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是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同時它還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懷坦蕩、學貫中西,讀他的散文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典雅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炙熱的人文情懷,充滿著趣味和韻味!都玖w林散文集:賢行潤身》收錄了季羨林先生關于人生、治學、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tài)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方面。是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對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經典散文全新結集出版…… 一部季羨林先生結合自己九十多年的閱世感悟……
季羨林(1911.8.6-2009.7.11 )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yè),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并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xiàn)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F(xiàn)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曾長期致力于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第一篇 似水流年
我寫“我”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我的懷舊觀
我是個雜家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空谷足音
懷念母親
賦得永久的悔
我的童年
我的書齋
我的老師們
我的中學時代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夢縈水木清華
那提心吊膽的一年
二戰(zhàn)心影
第二篇 師友風義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
回憶陳寅恪先生
回憶湯用彤先生
學習大師的風范——談趙元任先生
談吳宓
西諦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詩人兼學者的馮至(君培)先生
何仙槎(思源)先生與山東教育
學習菊田的奮斗拼搏精神
郎靜山先生
我認識的黛云
別稻香樓—懷念小泓
談柯棣華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
憶念張?zhí)祺?br />懷念衍粱
悼念曹老
悼念姜椿芳同志
第三篇 域外剪影
去故國——歐游散記之一
表的喜劇——歐游散記之一
聽詩——歐游散記之一
重返哥廷根
在兄弟們中問
五色梅
科納克里的紅豆
馬里的芒果城
巴馬科之夜
歌唱塔什干
飛越珠穆朗瑪峰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的狗
游獸主(Paeupati)大廟
望雪山——游圖利凱爾
游巴德岡故宮和哈奴曼多卡宮
在特里普文大學
到達印度
天雨曼陀羅——記加爾各答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海德拉巴
在德里大學和尼赫魯大學
孟買,歷史的見證
重過仰光
第四篇 心語微言
哲學的用處
漫談北大派和清華派
論博士
祝賀與希望
關于名牌意識
中餐與西餐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我同澳門的因緣
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一個影子似的孩子
兩個小孩子
關于水的斷想
喜雨
霧
神牛
老貓
咪咪二世
烏鴉和鴿子
喜鵲窩
鱷魚湖
奇石館
野火!
我的小山
臺游隨筆
我寫“我”
我寫“我”,真是一個絕妙的題目,但是,我的文章卻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兩者親密無間,因為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按理說,人對自己的“我”應該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視過高的。這在人類歷史上竟成了一個哲學上的大問題。否則古希臘哲人發(fā)出獅子吼:“要認識你自己!”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嗎?
我認為,我是認識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了頭,我的自知之明過了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這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拿寫文章作一個例子。專就學術文章而言,我并不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滿意的學術論文并不多。反而別人的學術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輩的文章在內,我覺得是好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心情呢?我還沒得到答案。
再談文學作品。在中學時候,雖然小伙伴們曾贈我一個“詩人”的綽號,實際上我沒有認真寫過詩。至于散文,則是寫的,而且已經寫了六十多年。加起來也有七八十萬字了。然而自己真正滿意的也屈指可數(shù)。在另一方面,別人的散文就真正覺得好的也十分有限。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還沒得到答案。
在品行的好壞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壞?我不通倫理學,沒有深邃的理論,我只能講幾句大白話。我認為,只替自己著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壞。反之能替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好。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后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則是不好的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
拿這個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我盡管有不少的私心雜念,但是總起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說真話與說謊,這當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個標準。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地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我這樣一個自命為好人的人,生活情趣怎樣呢?我是一個感情充沛的人,也是興趣不老少的人。然而事實上生活了八十年以后,到頭來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樹,只有樹干和樹枝,而沒有一朵鮮花,一片綠葉。自己搞的所謂學問,別人稱之為“天書”。自己寫的一些專門的學術著作,別人視之為神秘。年屆耄耋,過去也曾有過一些幻想,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張,減少一點枯燥,增添一點滋潤,在枯枝粗干上開出一點鮮花,長上一點綠葉;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是忙忙碌碌,有時候整天連軸轉,“為他人做嫁衣裳”,而且退休無日,路窮有期,可嘆亦復可笑!
