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副本譯叢”系列叢書之一。
《先人祭》是密茨凱維奇的代表作,由四部分構成,以及序詩和附詩。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跨越密茨凱維奇整個人生;其中的一、二和四部是在詩人二十三歲、二十五歲左右寫成的,第三部則創(chuàng)作于詩人移居德累斯頓的十一年后(1832)。
密茨凱維奇首先設置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展現(xiàn)的是村民們在每年十一月進行的一次褻瀆圣靈的宗教儀式。我們能從中看到神,看到藝術家,看到許多人物個體,看到被拋棄的情人,當然,還有那些為爭取自由而被迫入獄的人。它是一部不按劇目順序創(chuàng)作的、沒有完結的、開放性的作品。
《先人祭》是密茨凱維奇的重大戲劇成果。作為一部彌漫著難以定義的情緒的戲劇作品,它在波蘭文學中開了先河。在1901年之前,它都是作為一部戲劇詩的杰作,此后,現(xiàn)代舞臺戲導演才敢嘗試把它搬上舞臺!断热思馈酚蓱騽「母锛宜固鼓崴估颉ろf斯皮揚斯基首次列入波蘭戲劇的保留劇目。之后,它成為某種民族神圣戲劇,有時候會因其對觀眾的強烈影響而被審查當局禁演。
它是浪漫主義復雜和豐富的作品之一,把夢與殘酷的、現(xiàn)實主義的諷刺糅合起來,被戲劇導演尊為對他們的技能的考驗。
——切斯瓦夫·米沃什
本書系“副本譯叢”系列叢書之一,同系列經典譯本還有:《現(xiàn)實與欲望》
譯后記
詩劇《先人祭》是世界文化名人、波蘭的偉大詩人亞當·密茨凱維奇的傳世名作,這次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先人祭》是我國的第一個全譯本。所謂全譯,指的是既包括《先人祭》全部正文,即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三部的完整內容,還包括了序詩和附詩。而且這一次出版,適逢弗羅茨瓦夫波蘭劇院來華演出該劇,這是第一次有來自詩人祖國的劇團來華演出這部名劇,劇院的院長克日什托夫·涅什科夫斯基先生應邀為本書撰寫了介紹。兩件盛事湊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呼應,成就了中波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我想起四十年前第一次翻譯這部作品時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
說到上世紀70年代《先人祭》的翻譯,不能不說它的歷史背景。1968年一月,華沙民族劇院重新上演《先人祭》,轟動了華沙,場場座無虛席。當演員朗誦著劇中慷慨激昂的臺詞(詩篇)時,臺下觀眾也禁不住跟著朗誦起來,臺上臺下心心相印,相互呼應,群情激奮!断热思馈返难莩龀蔀橐淮问軌褐频膹V大群眾為爭取民族自由與獨立的強烈愿望的總表露。當局在蘇聯(lián)官方壓力下旋即下令禁演。當時以華沙大學學生為首的學生們發(fā)起了保衛(wèi)《先人祭》演出的示威游行,結果引來軍警鎮(zhèn)壓,從而引發(fā)出一場震動波蘭、深受世界關注的政治事件。人們不禁要問:一部一百多年前出版的浪漫主義文學名作,怎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號召力呢?我國有關部門在事后舉行的一次有我國各駐外使節(jié)參加的外事工作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問在場的外交官們,有誰讀過這部《先人祭》?全座寂然,無人應答?偫砭驼f:像這樣廣為群眾接受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應把它翻譯成中文才是。
過了一段時間,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管外國文學出版工作的孫繩武先生就讓家住北外的該社編輯葉明珍來問我,能不能翻譯《先人祭》?那時適逢周末,我的老伴袁漢镕在家(他平常住在北京遠郊區(qū)的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宿舍),我們一聽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我在華沙大學攻讀波蘭語言文學時就深為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所吸引,特別是那代表詩人最高成就的長詩《塔杜施先生》和充滿愛國激情的詩劇《先人祭》,心想要是將來能把這兩部杰作翻譯成中文,大概也就不枉來波蘭學習一場了。現(xiàn)在機會終于來了,又是全國人民所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點名要譯的,若輕易放棄這個機會,必將成為終生憾事。擔心的是,自己能力有限,譯不好這部很難譯的名作會誤事。作為老朋友的葉明珍見我有些猶豫,就說:翻譯這部作品確實很有意義,但是翻譯沒有稿費(發(fā)稿費是“金錢掛帥”,與文革的精神背道而馳),又有一定風險(當時正是江青一伙氣焰十分囂張的時期),你們要考慮清楚。我答應考慮一下,就跟我老伴商量。他沉吟了一下就說:“有機會翻譯出版這部作品是最主要的。你如果不譯,現(xiàn)在還能找誰來譯呢?你怕沒有把握能譯好它,恐怕誰也不會比你更有把握能譯好。至于有沒有稿費,那是無關緊要的。風險嘛,將來可以想個誰也猜想不到譯者是誰的假名字,不致讓人一眼就盯住你就行了。我想,可先原則上答應下來,困難再慢慢想辦法解決!本瓦@樣,翻譯的事算是確定下來了。
