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69.8 元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 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 供中醫(yī)藥院校非醫(yī)學類專業(yè)用
- 作者:劉亞梅主編
- 出版時間:2019/8/1
- ISBN:9787030613509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R2
- 頁碼:240
- 紙張:
- 版次:31
- 開本:16
1.中醫(yī)學形成的歷史背景;2.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3.中醫(yī)學對人體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4.中醫(yī)學對疾病的認識;5.中醫(yī)學對疾病的診斷技術;6.中醫(yī)學對疾病的防治理論;7.中藥學基本知識及常用中藥;8.方劑學基本知識及常用方劑。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編寫說明
導論 1
一、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 1
二、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3
三、中醫(y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 6
四、中醫(yī)學概論的主要內容 7
第一章 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9
第一節(jié) 氣一元論 9
一、氣的基本概念 9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9
三、氣一元論對中醫(yī)學的影響 10
第二節(jié) 陰陽學說 11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12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3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運用 15
第三節(jié) 五行學說 17
一、五行的概念 18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8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21
第二章 藏象 24
第一節(jié) 藏象學說概述 24
一、藏象學說的形成 24
二、藏象學說的特點 25
三、臟腑的分類及特點 26
第二節(jié) 五臟與六腑 26
一、心 26
二、脾 29
三、肝 31
四、肺 34
五、腎 37
附 三焦(腑) 40
第三節(jié) 奇恒之腑 41
一、腦 41
二、女子胞 41
第四節(jié) 臟腑之間的關系 42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42
二、六腑之間的關系 45
第三章 氣血津液 46
第一節(jié) 氣 46
一、氣的基本概念 46
二、氣的生成 47
三、氣的運動 47
四、氣的生理功能 48
五、氣的分類 49
第二節(jié) 血 50
一、血的基本概念 50
二、血的生成 50
三、血的循行 50
四、血的生理功能 51
第三節(jié) 津液 51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51
二、津液的代謝 52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53
第四節(jié) 氣血津液的關系 53
一、氣與血的關系 53
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54
三、血與津液的關系 54
第四章 經絡 55
第一節(jié)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tǒng) 55
一、經絡的概念 55
二、經絡系統(tǒng) 55
第二節(jié) 十二經脈 57
一、名稱 57
二、分布、交接規(guī)律及流注次序 57
三、表里關系 58
第三節(jié) 奇經八脈 59
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59
二、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及各自功能 59
第四節(jié) 經絡的生理功能 60
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 60
二、運行全身氣血,營養(yǎng)臟腑組織 61
三、感應傳導 61
四、調節(jié)機能平衡 61
第五章 病因與發(fā)病 62
第一節(jié) 病因 62
一、六淫 62
二、癘氣 65
三、內傷七情 66
四、水濕痰飲、瘀血 67
五、其他病因 68
第二節(jié) 發(fā)病原理 69
