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是喬治?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傳統(tǒng)評論家卻認為這部小說頂多能算一部“有瑕疵的杰作”,因為其實質上是由絕望而生,表現出病態(tài)的悲觀主義,否定了人類為自由斗爭的價值;進而認為奧威爾因絕望而患上了癔癥,因此在寫下小說不久后便郁郁而終。
對“奧威爾絕望”的指責來自心理學、政治學、女性主義、人道主義等多種批評理論。本書直面這些傳統(tǒng)論點的強勁攻勢,提出一種全新解讀:《一九八四》是一個復雜而統(tǒng)一的美學整體,應在20世紀人道主義的文學杰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埃麗卡?戈特利布另辟蹊徑,適度拓展批評視野,將小說置于“諷刺作品”、“奧威爾所有的文學作品”和“當代著名心理學理論”三個語境中進行考察;精讀文本,關照小說中易被忽視卻是解碼奧威爾思想關鍵的《戈斯坦因的書》和《新話原則》兩段說明性文字;并創(chuàng)新地提出,小說成功地融合了諷刺和心理現實主義兩大文類,并非屬于單一文類。在她的努力下,本書還原了奧威爾堅守的“人類精神”信念。
◆本書為解讀喬治?奧威爾及《一九八四》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一九八四》是在絕望中孕育出來的作品,傳達出病態(tài)的悲觀主義,否定了人類為自由斗爭的價值,充其量不過是一部“有缺陷的杰作”,而本書向這些傳統(tǒng)觀點發(fā)起了挑戰(zhàn)。
◆本書是對極權主義的一次深刻探討,作者從文學、歷史、心理學等層面重構了奧威爾對極權主義的分析。
◆作者將奧威爾的作品置于“諷刺作品”、“奧威爾所有的文學作品”和“當代著名心理學理論”三個語境中加以闡釋,考察了他對20世紀思想中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學派和存在主義等支流中“現實主義”概念的獨特回應,將奧威爾與托馬斯?曼、加繆和薩特等著名作家進行比較,勾勒出奧威爾“人類精神”信念的不同方面。
◆奧威爾在國內享有盛譽,特別是《一九八四》讀者眾多,本書為研究奧威爾思想及其作品提供了詳實資料。
埃麗卡?戈特利布(Erika Gottlieb),1938年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年少時輾轉布達佩斯、維也納和蒙特利爾學習視覺藝術,后于麥吉爾大學獲得英語文學博士學位,并定居加拿大,直到2007年去世。
她曾任教于麥吉爾大學、康科迪亞大學、道森學院、塞內卡學院、瑞爾森大學;執(zhí)教之余,還堅持繪畫創(chuàng)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著有《天堂廢墟的失落天使:浪漫主義悲劇中的普遍沖突主題》(Lost Angels of a Ruined paradise:Themes of Cosmic Strife in Romantic Tragedy)、《東西方的反烏托邦小說:恐怖和審判的宇宙》(Dystopian Fiction East and West: Universe of Terror and Trial)和《成為母親的女兒:一個幸存和重生的故事》(Becoming My Mother’s Daughter:A Novel of Survival and Renewal)。
譯者簡介
陳毓飛,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現為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導 讀 “即使是被打敗,也要充滿勇氣” ——徐 賁
第一部分 是絕望的呼喊還是對“人類精神”的信念?
第一章 奧威爾難題
第二章 奧威爾的散文:對手的誕生
第三章 奧威爾的小說:從心理現實主義到政治諷刺
第四章 《一九八四》:政治諷喻和心理現實主義的調和
第二部分 《戈斯坦因的書》:解碼諷刺作品的鑰匙——極權主義的“世俗宗教”
第五章 反烏托邦諷刺作品中作為主題與結構的時間
第六章 無產者、知識分子和對社會主義的背叛:奧威爾的諷刺技巧
第七章 雙重思想
第八章 惡魔世界大洋國:對撒旦式反對者的迫害
第九章 惡魔世界大洋國:對“神圣”領袖的神秘諂媚
第三部分 直面極權主義惡魔:奧威爾及其同時代人
第十章 惡魔般的螺旋:心理歷史學的闡釋
第十一章 普通人反抗極權主義邪惡勢力的現代道德。和旭R斯?曼、加繆、薩特、奧威爾的背叛主題
第十二章 是什么將烏托邦變成了反烏托邦?科學的恐怖和恐怖的科學:赫胥黎和奧威爾
第四部分 奧威爾的悲劇人道主義
第十三章 “人類精神”:奧威爾對馬克思、弗洛伊德和現實主義者的存在主義的回應
第十四章 奧威爾的悲劇概念:19 世紀道德理想主義和20 世紀現實主義的融合
第五部分 穿過另一面:從悲劇反諷蛻變?yōu)樘N含才智的激進諷刺——對“人類精神”的終極信仰
第十五章 新話的結構功能:諷刺的宣泄
第十六章 新話的主題功能:由悲劇反諷反轉到蘊含才智的激進諷刺——結束語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