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審慎篇”“改過篇”“天命觀”“察人篇”“決斷篇”“義利觀”六個章節(jié),引經(jīng)據(jù)典、分門別類,深入詮釋了《康熙庭訓(xùn)格言》審慎的內(nèi)容,改過的方法,對天命的認識,察人的角度,決斷的勇氣,義利的得失;并在注釋、翻譯原文的基礎(chǔ)上,輔以“延伸閱讀”“以史為鑒”,詮釋了做事的態(tài)度與方法。
本叢書共五冊,分門別類,全方位立體展現(xiàn)了康熙的做人之智慧、做事之原則、治國理政之方法、為學(xué)之態(tài)度和修身養(yǎng)性之奧妙!
本叢書五冊囊括了“康熙庭訓(xùn)格言”的全部訓(xùn)言246條,并對所有訓(xùn)言都進行了梳理與翻譯、解讀與點評。
每一篇庭訓(xùn)格言,除了有對應(yīng)的注釋、譯文之外,還有“延伸閱讀”和“以史為鑒”兩部分內(nèi)容,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政治、哲學(xué)、文學(xué)、養(yǎng)生等知識。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全面了解康熙,還可以更加深入體會古代的各種文化!
方木魚,原名王剛,暢銷書作家,講師,書評人,《新青年》《文苑》雜志簽約作家。已出版圖書包括《曾國藩家書·精選點評版》《長物志》《隨園食單》《琴史》(2017年)、《文房四譜》等。另在《人民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香港《大公報》、《演講與口才》《文史博覽》《文史月刊》《讀書文摘》《中外文摘》《決策探索》等報刊發(fā)表文章千余篇。
一、審慎篇 001
以勞為福,以逸為禍 ........................................002
事無大小,審之又審 ........................................005
大小事務(wù),一體留心 ........................................008
一切事務(wù),不可懈慢 ........................................011
無事常防,有事常定 ........................................016
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019
剛?cè)岵瑑?nèi)外得宜 ........................................023
自謂不能,自誤其身 ........................................028
無事,敬以自持;有事,敬以應(yīng)事 ................032
二、誠敬篇 035
人以改過為貴 ....................................................036
自任其過 ............................................................039
自省改過,轉(zhuǎn)禍為福 ........................................043
不以可怕之物戲人 ............................................046
欲稱其善,莫舉人之短 ....................................050
送人禮物,須擇其所需 ....................................054
三、天命觀 059
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060
無處不可養(yǎng)人,惟患人不勤勉 ........................065
器利而事自善 ....................................................070
以人力奪天工 ....................................................074
盡人事,聽天命 ................................................079
身安澤長,五不敢 ............................................083
親行祭祀,以致其誠 ........................................087
吉兇異道,不得相干 ........................................091
四、察人篇 095
一言可得人心,亦可失人心 ............................096
宜言古人善行善言 ............................................101
纖細之偽,日久自敗 ........................................104
滿口惡言,必遭罪譴 ........................................109
視人彷徨,其人必不正 ....................................113
行住坐臥,不可回顧斜視 ................................117
古玩可觀不可用 ................................................122
琢刀為尺,偃武修文 ........................................127
實心相待,不務(wù)虛名 ........................................132
無事常防,有事常定
訓(xùn)曰:凡人于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膽欲大!盵1]遇事當如此處也。
〔注釋〕
[1]心欲小而膽欲大:語出唐代劉肅《大唐新語·隱逸》:“(孫思邈)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譯文〕
人們在沒事的時候,應(yīng)當常常像即將有事發(fā)生一樣,時刻防范可能發(fā)生的問題,這樣自然就不會有任何意外之事發(fā)生。如果人們在有事的時候,能夠像沒事時那樣,平定心中的憂慮,那么,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不好的事情也自然會慢慢消失。古人說:“心中一定要謹慎小心,但做事則要大膽。”遇到事情都應(yīng)該這樣處理。
〔延伸閱讀〕
“心欲小而膽欲大”實際上為“膽欲大而心欲小”,即膽大心細。計劃安排得越周密,實施起來就會越加穩(wěn)妥,成功則越有保證。反過來說,就是目標越宏偉,計劃越周密,措施實施起來就越仔細。
此句□早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文子》一書:“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薄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上說:“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碧瞥瘎⒚C《大唐新語·隱逸》載:“(孫思邈)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对姟吩唬骸缗R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朱子語類》則說:“如云膽欲大而心欲小:至健恒易以知險,如膽欲大;至順恒簡以知阻,如心欲小!
