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有三千多篇,孔子選擇了三百五篇,分為《國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詩》即《詩經(jīng)》。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晚年對《周易》特別感興趣。他讀《周易》,由于反復翻閱,聯(lián)編竹簡的繩子多次斷開,所謂“韋編三絕”。《論語·述而》有類似記載。這完全可以確定孔子與《周易》的密切關系。
一、我與王充有緣
我的學術歷程是從研究王充哲學思想開始的。
1961年8月,我初中畢業(yè)的時候,到玉田鎮(zhèn)大生春百貨店的售書柜臺那里買了一本只有81頁的小冊子——《王充——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者和啟蒙思想家》,這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曾任蘇聯(lián)駐華大使阿·彼得洛夫著、李時譯的學術專著,F(xiàn)在想不起來那時為什么買這本書,也根本不知道內(nèi)容是什么,更不知道這么一個農(nóng)村小書店怎么會賣這一類學術著作。沒想到,這本書居然與我未來的研究歷程有著密切的關系。
1964年,我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將許多存書留在老家,有的送給一些同學,將這一本著作帶到了北京。到北京以后,我又買了一些書,如陳伯達的《人民公敵蔣介石》《中國古代散文選》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本本都不見了。后來我到河北邯鄲下鄉(xiāng)插隊,任中學和大學教師,又散失了一部分。十年動亂,走南闖北,奇怪的是,就是這一本書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它伴隨我經(jīng)歷了四十多個春秋!
20世紀70年代,全國掀起批儒評法運動。書店除了紅寶書,又增加了一些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法家的著作。我當時花了不到兩元錢買到兩本書:《論衡》和《荀子》。當時,荀子和王充都被定為法家代表人物。時間多而書少,我就細讀這兩本書,逐漸地對王充的《論衡》產(chǎn)生了興趣。讀了幾年,自然有一些體會,在輔導全縣中學教師學習儒法斗爭時,還可以講一些自己的看法。王充被封為“法家”,主要由于《論衡》中有《問孔》《刺孟》兩篇,被認為是向儒家的大圣人與亞圣公開挑戰(zhàn)。而韓非是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論衡》在《問孔》《刺孟》兩篇之間,還插入一篇《非韓》,許多研究儒法斗爭的人卻視而不見。我通讀《論衡》還發(fā)現(xiàn),王充對孔子相當推崇,問孔,不是反對孔子,而是反對漢儒將孔子神化。后來,我考上研究生,入學三個月,就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文章《王充反孔嗎?》這篇文章的觀點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已經(jīng)形成。
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上本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一定的理論思維訓練。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利用停課時間通讀了《資治通鑒》,了解歷史,同時學習了古漢語,再加上批儒評法時期對“法家”著作的閱讀,恢復高考以后,我考研究生就選擇了中國哲學史專業(y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剛上一個學期,導師就要求大家確定研究方向。我決定研究《論衡》,導師是鐘肇鵬先生。
周桂鈿,福建長樂市人,1943年出生。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兩屆哲學系主任(1994~2000),歷史學院兼職教授(2006-2008),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客座教授(2002-2003),F(xiàn)任(2009)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儒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出版學術著作《董學探微》《虛實之辨》《秦漢思想史》《中國傳統(tǒng)哲學》《十五堂哲學課》《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等二十多種,發(fā)表論文四百多篇,曾多次獲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學術獎。
第一章 儒、儒家、儒學、儒教
第二章 經(jīng)典(一)
第一節(jié) 五經(jīng)
第二節(jié) 《周易》經(jīng)傳
第三節(jié) 今古文《尚書》
第四節(jié) 《詩經(jīng)》
第五節(jié) 三禮
第六節(jié) 《春秋》及其三傳
第三章 經(jīng)典(二)
第七節(jié) 《論語》
第八節(jié) 《孟子》
一、先說訓詁
二、再說思想
第九節(jié) 《大學》
第十節(jié) 《中庸》
第十一節(jié) 《孝經(jīng)》
第十二節(jié) 《爾雅》
第四章 孔子、孟子、荀子
第一節(jié) 孔子
一、十五志于學
二、三十而立
三、四十而不惑
四、五十而知天命
五、六十而耳順
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七、孔子的歷史地位
八、孔子的貢獻
