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在中國的本土實踐,經(jīng)歷了艱難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器物、技術(shù)到思想,從翻譯會通到社會建構(gòu),從徐光啟到魏源、嚴復(fù),從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歷史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麗的畫卷。本書作者指出:將近代科學引入中國并完成其在我國的體制化,只能說是本土實踐的一個基本階段;中國人只有將自主創(chuàng)新獲得的科學成果回饋并推進世界科技世界,才算是達到了相對于前者而言更為高級的階段。
趙冬,2005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科學技術(shù)哲學研究中心,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任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科學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史、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社會。在《自然辯證證法研究》、《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科學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等學術(shù)
一 導論:歷史的解釋與再解釋
1.1 科學的體制化與本土化
1.2 相關(guān)研究綜述
1.3 中國科學的近代建構(gòu):本書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
二 中國近代科學本土化的社會語境與文化選擇
2.1 遭遇科學:對異文化的本土體驗
2.2 社會張力:不懈的回應(yīng)沖動
2.3 結(jié)構(gòu)型變:推動中國科學近代化的特殊群體
三 中國近代科學本土化的范式變遷與思想交鋒
3.1 從格致到科學
3.2 從“西學中源”到“中體西用”
3.3 科學與玄學
四 中國近代科學的社會建構(gòu)與本土化行動路徑
4.1 翻譯·會通·超勝:三次科學翻譯運動及其影響
4.2 科學教育:近代科技教育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4.3 科學研究:近代科學活動的體制化和社會化
4.4 科學實業(yè):近代科學一工業(yè)結(jié)構(gòu)的實踐型構(gòu)
五 留學生群體的科技活動與中國近代科學的本土化
5.1 留日學生的科技活動及其影響
5.2 留美學生的科技活動及其影響
5.3 留歐學生的典范:蔡元培科學教育本土化的思想與實踐
六 本土化過程與中國科學的社會建構(gòu)
6.1 本土化進程的延伸
6.2 中國科學的社會建構(gòu)
6.3 結(jié)語與未盡的探討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