我這一生,同別人差不多,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跨過?部部揽,彎彎曲曲,一路走了過來。我不能不承認,我運氣不錯,所得到的成功,所獲得的虛名,都有點名不符實。在另一方面,我的倒霉也有非常人所可得者。在那駭人聽聞的所謂什么“大革命”中,因為敢于仗義執(zhí)言,幾乎把老命賠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難忘的。
現(xiàn)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貞洶耸陙淼臍v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我生也晚,沒有能看到20世紀的開始。但是,時至今日,再有七年,21世紀就來臨了。從我目前的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來看,我能看到兩個世紀的交接,是絲毫也沒有問題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也可以說是與20世紀共始終了,因此我有資格寫“我與中國20世紀”。
對時勢的推移來說,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一面鏡子。我的心當然也不會例外。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確實并不遲鈍。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九十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依賴的。
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年。我下生兩個月零四天以后,那一位“末代皇帝”,就從寶座上被請了下來。因此,我常常戲稱自己是“滿清遺少”。到了我能記事兒的時候,還有時候聽鄉(xiāng)民肅然起敬地談到北京的“朝廷”(農民口中的皇帝),仿佛他們仍然高踞寶座之上。我不理解什么是“朝廷”,他似乎是人,又似乎是神,反正是極有權威、極有力量的一種動物。
這就是我的心鏡中照出的清代殘影。
我的家鄉(xiāng)山東清平縣(現(xiàn)歸臨清市)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qū)。我們家是一個破落的農戶。祖父母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祖父之愛我是一點也沒有嘗到過的。他們留下了三個兒子,我父親行大(在大排行中行七)。兩個叔父,最小的一個無父無母,送了人,改姓刁。剩下的兩個,上無怙恃,孤苦伶仃,寄人籬下,其困難情景是難以言說的?峙履囊惶煲矝]有吃飽過。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兄弟倆就到村南棗樹林子里去,撿掉在地上的爛棗,聊以果腹。這一段歷史我并不清楚,因為兄弟倆誰也沒有對我講過。大概是因為太可怕,太悲慘,他們不愿意再揭過去的傷疤,也不愿意讓后一代留下讓人驚心動魄的回憶。
但是,鄉(xiāng)下無論如何是呆不下去了,呆下去只能成為餓殍。不知道怎么一來,兄弟倆商量好,到外面大城市里去闖蕩一下,找一條活路。最近的大城市只有山東首府濟南。兄弟倆到了那里,兩個毛頭小伙子,兩個鄉(xiāng)巴佬,到了人煙稠密的大城市里,舉目無親。他們碰到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波折。這一段歷史我也并不清楚,大概是出于同一個原因,他們誰也沒有對我講過。
后來,叔父在濟南立定了腳跟,至多也只能像是石頭縫里的一棵小草,艱難困苦地掙扎著。于是兄弟倆商量,弟弟留在濟南掙錢,哥哥回家務農,希望有朝一日,混出點名堂來,即使不能衣錦還鄉(xiāng),也得讓人另眼相看,為父母和自己爭一口氣。
但是,務農要有田地,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晌覀兗宜钡恼翘锏剡@玩意兒。大概我祖父留下了幾畝地,父親就靠這個來維持生活。至于他怎樣侍弄這點兒地,又怎樣成的家,這一段歷史對我來說又是一個謎。
我就是在這時候來到人間的。