一、邪正與發(fā)病 69
二、影響發(fā)病的主要因素 70
第六章 病機 72
第一節(jié) 基本病機 72
一、邪正盛衰 72
二、陰陽失調 73
三、氣血失常 76
四、津液代謝失常 79
第二節(jié) 內生五邪 81
一、風氣內動 81
二、寒從中生 82
三、濕濁內生 82
四、津傷化燥 82
五、火熱內生 82
第三節(jié) 疾病傳變 83
第四節(jié) 疾病轉歸 83
一、痊愈 83
二、死亡 83
三、遷延 84
四、后遺 84
第七章 診法 85
第一節(jié) 望診 85
一、望神 85
二、望色 86
三、望形態(tài) 87
四、望頭面五官 87
五、望頸項 89
六、望軀體 89
七、望皮膚 90
八、望排出物 90
九、望小兒食指絡脈 91
十、望舌 91
第二節(jié) 聞診 94
一、聽聲音 94
二、嗅氣味 95
第三節(jié) 問診 96
一、問寒熱 96
二、問汗 97
三、問疼痛 97
四、問二便 98
五、問飲食與口味 99
六、問睡眠 99
七、問耳目 100
八、問經帶 100
九、問小兒 100
第四節(jié) 切診 101
一、脈診 101
二、按診 104
第八章 辨證 105
第一節(jié) 八綱辨證 105
一、表里辨證 105
二、寒熱辨證 106
三、虛實辨證 108
四、陰陽辨證 109
第二節(jié) 氣血津液辨證 110
一、氣病辨證 110
二、血病辨證 111
三、氣血同病辨證 112
四、津液病辨證 113
第三節(jié) 臟腑辨證 114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14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16
三、脾與胃病辨證 119
四、肝與膽病辨證 122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24
六、臟腑兼病辨證 126
第四節(jié) 其他辨證 128
一、病因辨證 129
二、六經辨證 130
三、衛(wèi)氣營血辨證 132
四、三焦辨證 133
第九章 防治原則 135
第一節(jié) 預防 135
一、未病先防 135
二、既病防變 136
第二節(jié) 治則 136
一、治病求本 137
二、扶正與祛邪 138
三、調整陰陽 139
四、調理氣血 139
五、三因制宜 140
第三節(jié) 治法 141
一、汗法 141
二、吐法 141
三、下法 142
四、和法 142
五、清法 142
六、溫法 142
七、補法 142
八、消法 142
第十章 中藥 143
第一節(jié) 中藥的基本知識 143
一、中藥的采集 143
二、中藥的炮制 143
三、中藥的性能 144
四、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147
五、中藥的用量與用法 148
第二節(jié) 常用中藥 149
一、解表藥 149
麻黃 150
桂枝 150
紫蘇 150
防風 151
生姜 151
薄荷 152
桑葉 152
菊花 153
柴胡 153
二、清熱藥 154
石膏 155
知母 155
梔子 155
黃芩 156
黃連 157
黃柏 157
龍膽草 158
金銀花 158
連翹 159
蒲公英 159
水牛角 160
生地黃 160
玄參 161
牡丹皮 161
青蒿 162
三、瀉下藥 162
大黃 163
芒硝 163
火麻仁 163
甘遂 164
四、祛濕藥 164
藿香 165
蒼術 165
茯苓 166
薏苡仁 166
車前子 167
茵陳 168
木通 168
五、祛風濕藥 169
獨活 169
威靈仙 169
木瓜 170
烏梢蛇 170
六、溫里藥 171
附子 171
干姜 171
肉桂 172
七、行氣藥 172
陳皮 172
枳實 173
木香 173
香附 174
八、消導藥 174
山楂 175
神曲 175
雞內金 175
九、化痰止咳平喘藥 176
半夏 176
桔梗 176
瓜蔞 177
貝母 177
杏仁 178
紫菀 179
款冬花 179
十、止血藥 180
小薊 180
地榆 181
三七 181
蒲黃 181
艾葉 182
十一、活血化瘀藥 183
川芎 183
郁金 183
丹參 184
紅花 184
桃仁 185
牛膝 185
十二、補益藥 186
人參 186
黃芪 187
白術 188
山藥 188
甘草 188
鹿茸 189
巴戟天 190
當歸 191
熟地黃 192
白芍 192
阿膠 192
北沙參 193
麥冬 193
枸杞子 194
十三、安神藥 195
朱砂 195
龍骨 195
酸棗仁 196
十四、平肝息風藥 197
羚羊角 197
天麻 197
鉤藤 198
全蝎 198
僵蠶 199
十五、固澀藥 199
金櫻子 200
山茱萸 200
烏梅 200
五味子 201
第十一章 方劑 203
第一節(jié) 方劑的基本知識 203
一、方劑與治法 203
二、方劑的組成 203
三、方劑的劑型 205
第二節(jié) 常用方劑 206
一、解表劑 206
二、清熱劑 209
三、瀉下劑 211
四、祛濕劑 212
五、溫里劑 214
六、和解劑 215
七、理氣劑 217
八、消食劑 218
九、祛痰劑 219
十、理血劑 220
十一、補益劑 223
十二、安神劑 227
十三、治風劑 228
十四、固澀劑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