《先人祭》共分四部,即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三部。第一部寫于1821年,但沒有完成,只留下四百八十多行的片段手稿,算不上一部完整的作品,作者生前也一直沒發(fā)表,但正是它通過主要人物把后三部的故事情節(jié)串聯(lián)了起來。第二和第四部發(fā)表于1823年。第二部展示的是立陶宛古老的民間祭祀儀式以及一切亡靈的痛苦;第四部主要袒露詩人心中的悲苦,傾訴自己對昔日情人的深深愛戀,也傾吐了自己對社會的滿腔悲憤;發(fā)表于1832年的第三部較諸第一、第二、第四部則有一個思想上的飛躍,其中民族矛盾被提到了首位。這部燃燒著熾熱的復仇和解放的烈焰的詩劇展露的是崇高的愛國情感,集中反映了沙俄當局的暴戾恣睢和詩人對民族叛徒的極端蔑視。一來考慮到這四部《先人祭》從主題思想到故事情節(jié)并非緊密相連,基本上可各自獨立成篇;第一、第二、第四部的內容與“文化大革命”的精神相去遠一些,甚至有些大相徑庭之處,容易被慣于揮舞大棒者們肆意歪曲,進而全盤否定這部偉大作品的價值,而第三部是整部《先人祭》的核心和靈魂,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篇幅最大、內容最豐富、思想境界最高、最能體現(xiàn)詩人的愛國情懷的一部。二來考慮到當時可用于翻譯的時間有限,我便與出版社商定,先從第三部入手進行翻譯,其余三部的翻譯可暫時往后放一放,視情況再定。
就在我利用參加文革運動之余的時間著手進行翻譯的時候,上級突然指示,學校要搬到湖北沙洋辦學!1970年我隨學校到了沙洋,開始時大家都忙于“創(chuàng)業(yè)”,除參加斗、批、改這門“主課”外,主要就是種菜、養(yǎng)豬、種稻子、自己挑磚建房……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就又加上一項教學工作。這時我白天的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只剩下晚間有些空余時間了。在沒有別的急事時,我便抓緊時間進行翻譯。由于這不是學校下達的任務,屬于干“私活”,而干私活在當時是不被容許的,得保密,不能讓別人知道,我就找了一間夜間經常無人的小棚屋,躲在那兒搞翻譯。夏天時蚊子太多,就只好回宿舍窩在蚊帳里翻譯,同屋的人還以為我在給老伴寫信呢!這種情況下,我終于斷斷續(xù)續(xù)譯出了《先人祭》第三部的初稿。學校遷回北京后,我利用空隙時間繼續(xù)查找資料,補充完善初稿,但還有些問題仍未得解決。適逢1973年有個貿易代表團要到波蘭參加波茲南博覽會,要我去當翻譯,我便把翻譯中未完全解決的疑難問題整理好帶到波蘭。借博覽會后在華沙停留的幾天時間,我找了昔日的導師J。K。薩隆尼教授及其他教授。薩隆尼教授得知我在翻譯《先人祭》,非常高興并大力支持,幫我解決了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劇中主人公康拉德在獄中的那一大段即興吟誦中的問題。這段即興吟誦中,現(xiàn)實與夢幻的場景交替出現(xiàn),歷史事件與主人公的想象混成一體,天上人間連成一片,神話與真人真事相互交錯并隨著主人公的思緒起伏不斷轉換、馳騁,不斷跳躍著、變幻著。若對作品沒有透徹的理解,實在很難如實翻譯出來。這使我深感要翻譯好一部經典之作,除了要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深入的理解外,還應當了解作家在寫這部作品時的思想脈絡,不十分懂的一定要想辦法弄懂,更不能憑猜想就胡亂湊合著翻譯出來,否則這樣的不準確譯作還不如扔到垃圾堆去。從波蘭回到北京之后,我對譯稿做了進一步修改,最后讓我老伴把原書和譯稿帶到研究所去,利用晚間的“空閑”時間根據原書再仔細校閱一遍并抄寫,然后我又對清稿進行審讀,覺得可以了,才算完成。
最后的問題是怎樣署名才好呢?實名是決定不用了,免得引火燒身。我考慮到老伴對譯稿出了不少力,就想用個可以隱含我們兩人合作的意思而又不易被別人猜到譯者是誰的筆名。我們想了好一陣子,終于想到兩個跟兩人都搭不上邊兒的不太像名的“名”:“譯員”和“漢譯”,“譯員”取“易”和“袁”的音,“漢譯”則取袁漢镕之“漢”和易麗君之“易”的音。然后寄出版社請他們幫忙想辦法出主意。還是出版社有高人,過幾天就接回信建議我們可采用“韓逸”署名,這樣既像個名字又隱含我們兩人的意思。我們覺得很好,日后有一段時間,我就采用這個名字作為筆名。書送出版社之后,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據說早已付排,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出版時間),到了1976年初冬,葉明珍才拿著幾本剛印刷完畢的《先人祭》樣書興沖沖地送給我們,我們一看,頓感異常興奮。心想要不是有一向關心文藝事業(yè)的總理的關懷和指示,要不是有認真、敬業(yè)、有膽識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這本書是絕對不可能在文革時期進行翻譯、付排并成為文革后發(fā)行的第一部外國文學名著的。時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的何其芳先生讀后發(fā)出感慨說:“這是一只報春的燕子,是一朵報春花!是一部寫得好、譯得好、出得好的文學作品!”他的評價對我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鞭策和慰藉。不久,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在文藝欣賞節(jié)目中也播出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播的《先人祭》錄音。
