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上下兩冊。上冊包含6章內(nèi)容: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電路的分析方法,電路的暫態(tài)分析,正弦交流電路,三相交流電路,非正弦周期信號電路和雙口網(wǎng)絡。下冊包含8章內(nèi)容:半導體器件;交流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器;電源技術;邏輯代數(shù)基礎;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觸發(fā)器和時序邏輯電路;模擬量與數(shù)字量的轉(zhuǎn)換。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非電類本科生電路和電子技術
電工學 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等課程的教材,或供其他相關專業(yè)選用,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自學和參考。
電工學課程是高等學校本科非電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涵蓋了電氣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兩大學科的最基本內(nèi)容。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為適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中國高等學校電工學研究會對《電工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了修訂,并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發(fā)布。
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理論教學部分和實踐教學部分。理論教學部分包括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電機與控制四個教學模塊。實踐教學部分包括電工測量等內(nèi)容。由于高等學校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不同,其對電工學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教學基本要求確定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三個模塊為基本教學模塊,電機與控制為可選教學模塊。每個教學模塊中又分為基本內(nèi)容和可選內(nèi)容兩大部分,供各高等學校根據(jù)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選擇教學模塊和教學內(nèi)容組織課程,制定各自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由于歷史沿革和各高等學校各專業(yè)選擇的教學模塊和內(nèi)容的不同,電工學課程又有電工和電子技術電路和電子技術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電工電子學等不同的課程名稱。
《電路和電子技術(上)》(第2版)出版以來,作為電工學課程中電路理論教學模塊的基本教材已使用數(shù)年,從教學實際效果來看,該書在內(nèi)容取材和組織上可適應高等學校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基本需要。但是最新修訂發(fā)布的《電工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電路理論教學模塊部分增加了靜電保護和電氣防火、防爆等內(nèi)容,第2版教材沒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
《電路和電子技術(上冊)(第3版):電路基礎》依據(jù)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最新發(fā)布的《電工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和教學改革的需求,在《電路和電子技術(上)》(第2版)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了整合、補充、修訂,涵蓋了電工學課程中電路理論教學模塊中的全部基本內(nèi)容和全部可選內(nèi)容,以適應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對電工學課程的新要求。期望使課程內(nèi)容與時俱進,知識面寬,實踐性強,突顯具有綜合性的優(yōu)勢,為高等學校本科非電類專業(yè)的學生提供必要的電氣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具有分析和解決基本的技術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建立基本的工程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專業(yè)學習和相關的研究、開發(fā)起到知識儲備和促進作用。
參與本書編寫修訂的教師:郜志峰編寫修訂了第1章至第4章、第5章的5.1至5.3節(jié)、5.4.3和5.4.4、第6章的內(nèi)容;李燕民編寫了全部仿真習題;王勇編寫了第5章的5.4.1和5.4.2。本書由郜志峰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統(tǒng)稿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教師溫照方、傅雄軍、高玄怡、葉勤、謝民、馬玲、孫林等老師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在本書的使用以及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錯誤或不嚴謹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郜志峰,男,1963年1月生,碩士,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多年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參加過多項科研項目,獨自或以第※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主編或參加編寫教材多部。曾獲科技進步獎,獲杰出教學貢獻獎,獲國家專利。研究方向:電路與系統(tǒng)、電子技術應用、電工新技術應用。多年主講本科生專業(yè)基礎課電路分析基礎