天無絕人之路。正在此時或稍微前一點,叔父在濟南失了業(yè),流落在關東。用身上僅存的一元錢買了湖北水災獎券,結果中了頭獎,據說得到了幾千兩銀子。我們家一夜之間成了暴發(fā)戶。父親買了六十畝帶水井的地。為了耀武揚威起見,要蓋大房子。一時沒有磚,他便昭告全村:誰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把磚賣給他,他肯出幾十倍高的價錢。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別人的房子拆掉,我們的房子蓋成。東、西、北房各五大間。大門朝南,極有氣派。兄弟倆這一口氣總算爭到了。
然而好景不長,我父親是鄉(xiāng)村中朱家郭解一流的人物,仗“義”施財,忘乎所以。有時候到外村去趕集,他一時興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飯的人,他都請了客。據說,沒過多久,六十畝上好的良田被賣掉,新蓋的房子也把東房和北房拆掉,賣了磚瓦。這些磚瓦買進時似黃金,賣出時似糞土。
一場春夢終成空。我們家又成了破落戶。
在我能記事兒的時候,我們家已經窮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一年大概只能吃一兩次“白的”(指白面),吃得最多的是紅高粱餅子,棒子面餅子也成為珍品。我在春天和夏天,割了青草,或劈了高粱葉,背到二大爺家里,喂他的老黃牛。賴在那里不走,等著吃上一頓棒子面餅子,打一打牙祭。夏天和秋天,對門的寧大嬸和寧大姑總帶我到外村的田地里去拾麥子和豆子,把拾到的可憐兮兮的一把麥子或豆子交給母親。不知道積攢多少次,才能勉強打出點麥粒,磨成面,吃上一頓“白的”。我當然覺得如吃龍肝鳳髓。但是,我從來不記得母親吃過一口。她只是坐在那里,瞅著我吃,眼里好像有點潮濕。我當時哪里能理解母親的心情呀!但是,我也隱隱約約地立下一個決心:有朝一日,將來長大了,也讓母親吃點“白的”。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還沒有等到我有能力讓母親吃“白的”,母親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個終生難補的心靈傷痕,抱恨終天!
我們家,我父親一輩,大排行兄弟十一個。有六個因為家貧,下了關東。從此音訊杳然。留下的只有五個,一個送了人,我上面已經說過。這五個人中,只有大大爺有一個兒子,不幸早亡,我從來沒有見過他。我生下以后,就成了唯一的一個男孩子。在封建社會里,這意味著什么,大家自然能理解。在濟南的叔父只有一個女兒。于是兄弟倆一商量,要把我送到濟南。當時母親什么心情,我太年幼,完全不能理解。很多年以后,我才聽人告訴我說,母親曾說過:“要知道一去不回頭的話,我拼了命也不放那孩子走!”這一句不是我親耳聽到的話,卻終生回蕩在我耳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終于離開了家,當年我六歲。
一個人的一生難免稀奇古怪的。個人走的路有時候并不由自己來決定。假如我當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條貧農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風險決不會大。我今天的路怎樣呢?我廣開了眼界,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人生,獲得了虛名。我曾走過陽關大道,也曾走過獨木小橋;坎坎坷坷,又頗順順當當,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如果當年讓我自己選擇道路的話,我究竟要選哪一條呢?概難言矣!
離開故鄉(xiāng)時,我的心鏡中留下的是一幅一個貧困至極的、一時走了運立刻又垮下來的農村家庭的殘影。
到了濟南以后,我眼前換了一個世界。不用說別的,單說見到濟南的山,就讓我又驚又喜。我原來以為山只不過是一個個巨大無比的石頭柱子。
叔父當然非常關心我的教育,我是季家唯一的傳宗接代的人。我上過大概一年的私塾,就進了新式的小學校,濟南一師附小。一切都比較順利。五四運動波及了山東。一師校長是新派人物,首先采用了白話文教科書。國文教科書中有一篇寓言,名叫《阿拉伯的駱駝》,故事講的是得寸進尺,是國際上流行的。無巧不成書,這一篇課文偏偏讓叔父看到了,他勃然變色,大聲喊道:“駱駝怎么能說話呀!這簡直是胡鬧!趕快轉學!”于是我就轉到了新育小學。當時轉學好像是非常容易,似乎沒有走什么后門就轉了過來。只舉行一次口試,教員寫了一個“騾”字,我認識,我的比我大一歲的親戚不認識。我直接插入高一,而他則派進初三。一字之差,我硬是沾了一年的光。這就叫做人生!最初課本還是文言,后來則也隨時代潮流改了白話,不但駱駝能說話,連烏龜蛤蟆都說起話來,叔父卻置之不管了。
