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作品分析(第3版)》針對國內、國外攝影理論及創(chuàng)作之中的相關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詳細分析,為目前攝影作品思想僵化與創(chuàng)造力枯竭等問題,給出了更多可選擇思路與表達方案。此外,作者還有意結合攝影創(chuàng)作的某些個例,及近年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入學考試中的“攝影作品分析”試題,向廣大讀者提供有益的指導。
攝影專業(yè)學生、教師,以及廣大攝影愛好者通過學習《攝影作品分析(第3版)》,在理解攝影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構想方面,可以獲得全新的思路與創(chuàng)作理念,并提高攝影鑒賞水平。
第三版自序分析法是科學或學術研究中一門必不可少的學問。然而,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攝影作品,并不見得能夠服眾。首先,創(chuàng)作者本人這一關就很難過得去!澳阌植皇侨思叶亲永锏幕紫x”,你怎么會知道別人在想什么?的確,從作品里看作者的思想,看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試圖還原作者當初的想法,這原本就有點“不靠譜”, 好比“井蛙觀天”和“盲人摸象”,有點自作聰明,有點自以為是。其次,聽者未必當真,有道理,則點頭稱是;沒道理,則一笑置之。最后,分析者未必能在背景資料尚未十分充足的前提條件下建立起充分的自信。想要分析攝影作品,必須清楚攝影之中的各種區(qū)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攝影的差別(包括攝影人與攝影作品的差別)實在太大了。以器材的愛好者為例,喜愛大畫幅相機的人,往往很難與玩小相機的人為伍;而同樣是喜歡小相機的人,喜歡旁側取景的與喜歡反光取景的又很不一樣。如果以拍攝作品的類型來進行區(qū)分的話,那么拍攝藝術類攝影作品的人,怎么也無法與報道攝影記者在攝影語言的運用層面上保持著平等與有效的對話。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自然應該以不同的思路來解讀,而分析攝影作品的人往往有著自己的偏好與欠缺,所以客觀分析只是一種姿態(tài),不可能是一種事實上的效果。攝影的差別還體現(xiàn)在文化的不同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盡管近一百年來日趨頻繁,但由于文化根源的不同,其差異甚至是隔膜,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還將繼續(xù)存在下去。以東方的視點看西方的攝影作品,或者說,以中國人的觀點來分析世界范圍內的作品,總難免會帶有各種東方文化的烙印與局限。就拿人像與人物攝影之中最基本的“擺拍”與“抓拍”的概念來說吧,理論界論說了多少年了,說得國人都已經(jīng)膩煩了,麻木了,都以為已經(jīng)徹底明白了,沒有問題了,但是只要你一接觸到世界攝影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完全弄明白。在1871 年R.L. 馬多克斯發(fā)明“干板”攝影法之前,本來就無所謂“擺拍”的概念,更不可能出現(xiàn)“抓拍”的想法,因為當時攝影所需要的操作步驟和曝光時間,就決定了攝影必須耐下性子一點一點地進行精細的控制,如果非要給一個替換“擺拍”概念的名詞,那就是stage-managed photography 或簡稱為staged photography 。盡管今天我們很自然地將它們翻譯為“擺拍”,但它絕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簡單地擺個pose 那樣的“擺拍”,而是包含了舞臺設計和角色扮演成分的較為復雜與隆重的拍攝方式。而且西方人的這種角色扮演十分講究“原型”,所表達的含義也大多與他們文化上的“母題”相關。如果我們對西方的文化淵源沒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就很難明白staged photography 的真實含義。當然由于文化的不同,類似這種對某個概念的誤解或理解得不到位,是十分普遍的!白ヅ摹币辉~,至少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歐洲的candid photography ,另一個則是來自美國的snapshot 。candid 一詞為拉丁文,原意是“自然的、無偏見的”,其詞根cand 等同于英文中的white (白色)和bright (光亮的),相當于古漢語里的“素”,現(xiàn)代用法一般將candid 引申為“坦率的、公正的、不做作的和未經(jīng)排練的”,candid photography 也就是“不加干預的自然狀態(tài)的抓拍攝影”,是為了避免拍攝現(xiàn)場由于攝影這一行為的突然介入而改變人、事與物原本的發(fā)展狀態(tài)?梢哉f,這里面包含著非常深刻而成熟的哲學思考。英國的木刻家P. 馬丁(Paul Martin)、德國的猶太博士E. 薩洛蒙(Erich Salomon )和法國的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都是candid photography 的高手。snapshot 原意是開槍掃射,轉借為快速拍攝,或快速拍攝的照片。這是由于1891 年喬治· 伊斯門(George Eastman )發(fā)明的能裝膠卷的照相機被大量推向市場的緣故。而在美國人的心目中,1860 年理查· 喬登· 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設計的手動型多管機關槍的威力還記憶猶新,具有快速操控性能的輕便型照相機的拍攝方式,也就成了另一種類似于機槍的“掃射”式的“快照美學”。