使。在當(dāng)前世界難民危機的形勢下,《邊境》一書提醒我們,穿越邊境的人絕不僅僅只是數(shù)字。他們是人,承載著一些值得傾聽的故事。
——《基督教科學(xué)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這是卡薩波娃的第三部作品,它以深刻博學(xué)、機智詼諧的方式生動揭示了一段隱秘的歷史……她輕巧而精準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脫離眾多主題的各自特性,展現(xiàn)了一種令人艷羨的和諧關(guān)系……“這是個令人惆悵的奇跡,”卡薩波娃寫道,“至今仍然零星地留存著曾經(jīng)富饒的人類多民族記憶!痹僖舱也坏奖人錾木幠晔纷骷伊恕
——《經(jīng)濟學(xué)人》(The Economist)
卡薩波娃的書更接近于一部出色完成的人類學(xué)著作。這部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作者非凡的散文才華。
——美國《當(dāng)代歷史》雜志(Current History)
當(dāng)卡薩波娃穿越保加利亞腹地,沿著該國與土耳其和希臘交界的邊界旅行時,她發(fā)現(xiàn)邊界塑造了人的生活,其中既包括試圖越境的人,也包括定居附近的人……《邊境》讓我們看到了走私犯和間諜橫行的黑暗世界,盡管人們努力到達更光明的未來,但往事仍占有一席之地。
——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書目》雜志(Booklist)
這是一個關(guān)于移民的故事,既有現(xiàn)代的也有歷史的;這是個來來往往跨越邊境的故事,它和土地本身一樣古老。
——美國文學(xué)網(wǎng)站Literary Hub
卡帕卡· 卡薩波娃是一位探險家,她與最優(yōu)秀的旅行作家一道,揭開了歷史和傳說的面紗,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觀察每一件事物。她讓我們想要仔細看看地圖,親眼瞧瞧這些奇妙的地方。
——《泰晤士報文學(xué)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一個關(guān)于旅行和聆聽的故事,它為有關(guān)現(xiàn)代移民故事的文學(xué)作品帶來了全新氣象……當(dāng)尋求庇護者從世界的一端漂到另一端時,《邊境》提供了及時的閱讀體驗。
——英國《新政治家》雜志(New Statesman)
前 言
本書講述的是在歐洲邊緣之處邊境上的人的故事。那里是保加利亞、希臘和土耳其三個國家交會聚攏、各奔東西的地方。那里是“歐洲味”開始的地方,也是某種味道消失的地方,而后者并不一定就是“亞洲味”。
這是它的大致地理位置。然而,地圖能講述的僅此而已,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發(fā)現(xiàn)那里還有濃蔭密布、不知年歲的古老森林。這是我最終要去的地方。也許,所有邊境都是無意識的存在,畢竟那里人跡罕至。然而,我要講述的這條邊境卻回蕩著海妖一般誘人的聲音,它的特殊之處源于三點:①那里冷戰(zhàn)的遺跡猶存;②它是歐洲最遼闊的荒原之一;③自從大陸誕生,它便是大洲的會合之處。
我們這一代東歐人成長于柏林墻倒塌之際。我從小在保加利亞長大,當(dāng)時恰逢“布拉格之春”,正如這場運動的口號“人性化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所言,這條邊境恰在我的童年投下陰影。因此對我而言,邊境之旅自然相當(dāng)具有誘惑力。只要靠近它,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控制不住地想要擺脫什么,越過什么,想要越界去做點什么。身處邊境,你能感受到它在輕聲召喚:來吧,跨過去,你敢不敢?無論艷陽烈日,還是夜幕遮蔽,跨越邊境都是件恐懼與希望并存的事。不知面目的“擺渡人”在某個地方等待,有些人剛剛靠近邊境就斷送了性命,而幸運的人則在邊境的另一側(cè)獲得了重生。
