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初的道家,即先秦以老莊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zhàn)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大抵黃老之學旨在治國養(yǎng)生,老莊之學則旨在樹立士人的理想人格;魏晉玄學家繼承了老莊思想;東漢以后興起的神道教團道教,受古代神仙家及黃老道家影響,并吸收了中國原始宗教和民間信仰的部分內容。
道家與道教的人生觀,有著追求生命自由快樂和健康永恒兩個主題。
本書勾勒出了從先秦道家到近現(xiàn)代約兩千年的道家與道教思想通史,擇要闡述了道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支系流派、道教神學觀念與修煉等重要問題。
每個有志于了解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人,都需要了解道家與道教的知識。本書為著名道教學者王卡先生的遺作,擇要梳理闡述了老子與中國哲學、出土文獻所見道家思想、道家與道教的主要思想流派、早期道教神學觀念等重要問題,給讀者提供了對于道家與道教的簡要認知路徑。
本書文字通俗易懂而專業(yè)嚴謹,視野全面而簡明扼要,以深厚的文獻學與歷史洞察力為背景,統(tǒng)馭各種已有研究成果而陳明犀利醇熟的畢生研究心得,堪稱大家典范之作。
引言 道家思想的基本問題
道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但道家一詞,始見于漢初太史公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他所謂道家即先秦以老莊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zhàn)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老莊學與黃老學都以道為最高范疇,崇尚自然無為法則。但二者旨趣側重稍有不同。大抵黃老之學旨在治國養(yǎng)生,主張清靜自守,無為而治。老莊之學則旨在樹立士人的理想人格,主張全性保真,不因利欲牽累而損害自我。魏晉玄學家繼承了老莊思想。至于東漢以后興起的神道教團道教,其核心教義以道家思想為本。因此魏晉以后古籍中,通常不分學派教派,稱道教為道家、黃老、玄門。反之亦然。
道家雖有上述諸多名稱和流派,但無論老莊、黃老、玄學或是道教,就其基本的學術思想而言,顯然有共同的特征,有共同關心和試圖解決的基本問題。概括起來,道家思想始終關心的基本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道體與萬物的關系,即所謂本末、有無、體用、動靜等相對范疇的統(tǒng)一關系。自老子首先提出道為萬物的母體之后,漢代黃老學的元氣生成論、魏晉玄學的道體論、道教神學的創(chuàng)世論、道教重玄學的有無雙遣論等等,都試圖對道與萬物的關系作出圓滿的解釋。雖然各家解釋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不否認道是生成萬物的本源,道與萬物有著不可分離的互通關系。道家之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包囊萬物,細入毫芒;既是囊括宇宙的統(tǒng)一整體,又是遍在萬物之中的微妙實在。道是本、萬物是末,本末既非一體又相通不離。這種本末不分,道物不二,一切事物都普遍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論宇宙觀,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理念。
第二個基本問題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天與人(道與眾生)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共通和感應性的問題。自老子之后的道家各派大多承認天道與人心相通,能相感相應。漢代黃老學的天人感應論認為天與人同源共構,人身為小宇宙,與大自然有相似結構,人能感天,天必應人。道教重玄學認為道性與眾生心性不異,道即是心,心即是道;故道能應心,心能契道;修道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道。宋元道教內丹派、符箓派都以心性修煉為煉丹作法,感神合道的內在根據(jù)。
第三個基本問題是認識論或實踐論的,即修道者如何體悟和證驗道體的問題。自老子提出道是虛無強名之后,便產生了人能否及如何去認識和證驗這個虛無道體的問題。道家與道教各派都不否認人應該并且能夠證悟道體。但道是虛無假名,因此不能憑感官知覺和名言分析等認識有形事物的方法來見證道體,而應排除感官知覺,忘卻世俗知識和自我心中的成見,虛心遣欲,在沉思中使自心與道體契合,從而證道悟道,達到自我與道體合一(生道合一)的生命境界。
上述道體論、心性論、證道論,不僅有道家本色,也顯示著中國學術思想的普遍特征,即天人相通,心物一元、體用不分的中和思維模式。這種致中和的思維模式建基于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國儒道兩家都持生成論或本原論的宇宙觀。宇宙生成論所謂的世界本原(天道)與世間的具體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生生不息的普遍聯(lián)系。這與西方文明中的哲學本體論與宗教神創(chuàng)論的世界觀有明顯區(qū)別。在道家思想中,很難找到完全脫離現(xiàn)象而存在的純粹本體概念(純有或絕無),因此鮮有西方思想史上以主客二分論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哲學,也鮮有西方宗教與世俗學派之間有神論與無神論的激烈爭辯。道家之道既是生物之母,又是自然法則,是貫通哲學理念與宗教信仰的自然神學。道家思想的這些中國特色,在比較研究東西方文化時應予注意。
在重視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人類有著共通的天性和理性,因而在不同文化間存在差異的表象之下,也必然有著人類思想的共融性和契合點。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受到來自西方的挑戰(zhàn),中國學者出于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反感,在比較研究中西文化時更多注重揭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這表現(xiàn)在將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神學,以及近代西方哲學和經典物理學中的機械論世界觀視為西方文化的全體,因而慣用天人合一與天人二分來界定中西文化的區(qū)別。這種差異性確實是存在的。但是過度強調這種差異,也會使我們以片面和僵化的觀點來看待西方文化。事實上二十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西方現(xiàn)代物理學、心理學、生態(tài)學和基督教新神學的興起,東西方文明在宇宙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已有縮小。尋求人類文化間的共融性和契合點,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新思潮。我們需要超越文化差異,相互交流溝通,共建一個基于人類理性和信仰的精神家園。從而消除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混亂和紛爭,構建促進人類福祉的新世界。這當然極為困難,但卻是人類未來的希望。道家思想對尋找中西文化的契合點應能發(fā)揮作用。因為早在莊子的學說中就已提出道通為一的觀點。在他看來,人們觀察事物的視角非常重要。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尋找中西文化契合點所需要的正是自其同者視之的認識方法。
道家思想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體系,不同時期各學派或教派有重點關注和探討的一些問題,并受到儒學、佛學及民間信仰的影響,形成諸多學術思潮和流派。下面各章節(jié)擇要加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