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王平/文)
對于山水的鐘情,似乎是我們民族血脈中亙古傳承的基因。此刻,即便我們深陷萬丈紅塵,只要得一分閑暇,行走坐臥于山水林蔭之間,就能體會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獨享的。因為,作為天道天理的載體,山水于我們有著“宗教式的修身養(yǎng)性”的功能,逍遙縱情于山水,是可以作為人生理想去追求的。作為接受過學院式教育的畫者,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追問:
(1)山水畫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2)山水畫是何時、又是如何興起的?
(3)古代士人與我們觀看山水畫有什么不同?
本書即針對上述問題,從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思想史與書畫研究中心近十年的博士研究成果中遴選。我們希望從思想與觀念的層面,為讀者揭示“山水”是從何時、因何原因形成、興起,又是如何成了具有“宗教式的修身”效用的存在;所謂“山水”所指的對象為什么是一個虛的“觀念”體,是如何因大乘佛學的興起而誕生;五代兩宋時期興盛的山水畫又是如何進入精英人士和普羅大眾的“道德修身”活動中,是以何種形態(tài)呈現(xiàn);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山水和“山水畫”承擔著什么任務;而在元明清時期,山水畫的發(fā)展演變歷程又是如何與程朱理學及文化大傳統(tǒng)之間互動,并最終影響到我們當今的世界觀和價值追求。我們希望對于問題的研究不是時代背景的羅列,不是歷史故事的串講,更不是以今人的觀點去針砭古人,而是以思想史的方法“穿越”到研究的時代,以當事人思想與視角,審視人生之抉擇、生死之大事。
本書作者中除了金觀濤教授之外,皆是中國思想與繪畫方向博士或在讀博士研究生。所選文章是他們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原作皆為學術論文。在編纂此書之時,編者希望這些最新的觀點能夠為更多的讀者所理解,遂秉持“文辭洗煉,絕愛緇磷”的宗旨,對部分文章做了大幅修訂與改寫,在此也必須感謝各位作者給予的寬容。當然,作為編者敢有如此決斷,也是緣于我們共同的信念——希望此書能夠站在文化的峰巔,以俯瞰的視角,以理性的精神和對家園的眷顧之情,穿透歷史的迷霧,探尋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精魂,去承擔文明傳承賦予我們的責任。
千里江山,萬丈紅塵。獨往矣,我自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