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汛海文叢》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分為“譚史”“論今”“旁白”三部分,共收錄書稿30篇,追尋問津書院的前世今生!白T史”史考索清代問津書院的歷史及人物,“論今”和“旁白”史述評當代問津書院的現(xiàn)狀及影響。
書院出現(xiàn)在唐代,是集教育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場所,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晚清時期,隨著西學東漸,舊式書院功能逐漸發(fā)生變化,開始引入西學,開辟中西兼容的教育模式。這種功能的變化在天津尤為突出。
天津早的書院,是乾隆十六年(1751)始建的問津書院,其后又有三取、輔仁等數(shù)座書院。張佩綸、李慈銘、葉昌熾等名士,均曾任問津書院山長,促成晚清天津科舉功名的繁盛,也推動了天津文化的發(fā)展。咸豐十年(1860)天津開埠后,發(fā)展為北方大的通商口岸和洋務活動匯集之地,西學影響開北方風氣之先,出現(xiàn)以書院命名的西學教育機構——中西書院,成為西學傳播和學習的場所。隨著廢除科舉和推行新政,天津的書院基本都改為各級學堂。這是城市文化演進的必然,也是中國社會文化和知識取向變革的體現(xiàn)。這也說明,書院職能隨著社會尤其是文化演進不斷發(fā)生著順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代變革、社會轉型和文化融合同步而行。而且,歷代書院都與當?shù)刂R分子有著不解之緣,是學人展示深邃學問的講壇,也是很多士人鉆研深造的學府,進而對各地知識分子群體個性的張揚、學風的砥礪、文化的演變,都產生了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經歷了百余年的沉寂,21世紀初問津書院在天津重現(xiàn)。這不是天津學人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創(chuàng)辦人長期籌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聚集了深厚的人脈,而且攜帶著濃厚的情感,在兼具人文情懷與藝術素養(yǎng)的企業(yè)家支持下,殫精竭慮打造而成的。
杜魚,本名王振良,網名飽蠹魚。吉林省公主嶺市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天津市問津書院理事長,今晚報社原副刊部主任。著作有《稗談書影錄》等多種,主編有大型天津歷史文化叢書《問津文庫》等。
序言:繁榮天津文化事業(yè)的璀璨亮點
譚史
晚清天津城市書院述論
清末天津老城里的書院
學海堂前薪火傳
——問津書院歷史文化及社會影響
問津書院述略
問津書院起梅花詩社
直隸官書局:初設問津,轉售他版
津門創(chuàng)設官書局
楊家大門與問津行館
長蘆鹽商查為義
姚范與問津書院
學海乘槎可問津
——張佩綸、嚴修與問津書院
問津書院二題
“問津書院”瑣憶
論今
問津書院:一座城市的書香與傳習
“問津精神”的時代意義
——問津書院六大文化作為述評
問津書院運行模式與創(chuàng)新路徑試析
人世且傳文道心
——“問津現(xiàn)象”初探
從問津書院看“公能精神”
垂髫之年而立之作
……
旁白
編后記
《問津文庫·追源衍流:問津書院的前世今生》:
19世紀70-80年代天津書院系統(tǒng)的擴充,與開埠后天津城市人口特別是官紳數(shù)量的增長有關,但直接的因素則是李鴻章等人的倡導和推動。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主政直隸后,以提倡文教、培養(yǎng)人才為要務,在興辦洋務學堂的同時,也致力于書院建設,使天津書院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李鴻章等人還聘請名師主講天津書院。在長蘆鹽運使司提供經費支持的問津書院和三取書院,李鴻章首先聘請李嘉端出任山長。李嘉端為直隸大興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咸豐三年(1853)以刑部左侍郎任安徽巡撫,但數(shù)月即遭罷免,此后開始書院生涯,“乙卯主講陜西關中書院,同治四年(1865)移講直隸蓮池書院,庚午移講天津問津、三取兩書院,光緒六年(1880)十二月卒于天津!睆耐尉拍辏1870)至光緒六年(1880)去世,李嘉端主持問津書院長達十年,課士極為認真,“臨終前夕,猶對客談文,客去后書日記數(shù)行,遂無疾而逝”②。此后兩年,問津書院山長由張佩綸擔任。張為直隸豐潤人,同治十年(1871)進士,學識淵博,有經濟之才,頗受李鴻章器重。光緒九年(1883),黃國瑾主問津講席,黃為光緒二年(1876)進士,系張佩綸好友,其父黃彭年曾入李鴻章幕,并兩度主講保定蓮池書院,以提倡經史之學而著稱。到光緒十年(1884),著名學者李慈銘開始主課北學海堂和問津、三取兩書院,在李慈銘日記中,為天津書院命課題的最晚一條記錄見于光緒十九年(1893)八月初六日。當年十月初九日后,李氏日記中斷(僅見光緒二十年元旦日記),在此期間未見李慈銘辭去書院講席的記載。據(jù)此推測,李慈銘主課北學海堂和問津、三取書院的活動,應該延續(xù)到其光緒二十年(1894)去世之際。李慈銘以其學識和聲望,堪稱晚清天津書院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此后的光緒二十三年(1897)秋,時為國史館提調的葉昌熾受聘學海堂講席。當年八月初三日葉氏日記云:“得幼申函,轉到季士周方伯一電,為定學海堂講席,常熟師之力也!蔽闹械摹坝咨辍,又作又申,即翁炯孫,為翁同穌侄孫,舉人出身,時在京任職。季士周即曾任長蘆鹽運使的季邦楨,時為直隸按察使。當月廿二日葉昌熾日記又云:“得士周方伯書,景月汀鹽使關聘一函,延主天津學海堂講席,歲修四百金,每節(jié)節(jié)敬八兩!雹谌~氏日記中為學海堂命題的最晚記錄,見于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900年7月10日),所錄為該月學海堂課題。此后不久,八國聯(lián)軍侵占天津,包括學海堂在內的天津各書院因戰(zhàn)爭而廢棄,故葉昌熾可被認為學海堂最后一位主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