警力充足的邊境往往最兇險:在這些地方,權(quán)力突然之間有了形體相貌、意識形態(tài)。與邊境明顯相關(guān)的一種意識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邊境是國與國之間的分界線。但現(xiàn)實中,還有一種隱藏更深的意識形態(tài)——中央集權(quán)主義(centralism):認為權(quán)力中心可以犧牲邊緣地帶,安然地掌控一切;凡是主流視野以外的,都是應(yīng)該被忘卻的。邊境地區(qū)往往就是存在于主流視野之外的邊緣地帶。
說來也怪,正因為身處一個沒有邊境線的島國,才更促使我踏上這次邊境之旅。我生活在蘇格蘭鄉(xiāng)村,如果把愛丁堡、格拉斯哥看作“中心地帶”,那么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邊緣;而如果把倫敦作為中心,那么我所在的鄉(xiāng)村就更加邊緣了。蘇格蘭傳統(tǒng)上是一塊充滿多樣性的自由之地,一塊遍布島嶼的奇特之地。但在蘇格蘭,打著人性化旗號的企業(yè)官僚時代已然降臨,每天都有中央集權(quán)向偏遠地區(qū)施加壓力,每天都有森林遭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采石場、看上去紋絲不動的風(fēng)力發(fā)電廠,以及并不帶電的高壓線鐵塔。怪誕的荒原上出現(xiàn)了一塊塊享受利潤補貼的荒地。目睹蘇格蘭高地遭到無情摧毀,我不禁對自己出生的巴爾干邊緣心生好奇。我離開那里迄今已有25 年,很想知道那里正在發(fā)生什么。
假如我們將政治邊境分為“軟”和“硬”兩種,那么這本書中講述的邊境具備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zhàn)“硬度”。保加利亞占據(jù)北方,希臘和土耳其鎮(zhèn)守南方,這里曾是以蘇聯(lián)為首的華沙條約集團國家同西方北約成員國的分界線。簡言之,它是歐洲最南端的“鐵幕”, 是被三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占據(jù)的草木叢生的“柏林墻”。它曾經(jīng)是一道“奪命墻”,至今仍然令人生畏、敏感棘手。
現(xiàn)今,希臘和保加利亞都是歐盟成員國,兩國的邊境地區(qū)也因此變得“柔軟”起來。土耳其—保加利亞與土耳其—希臘邊境雖然失去了往日的“堅硬”,卻獲得了一種新的“硬度”,它的標志是一道道嶄新的、用來阻擋中東難民潮的金屬鐵絲網(wǎng)。我行走到那里時,正遇上難民大量涌入。全球性遷移與全球性壁壘、新國際主義與舊民族主義——我們這個世界核心的系統(tǒng)性疾病——已經(jīng)從一處邊緣蔓延到另一處邊緣,因為如今再也沒有什么偏遠之地,除非你真的迷失在森林里。
然而,這趟旅行背后的情感沖動卻很簡單:我想看看童年時的禁忌之地,那些曾經(jīng)駐扎著軍隊、兩代人被禁止踏足的邊境村莊,以及城鎮(zhèn)、河流與森林。我心懷叛逆地踏上旅程,因為人們竟然像狗一樣在鐵幕背后被束縛了如此之久。我滿懷好奇,一心想會一會生活在未知之地的人們。公元前5 世紀,希羅多德(Herodotus)曾經(jīng)寫道:“至于歐洲……從來沒有誰能夠斷定,它的東邊和北邊是不是大海!奔幢愕21 世紀初,他也許還會用這樣的語言描述這一部分歐洲大陸。出發(fā)時,我和其他普通歐洲人一樣,和這條邊境上三個國家的城市精英們一樣,對這片區(qū)域抱有一種集體性無知。對于從未在此生活過、從未踏足此地的人來說,它無異于另一個國度,有點像過去的世界,因為人們的行事方式是如此不同。
無論何時,一提到巴爾干,人們就難免老生常談地將之比喻為橋梁,而其最真實的體現(xiàn)莫過于巴爾干半島東南部,那是我們習(xí)慣上所謂的東西方之間的日常通道。
然而荒謬的是,這一切始終隱藏于全球矩陣的隱秘之處。我穿越的地方風(fēng)景美到令人窒息,卻只有植物學(xué)家、鳥類學(xué)家,走私犯、偷獵者,以及英雄人物和迷途之人才會踏足其中。再有,就是當(dāng)?shù)鼐用瘛?
