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上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法國詩迫切需要此種創(chuàng)新之時——足以使波德萊爾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座詩歌史上的里程碑。無論哪種語言中,波德萊爾確實是詩的最偉大典范,因為在我們經歷過的詩和語言中,他的詩和語言最接近一種完全的改造。
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
法國偉大詩人,現代詩歌的先驅。1821年出生于巴黎,就讀于路易十四中學,開始顯露出詩歌方面的才能。畢業(yè)后在巴黎參加文學小團體,過上了浪蕩的生活,次年被繼父送上一條駛往印度的航船。這趟歷時半年多的遠航豐富了他的感官,喚醒了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1845年之后,波德萊爾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作品。1857年《惡之花》出版,散文詩則結集成《巴黎的憂郁》。1867年8月31日,波德萊爾病逝,安葬于蒙帕納斯公墓。
譯者簡介
劉楠祺,1955年生于北京,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語專業(yè),多年來鉆研波德萊爾詩歌的翻譯與研究,譯著有《惡之花》、耶麥詩集《春花的葬禮》、雅貝斯詩集《門檻·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