叔父是一個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沒有受過什么正規(guī)教育。在顛沛流離中,完全靠自學,獲得了知識和本領。他能作詩,能填詞,能寫字,能刻圖章。中國古書也讀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對宋明理學發(fā)生興趣;然而他竟然發(fā)生了興趣,而且還極為濃烈,非同一般。這件事我至今大惑不解。我每看到他正襟危坐,威儀儼然,在讀《皇清經解》一類十分枯燥的書時,我都覺得滑稽可笑。
這當然影響了對我的教育。我這一根季家的獨苗他大概想要我詩書傳家!都t樓夢》、《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他都認為是“閑書”,絕對禁止看。大概出于一種逆反心理,我愛看的偏是這些書。中國舊小說,包括《金瓶梅》、《西廂記》等等幾十種,我都偷著看了個遍。放學后不回家,躲在磚瓦堆里看,在被窩里用手電照著看。這樣大概過了有幾年的時間。
叔父的教育則是另外一回事。在正誼時,他出錢讓我在下課后跟一個國文老師念古文,連《左傳》等都念;丶液,吃過晚飯,立刻又到尚實英文學社去學英文,一直到深夜。這樣天天連軸轉,也有幾年的時間。
叔父相信“中學為體”,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是否也相信“西學為用”呢?這一點我說不清楚。反正當時社會上都認為,學點洋玩意兒是能夠升官發(fā)財?shù)。這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崇洋”,“媚外”則不見得。叔父心目中“夷夏之辨”是很顯然的。
大概是1926年,我在正誼中學畢了業(yè),考入設在北園白鶴莊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文科去念書。這里的教員可謂極一時之選。國文教員王岜玉先生,英文教員尤桐先生、劉先生和楊先生,數(shù)學教員王先生,史地教員祁蘊璞先生,倫理學教員鞠思敏先生(正誼中學校長),倫理學教員完顏祥卿先生(一中校長),還有教經書的“大清國”先生(因為諢名太響亮,真名忘記了),另一位是前清翰林。兩位先生教《書經》、《易經》、《詩經》,上課從不帶課本,五經四書連注都能背誦如流。這些教員全是佼佼者。再加上學校環(huán)境有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書再好不過的地方。
我有意識地認真用功,是從這里開始的。我是一個很容易受環(huán)境支配的人。在小學和初中時,成績不能算壞,總在班上前幾名,但從來沒有考過甲等第一。我毫不在意,照樣釣魚、摸蝦。到了高中,國文作文無意中受到了王岜玉先生的表揚,英文是全班第一。其他課程考個高分并不難,只需稍稍一背,就能應付裕如。結果我生平第一次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平均分數(shù)超過九十五分,是全校唯一的一個學生。當時山大校長兼山東教育廳長前清狀元王壽彭,親筆寫了一副對聯(lián)和一個扇面獎給我。這樣被別人一指,我的虛榮心就被抬起來了。從此認真注意考試名次,再不掉以輕心。結果兩年之內,四次期考,我考了四個甲等第一,威名大震。
在這一段時間內,外界并不安寧。軍閥混亂,雞犬不寧。直奉戰(zhàn)爭、直皖戰(zhàn)爭,時局瞬息萬變,“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一年山大祭孔,我們高中學生受命參加。我第一次見到當時的奉系山東土匪督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多少錢和多少姨太太的張宗昌,他穿著長袍、馬褂,匍匐在地,行叩頭大禮。此情此景,至今猶在眼前。
到了1928年,蔣介石假“革命”之名,打著孫中山先生的招牌,算是一股新力量,從廣東北伐,有共產黨的協(xié)助,以雷霆萬鈞之力,一路掃蕩,宛如勁風卷殘云,大軍占領了濟南。此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想趁火打劫,出兵濟南,釀成了有名的“濟南慘案”。高中關了門。
在這一段時間內,我的心鏡中照出來的影子是封建又兼維新的教育再加上軍閥混戰(zhàn)。
日寇占領了濟南,國民黨軍隊撤走。學校都不能開學。我過了一年臨時亡國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