時光荏苒,轉瞬過了近十年。1984年我們應波蘭文化藝術部的邀請到波蘭訪問,期間,華沙大學提出想聘請我留在該大學任教一年,經國內有關部門同意,我便留了下來。由于教學效果較好,得到了廣泛好評,華大提出續(xù)聘一年的邀請,又經國內同意,就繼續(xù)留下來直到1986年夏天。在這兩年中,我除了盡力完成教學任務外,便抽時間翻譯《先人祭》第四部,跑圖書館查找、收集資料為回國后編寫《波蘭文學》和《波蘭戰(zhàn)后文學史》做準備,幫《世界文學》向波蘭當代大作家塔·魯熱維奇和波蘭作協(xié)主席哈·阿烏德爾斯卡約稿等等。
說到第四部的翻譯,前面說過,《先人祭》第二部展示了立陶宛古老的民間祭祀儀式以及一切亡靈的痛苦,劇中出現(xiàn)失戀者的亡靈,他的痛苦超過一切亡靈所受的折磨。然而詩人指出,人民的苦難遠遠超過個人的痛苦;個人幸福之上還有更大的幸!嗣竦男腋,為了它才值得獻出生命。而第四部則是詩人那段鏤心刻骨的初戀和失戀的印證。古斯塔夫是維系《先人祭》全劇的重要人物,也是第四部的主人公:一個因失戀而心理有些變態(tài)、如癡如狂的年輕人,他在先人祭之夜向昔日的老師袒露心中的悲苦。他的訴說是那樣的悲涼凄婉,又不時迸發(fā)出對封建等級社會的血淚控訴和反抗的呼號。是黑暗的社會斷送了一個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的才華橫溢的青年人。通過這個人物,詩人傾訴了自己的滿腔悲憤,使整部作品成了一條最純潔的感情長河,一首撕肝裂肺的憂憤抒情詩。
考慮到身在國外,身邊的雜事較少,工作條件也比翻譯第三部時好多了,有可能把較長較美的第四部譯出來,我決定先譯了第四部再說。果然,翻譯還比較順暢,沒有碰到特殊的困難,即使有些小問題,找人問一聲也方便。
回國之后,事情就多了。除教學和教研室的事外,得抽時間為《世界文學》譯些東西,忙于編寫《波蘭文學》和《波蘭戰(zhàn)后文學史》等等。直到2000年左右,林洪亮先生要編《世界經典戲劇全集》的東歐卷,我才把《先人祭》第三部的書和第四部的譯稿交給他,和他譯的第二部合在一起,交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至于這一次對第二、第四、第三部之外的內容的補充翻譯,由于適逢弗羅茨瓦夫波蘭劇院來華演出,本書的出版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所以不得不動員更多的人一起來干。要特別指出的是,張振輝先生勇挑重擔,承擔了附詩中兩首最長的詩的翻譯(另外五首我和林洪亮先生已經在此前陸續(xù)譯出);何娟女士承擔了涅什科夫斯基先生撰寫的介紹的翻譯;林洪亮先生承擔了序詩的翻譯;剩下的第一部的翻譯和譯后記就留在我的名下。由于我目前仍在病中,不能過于勞累,還得照常跑醫(yī)院,老伴袁漢镕怕我完不成任務,著急蠻干,就主動請纓協(xié)助我寫這篇譯后記。
是為記。
易麗君
2015年6月
亞當·密茨凱維奇(AdamMickiewicz,1798-1855),是波蘭十九世紀偉大的詩人,波蘭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備受普希金、魯迅的贊譽,也深刻地影響了波蘭的詩歌和文學,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米沃什和辛波斯卡,他是一位至今仍被反復討論的作者。
易麗君,1934年生,湖北黃岡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洪亮,1935年生,江西南康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振輝,1934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三位譯者均畢業(yè)于華沙大學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長年從事波蘭文學翻譯及研究。曾獲波蘭總統(tǒng)和波蘭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長授予的勛章、功勛章及各種榮譽稱號。
介紹(涅什科夫斯基)
序詩(林洪亮譯)
幽靈
第二部(林洪亮譯)
第四部(易麗君譯)
第一部(易麗君譯)
第三部(易麗君譯)
前言
序幕
第一幕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第五場
第六場
第七場
第八場
第九場
附詩(林洪亮、易麗君、張振輝譯)
通往俄國之路
京郊
彼得堡
彼得大帝的塑像
閱兵
奧列什凱維奇
致莫斯科的朋友們
譯后記(易麗君)
編者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