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我認為,歷史首先是由那些并非身在其中的人書寫的,二者也許是一回事。我的內(nèi)心有一種渴望:想要直面當(dāng)?shù)氐娜,傾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一起吃飯,學(xué)習(xí)他們的語言。邊境地帶有許許多多古老的、現(xiàn)代的神話,它們像磁鐵一樣從精神上吸引著我,住在那樣的地方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們誰也無法逃脫邊界的羈絆,它存在于自我和他人之間,意識與行動之間,夢境與清醒之間,生與死之間。也許,生活在邊境地帶的人對閾限的空間別有一番認識。
我在書中描述的旅行線路跟隨著自然界的輪廓,在邊境地帶之內(nèi)畫成了一個圈。我從黑海之濱,謎一般的斯特蘭賈謎脈(Strandja)邊緣啟程,那里是地中海和巴爾干氣流相遇的地方;然后一路向西降落到色雷斯平原(plains of Thrace),那里是交通要道和貿(mào)易走廊;我穿過羅多佩山脈(Rhodope Mountains)的一道道隘口,那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擁有傳說,每一處村莊都大有文章;旅程最終回到了起點——斯特蘭賈與黑海。
書中的人名除了個別以外,都使用了化名,這既是出于個人隱私考慮,也是為敘述方便,偶爾我還會將地理學(xué)或生物學(xué)內(nèi)容融入其中。我本該用更多的篇幅來描述這自然的饋贈,然而本書專注的是人的故事。在人的故事中,邊境無處不在——可見與不可見的,“軟”的和“硬”的——但人們眼前古老的荒野卻有著盡頭。也許正是因為這條邊境依然荒涼,我才得以和那里的人、那里的靈魂同在。
卡帕卡·卡薩波娃
蘇格蘭高地
[新西蘭]卡帕卡·卡薩波娃(Kapka Kassabova),1973年出生于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1992年時跟隨家人移民新西蘭,現(xiàn)居蘇格蘭。曾經(jīng)出版多部詩集以及小說《和平別墅》(Villa Pacifica)、回憶錄《無名之街》(Street Without a Name)和《十二分鐘的愛:探戈故事》(Twelve Minutes of Love: A Tango Story)。馬娟娟,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畢業(yè),曾在新聞媒體長期從事國際新聞工作,譯有《軟實力》《戰(zhàn)略:一部歷史》《以色列總理私人史》等作品。
地圖/001
前言/005
邊境/009
瘋狂山脈之一/010
Contents/
第一部分 繁星滿天的斯特蘭賈
龐蒂克大道/015
紅色里維埃拉/016
斯特蘭賈/022
山谷村/024
圣泉/034
萬物始于泉水/035
切什瑪/047
散淡之徒/048
415/053
心頭的鐵絲網(wǎng)/055
克里昂(1961~1990)/059
貓神之墓/060
涼水泉/076
朝圣者/077
贖罪/083
一百二十宗罪/084
社會主義人格/089
沖向鐵幕/090
龍/109
火球/110
第二部分 色雷斯走廊
色雷斯/121
鴿子之友/124
祖國/136
話語之間的女孩/137
睦鄰/151
一個跳舞的神甫/152
大馬士革玫瑰/162
你若是真/163
通道/172
人人光顧阿里的店/173
安提卡大道/178
橋的故事/179
幽靈/186
庫爾德愛情故事/187
少女泉/197
雞塊餐廳/199
第三部分 羅多佩關(guān)口
羅多佩家園/211
永住的村莊/213
審判崖/225
踏上自由之路/227
雙城記/242
茲拉馬/244
梅塔克薩斯防線/255
瘋狂山脈之二/257
垂死掙扎/266
高山旅館/268
棕熊/274
森林女神/275
煙草/285
徒步一周的女人/286
第四部分 滿天繁星的斯特蘭賈
西南風(fēng)/295
河畔/298
開納吉/317
快樂的修道士/318
永恒輪回/327
善意的海妖/329
Muhhabet/335
最后的牧羊人/336
惡魔之眼/342
解除魔咒/344
后記與致謝/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