電工和電子技術 電工學和
電路和電子技術,主講碩士研究生學位課機電能量轉(zhuǎn)換。擔任北京電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高等學校電路和信號系統(tǒng)教學與教材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第1章 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001
1.1 實際電路和電路模型 001
1.2 電流和電壓的參考方向 002
1.2.1 參考方向 002
1.2.2 關聯(lián)參考方向 003
1.3 電阻元件和歐姆定律 004
1.4 電功率的計算 005
1.5 電壓源和電流源 008
1.5.1 電壓源模型 008
1.5.2 電流源模型 009
1.6 基爾霍夫定律 009
1.6.1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010
1.6.2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011
1.7 電路中電位的概念及計算 013
1.8 電氣設備的額定值和工作狀態(tài) 016
習題 017
第2章 電路的分析方法 022
2.1 支路電流法 022
2.2 節(jié)點電位法 024
2.3 疊加定理 028
2.4 無源二端網(wǎng)絡的等效變換 031
2.4.1 等效二端網(wǎng)絡的概念 031
2.4.2 電阻串聯(lián)和電阻并聯(lián)電路的等效變換 031
2.4.3 電阻混聯(lián)電路的等效變換 033
2.4.4 利用外加電源法求無源二端網(wǎng)絡的等效電阻 035
2.5 電源模型的等效變換 036
2.6 戴維寧定理和諾頓定理 039
2.6.1 戴維寧定理 040
2.6.2 諾頓定理 044
2.7 含受控源電路的分析 045
2.7.1 受控源的類型和符號 045
2.7.2 含受控源電路的分析 046
2.8 電阻星形連接與三角形連接的等效變換 050
2.8.1 電阻三角形連接等效變換為星形連接 051
2.8.2 電阻星形連接等效變換為三角形連接 051
2.9 非線性電阻電路的分析 052
習題 054
第3章 電路的暫態(tài)分析 066
3.1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067
3.1.1 電容元件 067
3.1.2 電感元件 068
3.2 換路定律與暫態(tài)過程初始值的確定 070
3.2.1 電路產(chǎn)生暫態(tài)過程的原因 070
3.2.2 換路定律 071
3.2.3 暫態(tài)過程初始值的確定 072
3.3 RC電路的響應 074
3.3.1 RC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074
3.3.2 RC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077
3.3.3 RC電路的全響應 080
3.4 RL電路的響應 083
3.4.1 RL電路的零輸入響應 083
3.4.2 RL電路的零狀態(tài)響應 084
3.4.3 RL電路的全響應 086
3.5 一階電路暫態(tài)分析的三要素法 087
3.6 RC電路對矩形波激勵的響應 092
3.6.1 RC微分電路 093
3.6.2 RC耦合電路 094
3.6.3 RC積分電路 095
習題 096
第4章 正弦交流電路 106
4.1 正弦交流電的基本概念 106
4.1.1 正弦交流電的三要素 106
4.1.2 有效值 108
4.1.3 相位差 109
4.2 正弦交流電的相量表示法 110
4.3 單一參數(shù)電路元件的交流電路 114
4.3.1 電阻元件的交流電路 114
4.3.2 電感元件的交流電路 116
4.3.3 電容元件的交流電路 118
4.3.4 相量模型 121
4.4 正弦交流電路的分析 123
4.4.1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23
4.4.2 串聯(lián)交流電路 124
4.4.3 并聯(lián)交流電路 130
4.5 正弦交流電路的功率 134
4.5.1 瞬時功率 134
4.5.2 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視在功率 135
4.5.3 功率因數(shù)的提高 138
4.6 交流電路的諧振 141
4.6.1 串聯(lián)諧振 141
4.6.2 并聯(lián)諧振 146
4.7 交流電路的頻率特性 149
4.7.1 低通濾波電路 149
4.7.2 高通濾波電路 151
4.7.3 帶通濾波電路 152
習題 154
第5章 三相交流電路 165
5.1 三相電源 165
5.1.1 三相正弦交流電的產(chǎn)生 165
5.1.2 三相電源的星形連接 166
5.1.3 三相電源的三角形連接 168
5.2 三相交流電路的分析 168
5.2.1 負載的連接 168
5.2.2 負載星形連接的三相電路 169
5.2.3 負載三角形連接的三相電路 173
5.3 三相電路的功率 175
5.3.1 一般三相電路的功率 175
5.3.2 對稱三相電路的功率 175
5.4 安全用電和靜電防護 177
5.4.1 觸電方式和預防觸電 177
5.4.2 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和保護接零 179
5.4.3 電氣防火和防爆 181
5.4.4 靜電的危害和防護 183
習題 186
第6章 非正弦周期信號電路和雙口網(wǎng)絡 193
6.1 非正弦周期信號電路 193
6.1.1 非正弦周期信號的分解 193
6.1.2 非正弦周期信號電路的諧波分析法 196
6.2 雙口網(wǎng)絡 198
6.2.1 雙口網(wǎng)絡及其端口條件 198
6.2.2 雙口網(wǎng)絡參數(shù)方程及其等效電路 199
習題 205
參考文獻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