九、孔子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第三節(jié) 荀子的生平與思想
第五章 董仲舒
第一節(jié) 政治哲學的核心——大一統(tǒng)論
一、大一統(tǒng)觀念
二、大一統(tǒng)理論的確立
三、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與思維方式
四、天子是大一統(tǒng)政治的核心
第二節(jié) 政治哲學的理論形式——天人感應論
第三節(jié) 政治哲學的意識形態(tài)——獨尊儒術
第四節(jié) 政治哲學的基礎——政治經(jīng)濟學
一、百亂之源
二、調(diào)均
三、調(diào)均的意義
第五節(jié) 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性未善論
第六節(jié)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第六章 朱熹
第一節(jié) 理氣關系
第二節(jié) 知行觀
第三節(jié) 讀書心得
第四節(jié) 理欲觀
第七章 批判儒學以后的反思
第一節(jié) 儒學妨礙經(jīng)濟發(fā)展嗎
第二節(jié) 儒學妨礙科技進步嗎
第三節(jié) 儒學違背社會文明嗎
第四節(jié) 儒學是否過時了
第八章 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政治
第一節(jié) 儒學不是一陣風
第二節(jié) 儒學就像一江水
第三節(jié) 儒學滋潤政治神經(jīng)
第九章 儒學與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節(ji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應包含儒家文化
第二節(jié) 儒家文化已經(jīng)融入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之中
第十章 儒家民本觀
第一節(jié) 民本傳統(tǒng)
一、民為邦本
二、民與天齊
三、民為神主
四、民貴君輕
五、立君為民
六、吏為民役
七、強國利民
第二節(jié) 民本三大特點
一、傾聽群眾意見
二、以善為主,不輕信多數(shù)
三、通過協(xié)商,照顧少數(shù)利益
第三節(jié) 民本觀念與民主制度
第十一章 儒家等級觀
第一節(jié) 社會等級是普遍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等級處于變動之中
第三節(jié) 儒家社會等級觀
一、儒家認為等級差別是社會所必需
二、儒家認為等級分配才是合理的
三、儒家認為在貧富之間必須調(diào)均
四、儒家反對政府官員與民爭利
五、調(diào)均的原則是禮義,禮義的目標是和諧
六、獨立人格的平等精神
七、大同理想
八、和而不同
第四節(jié) 簡議平等觀
第十二章 儒學與和諧社會
第一節(jié) 經(jīng)濟上的調(diào)均思想
第二節(jié) 政治上的仁義原則
第三節(jié) 精神上的和諧觀念
一、自強不息
二、修養(yǎng)心性
三、辯證思維
第十三章 儒學現(xiàn)代化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現(xiàn)代化
第二節(jié) 儒學已經(jīng)現(xiàn)代化
第三節(jié) 儒學需要繼續(xù)現(xiàn)代化
一、要改變觀念
二、要研究實際問題
第四節(jié) 儒家重要遺址
第五節(jié) 關于孔子標準像
附錄:標準與謊言
古詩有三千多篇,孔子選擇了三百五篇,分為《國風》《小雅》《大雅》《頌》,這就是《詩》即《詩經(jīng)》?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晚年對《周易》特別感興趣。他讀《周易》,由于反復翻閱,聯(lián)編竹簡的繩子多次斷開,所謂“韋編三絕”!墩撜Z·述而》有類似記載。這完全可以確定孔子與《周易》的密切關系。曾有人企圖篡改這一事實,后來出土文物也發(fā)現(xiàn)孔子與弟子討論《周易》的記載。流傳本與地下文物可以互證,這應該是定論了。于是,《史記》稱:“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日:‘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這都是可信的。那么,《易大傳》或稱“十大傳”是孔子的創(chuàng)作。這個傳統(tǒng)的說法也應該是可信的。過去疑古時代,否定這一事實,根據(jù)是不足的。孔子對此前文化的整理,是有大貢獻的,是集先圣之大成,故孔廟的主殿稱為《大成殿》。他根據(jù)魯國的史記“作《春秋》”,上自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歷史,將自己的政治見解貫穿在其中?鬃痈嬖V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作為最早的民間教師,將貴族文化(主要是禮)傳播到民間,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傳統(tǒng),為中華文化的普及開了先例。這是一大創(chuàng)舉,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zhàn)、疾。”這里講“詩書禮樂”是學習課程,“文、行、忠、信”是品德教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思維方法的訓練。慎重處理的事有三項:一是齋戒;二是戰(zhàn)爭;三是疾病?鬃拥慕逃浅晒Φ,經(jīng)驗是豐富的,理論是深刻的。他的啟發(fā)式教學,至今還是很有意義的。有的人認為“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大者之旁,無所不容。”(劉向《說苑》卷十七《雜言》)這說明儒家“有教無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