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材于1933年2月20日,距離國會選舉還有兩周,德國工商業(yè)巨頭——歐寶、克虜伯、安聯(lián)、西門子、巴斯夫、拜耳、愛克發(fā)、德律風根、法本等至今依然如雷貫耳的公司的領導人——秘密齊聚納粹黨的晚宴。迎接這24位巨鱷的是戈林、戈培爾和希特勒。
此后很快,國會將不復存在,再過幾年,甚至國家議會也將不復存在,只剩頹垣敗壁,青煙裊裊。
在這場秘密晚宴里,這24個人和納粹領導人談了些什么?目的何在?奧地利政治家許士尼格為何要出賣自己的國家?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英國首相張伯倫的會晤預示著什么?
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維亞爾以精湛的筆觸描述了“二戰(zhàn)”前夕的歐洲,用一個個眼花繚亂的事件描繪了納粹德國的崛起。維亞爾憑借導演的眼睛、歷史學家的審視和小說家的筆法,展現(xiàn)了災難、荒謬和恐懼如何緩慢而無情地展開。
《議程》取材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將幕后故事轉到臺前,為理解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捕捉到了納粹背后強大推動力量的特征:一廂情愿的思想、小丑的自以為是和冷酷的計算。
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將幕后故事轉到臺前,為理解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捕捉到了納粹背后強大推動力量的特征:一廂情愿的思想、小丑的自以為是和冷酷的計算。
2017年龔古爾獎獲獎作品。法國銷售42萬冊,被譯為36種語言風行全球。美國國家公共電臺、《波士頓環(huán)球報》、Literary Hub年度*圖書!
秘密會議
太陽是寒冷的天體。它的心,長著冰刺,它的光,沒有寬恕。正是2 月,樹木死去,河道冰封,好像它的源泉不再吐水,好像大海已吞不下更多的河流。時間凝固。早晨,沒有一點聲響,沒有一聲鴉鳴,空寂。過了片刻,駛來一輛汽車,又一輛,一陣突然的腳步聲,一片看不清楚的身影。舞臺監(jiān)督擊掌三下,大幕不見拉開。
這一天是星期一,城市在濛濛霧幕下騷動。人們和每天一樣去工作,去乘有軌電車、公共汽車,魚貫而上登到車頂層,在寒冷中怔怔發(fā)呆。但是這一年的2月20日不同以往。不過,多數(shù)人整個上午都在如砍柴般勤力,他們沉浸于工作——崇高而得體的謊言,他們埋頭在一件件小小的忙碌中——那里面集合著一個沉默不語、端正體面的道理:我們生存的全部史詩說到底可以概括為一場勤奮努力的無聲戲劇。一天便這樣流逝,平靜,如常。每人都忙于自己的奔走,在家與工廠之間,在市場與自家晾衣服的小院之間,然后,晚上,在辦公室和咖啡館之間,最后便回到家里,遠離體面的工作,也遠離熟悉的生活。也是在此一刻,在斯普雷河畔,一群先生乘坐的汽車在一座大廈跟前停下,有人畢恭畢敬地為他們打開車門,他們走下自己的黑色轎車,一個跟一個,穿過大廈沉重的砂巖巨柱
埃里克·維亞爾,龔古爾文學獎得主,一位兼具小說家才華和歷史學家眼光的“毒舌”導演,跨界天才。師從德里達,畢業(yè)于法國巴黎社會高等研究院。環(huán)游過中歐、波羅的海國家、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區(qū),執(zhí)導過電影,已出版《征服者》(Conquistadors)、《西線戰(zhàn)事》(La bataille d'Occident)、《剛果》(Congo)、《大地的悲傷》(Tristesse de la terre)。2017年出版的《7月14日》入圍費米娜獎、法蘭西學術院終選,迅速成為法國大學講堂讀物。
獨特的經歷造就了維亞爾與眾不同的視角和遍及全球的視野。自2010年起,維亞爾平均每兩年就斬獲一次世界級大獎,曾獲得發(fā)現(xiàn)獎(Ignatius J. Reilly)、獲弗朗茨·黑塞爾文學獎、瓦萊里·拉赫博文學獎(Prix Valery-Larbaud)、約瑟夫·凱賽爾(Joseph-Kessel)法語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Le Prix Goncourt)。
法新社高度贊譽維亞爾的寫作,稱他“以獨特的方式躲入歷史幕后,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解讀閱讀歷史事件的視角”!都~約書評》認為維亞爾對戰(zhàn)爭、人民的命運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有非常強的洞察力!度A爾街日報》稱其作品為一場激動人心的“旅行”。
秘密會議
面具
禮尚往來
恫嚇
貝爾格霍夫會談
如何不做決定
絕望的嘗試
一整天電話
唐寧街告別午宴
閃電戰(zhàn)
坦克
電話竊聽
衣飾庫
音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