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志》原為牛運震手批李光地《詩所》,初無意著書,未經(jīng)手訂,后由牛運震之子牛鈞編次整理,至嘉慶五年始刊成書。其書的宗旨,在于研味文辭,以繹詩人之志,故曰“詩志”。而繹求之途,則是“因文見義”。其研究取徑,既與一般“以意逆志”的義理之作不同,也與專務訓詁、考據(jù)之作異乎其趣,正如賀葆真所言:“空山此書評其文詞之懿美,稍加詮釋,著語無多,而書之義蘊已盡出。詞雋永,不為解經(jīng)常語,讀者尤易感發(fā),用力少而成功多,其此書之謂乎!惫蚀藭怀觯瑢W者“爭相傳誦,遂遍海內”,被譽為“《詩》教真?zhèn)鳌薄?br />
該書具有以下特點:一、研味詞章,品評文學;二、以詩解《詩》,逆求性情;三、發(fā)明比興,繹求詩志等特點。綜言之,《詩志》既能涵詠于《詩》之章法、句法、字法間,會其語妙,著其聲情,同時,又能不以辭害志,深悉寄托興發(fā)之法,會通古今,繹求詩人言外之微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牛運震,山東滋陽人,雍正進士,乾隆年間出任甘肅秦安縣令。牛運震精研經(jīng)史,善治金石詞章之學,著述頗豐,其詩經(jīng)評點本《詩志》在明清文學評點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嘉慶刻刊本《詩志•序》中牛鈞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孟子讀《詩》之法也。”《詩志》將“以意逆志”作為讀詩之法,也是明清詩經(jīng)文學評點的一個主流風潮。
該書屬于《清代詩經(jīng)研究叢刊》中一種。該套叢書整理了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牟應震《詩問》、牛運震《詩志》、陳繼揆《讀風臆補》、崔述《讀風偶識》等五本典籍。叢書作者多以文學眼光涵泳《詩》篇,用疑古的態(tài)度尋繹《詩》旨,在清代《詩經(jīng)》學上獨樹一幟。是拋棄經(jīng)學桎梏、從文學角度解讀《詩經(jīng)》的代表著作。叢書邀請邵杰、李輝、董露露、熊瑞敏等青年學者點校,《詩經(jīng)》研究專家李炳海、魯洪生、趙敏俐、李山等審訂。
李輝,男,浙江麗水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后,現(xiàn)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文學遺產(chǎn)》《文史》等刊物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點校出版多部《詩經(jīng)》文獻,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詩經(jīng)》歌唱研究”)等多項課題。
經(jīng)典的研究難,越是古老的經(jīng)典就越是如此。
難,有各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研究者在具體研究之前,必須面對千百年的經(jīng)典研究史。像《詩經(jīng)》這樣一部民族文化誕生時期產(chǎn)生的經(jīng)典,有兩千多年漫長的學術史。欲了解之,就仿佛要進入一座富藏的礦井,先得穿越曲折崎嶇的巷道,才能到達礦藏的掌子面。不經(jīng)過這一步,靠一點個人的聰明和時下學術的流行知見,也可以弄出些“科研成果”。然而,所謂溝澮之盈,其竭可待。浮皮潦草、吠影吠聲的學術,很容易落入前人已有知解的范圍而不自知。常言道“皓首窮經(jīng)”,要想真正為經(jīng)典研究添一塊磚、加一片瓦,閱讀、吸收和辨別前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這需要耗長時間、花大力氣。
由此,就說到這部“清代詩經(jīng)要籍叢刊”的用處了。簡單地說,經(jīng)由點讀?,將一些重要的《詩經(jīng)》研究著作出版,可以方便讀者了解前人著作,可以令《詩經(jīng)》研究史中的一段巷道走起來更順暢些。這部“叢刊”所以選擇這幾部清人著述,也有其用心。幾部著述的年代在清朝早期、中期,像姚際恒的《詩經(jīng)通論》、崔述的《讀風偶識》,借筆者老師夏傳才先生《詩經(jīng)研究史概要》的說法,都屬于“獨立思考派”。此外像陳繼揆《讀風臆補》、牛運震《詩志》,則屬于《詩經(jīng)》“點評”的一路。它們的共同之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學性”強,或者說對于今天從文學的路數(shù)進入《詩經(jīng)》的學術殿堂有較直接的幫助,它們在《詩經(jīng)》研究史中,自有其特定的位置。
兩千多年的《詩經(jīng)》研究,經(jīng)歷了漢唐經(jīng)學時代、宋元至明的理學時代、清代的考據(jù)時代,近代以來又興起了新式的文學研究(至今還在延續(xù))。經(jīng)學的研究重視師法、家法。因為經(jīng)學對包括《詩經(jīng)》在內的“五經(jīng)”有一個預設:“經(jīng)”是孔子為后世所立下的大法,必須遵照實行。經(jīng)生認為,這些大法的微妙之義,從字面往往看不出,因為限于時局,孔子曾把微妙的大義口授給一些門徒,因此讀經(jīng)必須有師,這就是所謂的“師道尊嚴”之所在。據(jù)載,當年曾子責備同門子夏,就有一條:講學西河卻言不稱師(孔子)。后來漢代立經(jīng)學為官學,考試答題要遵循師法、家法。例如學《詩經(jīng)》,學的是哪家之說,就照著哪家講法答題,出了所學之師說的范圍,就算錯。這樣的尊師法、家法,表現(xiàn)為經(jīng)學著述就是“疏不破注”,如唐代人的“五經(jīng)正義”,循的就是這樣的做法。
可是,師法、家法說法不一,例如《詩經(jīng)》在西漢就流行魯、齊、韓三家的師說,說法之間差異頗大,那么讀《詩》到底尊崇誰?這樣的問題,在漢唐實際已經(jīng)存在,但“官學”之下的學者只管各守師說,不理會那許多。
…………
解讀經(jīng)典難,所以要“皓首窮經(jīng)”,要實實在在地面對漫長的學術史,了解汗牛充棟的著述。這幾本書的點校,當然是想在這方面為有志于解讀經(jīng)典之人提供幫助。同時,幾本著作本身可讀性強,對一般喜歡《詩經(jīng)》的讀者,也是頗為不錯的讀物。
這里還要說一下,幾本書的點校者都是年輕的《詩經(jīng)》學者,據(jù)我所知,其中有人還寫過不錯的《詩經(jīng)》論著。校點之事非品格方正、做事踏實者不辦,這幾位都是合乎要求的。再加上幾位老前輩的審讀,書的學術質量,當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