〔以史為鑒〕
康熙作為一國之君,有著“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的王者風(fēng)度。既直面朝堂之上的波譎云詭,也親臨戰(zhàn)場之上的浴血廝殺。他一生文治武功,如智擒鰲拜,平定三藩,親征噶爾丹,收復(fù)臺灣,抗擊沙俄等無不顯示出康熙作為一位杰出領(lǐng)袖的風(fēng)采。
古語說:“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zhèn)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說的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作為一個英明的□□,康熙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才能夠在平凡之處見人之未見,在事情尚未明朗,甚至還未形成不利局面之前,就能先發(fā)制人。“有事之時,卻如無事”,說的是遇事從容、不慌不忙。以康熙平定三藩作亂為例,他在之前的庭訓(xùn)里說:“曩者三孽作亂,朕料理軍務(wù),日昃不遑,持心堅定,而外則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騎射。彼時,滿洲兵俱已出征,余者盡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爾叛亂,諸路征討,當此危殆之時,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聞。不久,三孽及察哈爾俱已剿滅。當時,朕若稍有疑懼之意,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边@些都顯示出康熙作為一位有膽識、有謀略、有擔(dān)當?shù)摹酢醯倪^人之處。
實心相待,不務(wù)虛名
訓(xùn)曰:吾人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wù)虛名。朕自幼登極,凡祀壇廟[1]、禮神佛,必以誠敬存心。即理事務(wù)、對諸大臣,總以實心相待,不務(wù)虛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誠,無纖毫虛飾[2]。
〔注釋〕
[1]壇廟:壇,指皇帝祭祀天地、日月、五岳、四瀆、社稷、先農(nóng)的祭壇。廟,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
[2]虛飾:虛假不實,浮夸。
〔譯文〕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處事以誠,而不能貪慕虛名。我自幼登上皇位,凡是祭祀社稷壇及祖先太廟,禮拜神佛,必定心中誠敬。即使處理國家事務(wù),對待諸位臣工,也都實心相待,不務(wù)虛名。所以我做事,全都出自真誠,沒有一點虛偽和掩飾。
〔延伸閱讀〕
清朝入關(guān),定鼎北京,作為封建社會的□后一個王朝,清朝集歷代禮儀之大成,典制禮儀既多且繁。以祭祀為例,清朝□□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神和祭祖,以及祭祀歷代□□和名臣;其中既有大祭、中祭和群祭等朝廷傳統(tǒng)祭祀,也有滿人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寧宮里供奉的祭祀神。
儒家認為,祭祖并非一定要達于神明,而在于喚起致祭者內(nèi)心的虔敬,激發(fā)其為忠臣、為孝子的良知。所以,依照慣例,皇帝每年都要親自到太廟祭祖。
清朝祭祀的一大突破便是繼承明朝遺產(chǎn)——歷代□□廟,并加以完善。順治初年糾正了明朝只讓元世祖入廟而冷落遼、金之主的偏頗?滴醯壑I曰:“歷代□□每朝崇祀不過一二主,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應(yīng)將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之主外,盡宜入廟崇祀!焙髞碛赫颓〉垡朗プ嬷I旨,不斷增祀□□和名臣神牌,并立碑以紀。乾隆帝提出“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幾經(jīng)調(diào)整后將祭祀的□□確定為188位。
儒家講究“以禮化天下”,祭祀在五禮之中屬吉禮,祭祀之禮能賦予君主統(tǒng)治以合法性,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故祭祀之禮傳承千年而不衰。
〔以史為鑒〕
有一則深入人心的故事:國王想要選擇一位優(yōu)秀的繼承人,便發(fā)給王子每人一;ǚN,說誰能種出□美麗的花就立誰為皇儲。評選時,所有王子都呈上了美麗的鮮花,只有一位小王子端著空花盆。結(jié)果出人意料,選中的正是這位王子。原來,王子們的花種都已事先被煮熟。國王說:我要的不是□好的花匠,而是□誠實的王子。足見誠實是多么重要的人品!
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大意是要保有一個國家,什么□重要?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子貢再問:如果不得已要在三者之中去掉一件呢?孔子說:“去兵”。子貢又問:如果再不得已要在兩者中去掉一項呢?孔子斷然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康熙帝曾手書一幅字——“誠信則立”來表達自己德治天下的理念。封建社會的君主講究君無戲言,意思是□□說的話就是圣旨、圣命,不可更改。正因為□□說話要當真,所以不能隨便亂說話,以免說錯誤事。
史載周成王與弟弟叔虞游戲,摘一片梧桐葉送給弟弟,說這是玉圭,我封你為諸侯。叔虞告訴周公,周公立刻求見成王。成王說,我不過是說著玩的。周公說,天子一言既出,史官就會記錄下來,封侯不可兒戲。成王只得封叔虞于晉。
然而,□□之中也有不講誠信的。如周幽王為了博取褒姒愛妃一笑,親自導(dǎo)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游戲,結(jié)果等敵人真的攻打過來時,再命令燃起狼煙,諸侯們以為又是周幽王開的玩笑,無人來救,周幽王只落得個國破身亡。
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有作為的皇帝,唐太宗的誠信之路□值得揣摩!短普Z林》中記載:“太宗言‘尚書令史多受賄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遺之,司門令史果受絹一匹。太宗將殺之,裴矩諫曰:‘陛下以物試之,遽行極法,誘人陷罪,非道德、齊禮之義。’乃免。”有人收受賄賂,太宗便以財物相試探,這頗有點釣魚執(zhí)法的意味,幸而太宗在大臣諫言后能及時改正。
《貞觀政要·誠信》載:“貞觀初,有上書請去佞臣者,太宗謂曰:‘朕之所任,皆以為賢,卿知佞者誰耶?’對曰:‘臣居草澤,不的知佞者,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進諫,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谥^封德彝曰:‘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如此,豈可堪為教令?’謂上書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xùn)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唐太宗說,流水清濁與否,在其源泉。君主是國政源頭,臣子則如流水,君王奸詐而叫大臣端正,就如源泉污濁而望流水清澈,這是沒有道理的,他客觀評論了曹操的為人,并對上書的人說“我想在天下推行□大的信義,不想用欺詐之道來教育世人,你講得雖好,但我不能采納”。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能以誠信自律,不以詐道訓(xùn)俗,這是難能可貴的。唐太宗和康熙都是難得的千古一帝,正是因為他們聞過則喜、從善如流、以誠待人,朝堂上的大臣才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終分別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