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類稿》為曾鞏詩文集,因編于宋神宗元豐年間而得名。全書共五十卷,收錄古詩、律詩、論、議、傳、序、書、記、制誥、策問、表、疏、札子、奏狀、啟、祭文、哀詞、志銘、碑傳、行狀、本朝政要策、金石錄跋尾,計文四十二卷,詩八卷,另有續(xù)附一卷。內容宏富,包羅廣博,涉及當時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詩作中大多為對現實生活的描述,如《追租》中,先言“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并發(fā)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之感慨。不少詩作著眼生活中細微處,如《苦雨》《橙子》《菊花》《高松》《北風》等,充滿生活氣息。
此本鈐有“東郡楊氏宋存書室珍臧”“朱錫庚”“孫云翼印”“徐健庵”“乾學”“經訓堂王氏之印”“琴德一字蘭泉”“青浦王昶”“玉蘭堂”“曲水山房”“朱庭翰印”“楊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號寒樵行弌”等印,可知此本早自明代至晚清,迭經名家收藏,頗具文物價值。《中華再造善本》曾將此底本納入“金元編.集部”。此次《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將之影印出版,定價低廉,以廣流傳。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了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家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致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于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jié)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讀者了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線膠訂,利于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愿望。
曾鞏(一〇一九—一〇八三),字子固,宋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進士。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一〇八〇)判三班院,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卒謚文定。鞏少年即“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宋史》本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成就尤高,《宋史》本傳稱其文“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元豐類稿》為曾鞏詩文集,因編于宋神宗元豐年間而得名。全書共五十卷,收錄古詩、律詩、論、議、傳、序、書、記、制誥、策問、表、疏、札子、奏狀、啟、祭文、哀詞、志銘、碑傳、行狀、本朝政要策、金石錄跋尾,計文四十二卷,詩八卷,另有續(xù)附一卷。內容宏富,包羅廣博,涉及當時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詩作中大多為對現實生活的描述,如《追租》中,先言“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并發(fā)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之感慨。不少詩作著眼生活中細微處,如《苦雨》《橙子》《菊花》《高松》《北風》等,充滿生活氣息。
對此本之卷次,《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固《元豐類稿》五十卷。然此本卷后曾鞏幼弟曾肇所作之《行狀》載:“公未嘗著書,其所論述,皆因事而發(fā)。既歿,集其稿為《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林希所撰之《墓志》及韓維所撰之《神道碑》,所載《類稿》情況與《行狀》同。可知曾集最初有初、續(xù)、外三集共百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四十卷、《年譜》一卷,并謂“及朱公為《譜》時,《類稿》之外,但有《別集》六卷”,并謂重編者“以為散逸者五十卷,而《別集》所存其什一也,開禧乙丑建昌守趙汝礪、丞陳東得于其族孫濰者,校而刊之,因碑傳之舊,定著為四十卷。然所謂《外集》者,又不知何當,則四十卷亦未必合其舊也”。據此,陳振孫所著錄之《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已非《行狀》《墓志》《神道碑》所載《續(xù)元豐類稿》之舊,乃趙汝礪、陳東據曾氏族孫曾濰所存,參照《神道碑》所載之四十卷重加厘定,以符原數而已。故一般認為,到南宋初期,原《續(xù)元豐類稿》及《外集》已散佚,只存《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及《外集》之部分作品,收入宋刻《曾南豐先生文粹》、金刻《南豐曾子固先生集》。
五十卷之《類稿》,有宋刻本,已殘損不全!对S類稿》五十卷完帙,以元大德八年(一三〇四)丁思敬刻本為最古,即此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此本卷前有清朱錫庚(少河山人)寫于道光三年(一八二三)之手跋,定為宋刻。此本先曾藏聊城楊氏海源閣,楊氏《楹書隅錄》亦據朱錫庚跋文,定為宋刻。然丁氏于后序(此本已脫)署“大德甲辰良月東平丁思敬拜手書于卷尾”,知此當為元本。丁氏刻本皮紙印造,行寬字朗,刻字嚴整,加之書中“偵”“構”“慎”“惇”等字皆缺末筆,故朱錫庚跋稱“是本紙質薄而細潤,格式疏而字體樸茂,洵南宋槧本之佳者”。
此本鈐有“東郡楊氏宋存書室珍臧”“朱錫庚”“孫云翼印”“徐健庵”“乾學”“經訓堂王氏之印”“琴德一字蘭泉”“青浦王昶”“玉蘭堂”“曲水山房”“朱庭翰印”“楊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號寒樵行弌”等印,可知此本早自明代至晚清,迭經名家收藏,頗具文物價值!吨腥A再造善本》曾將此底本納入“金元編.集部”。此次《國學基本典籍叢刊》將之影印出版,定價低廉,以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