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一“快照美學”的日漸流行,逐漸催生出了美國的大眾文化。snapshot 與candid 其實具有本質上的不同,snapshot 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直截了當?shù)呐臄z,而且攝影師與被攝者往往是一種臨時的合作關系,包括主動合作與被動合作關系。即使在被動合作時,被攝者也往往是知道自己在被人拍攝的,所以他們漸漸地養(yǎng)成了被鏡頭瞄準時的反應習慣,一些人知道有意識地去與鏡頭作交流,一些人則盡量去擺脫這個入侵的鏡頭。但不管怎樣,這都是攝影主動介入以后的現(xiàn)場即興的真實反應。snapshot 中的被攝者積極配合的那部分,即被攝對象主動地在鏡頭前展示自己身體姿勢或面部表情的做法,倒特別接近我們中國人所認為的“擺拍”意義。誤讀與誤解的概念,還有諸如“紀實攝影”“報道攝影”和“概念攝影”等。、“紀實攝影”,我們今天將它看做一種區(qū)別于風光攝影和人像攝影的攝影創(chuàng)作風格類型,其實紀實攝影里面包括了紀實的風光和紀實的人像攝影,而且攝影史上絕大多數(shù)的風光和人像攝影作品,均屬于紀實攝影范疇,并不是只有拍攝社會生活的紀實照片,2 才算是紀實攝影。在攝影史上,紀實攝影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不僅包括了紀實的風光和紀實的人像攝影,還包括報道攝影。在早期它只是區(qū)分于“繪畫主義攝影”的所有攝影樣式的總稱,因為攝影本身就是“寫真紀實”的手段或工具。攝影同情弱者,揭示真實的社會現(xiàn)狀,介入國家政治,推動社會改良與變革,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社會紀實攝影”(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和“關心人的攝影”(concerned photography) 。當然,用紀實的手法拍攝風光和人像的攝影,仍然屬于紀實攝影。“報道攝影”到中國就成了“新聞攝影”,其實它們無法等同。“報道攝影”里允許出現(xiàn)攝影師或圖片編輯的個人觀點,無法拍攝的事件,則可以采用插圖攝影的方式進行講述,只要講述的是事實,人家并不在乎畫面的虛構與創(chuàng)意方式。而“概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一個在西方非常具體的小概念,到中國則被誤譯成了“觀念攝影”,被藝術傳媒渲染成了一種攝影創(chuàng)作的時尚方式,并與西方的觀念藝術扯上了糾纏不清的關系。誠然,誤譯與誤讀的現(xiàn)象總是在所難免的,人們對于攝影概念的理解尚且如此,各種偏誤在攝影作品分析中的體現(xiàn)也就更不用說了。的確,在分析攝影作品的過程中,又有誰能保證百分百地準確呢?為了盡可能地少犯錯誤,我們是十二分的小心加上十二分的努力。但小心歸小心,努力歸努力,如果我們的分析能還原作品以一個近似值的話,那也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了。好在如今不斷拓展和進一步深化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可以讓國人漸漸地看清世界,并真正學會以世界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至于攝影概念方面的誤譯與誤讀,也就不會再成為什么難題了。不想拙著自2001 年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以來,深得廣大讀者的垂愛,在合同期內獲得了多次重印的機會。此次修訂版再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本人甚感榮幸,在此一則要感謝廣大讀者多年來的一貫支持,二則要感謝兩大出版社的知遇之恩。修訂版中考慮到近些年來影像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擢升,有意增加了藝術類攝影作品的論述與分析,并對曾經(jīng)被業(yè)界廣泛熱議的紀實類攝影作品做了自己相應的分析和判斷,至于應用類攝影作品的分析要點,拙著也進行了簡要的歸類說明。原來某些章節(jié)的內容,隨著這些年來的繼續(xù)學習和對攝影認識的深入,此次也作了些許的補充。書中定有許多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2010 年5 月29 日于北京錦秋家園3
唐東平,現(xiàn)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攝影構圖、人像攝影、彩色攝影、攝影作品分析、光線處理等。主要著作有:《廣告攝影》(遼寧美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人像攝影》(中國攝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攝影作品分析》(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
第1章 關于攝影
1.1 攝影是什么
1.1.1 攝影是什么
1.1.2 攝影與藝術
1.1.3 藝術與藝術性
1.1.4 獨特的表現(xiàn)方法
1.1.5 重要的不是藝術
1.2 攝影的分類研究
1.2.1 圖片攝影分類研究的迫切性與意義
1.2.2 圖片攝影分類研究的方法
1.2.3 圖片攝影分類的表述
1.3 給攝影師定位
1.3.1 攝影師與藝術家
1.3.2 攝影師與社會學家
1.3.3 攝影師與人道主義者
1.3.4 攝影師與商人
1.3.5 攝影師的素質
1.4 給攝影作品定位
1.4.1 掌握攝影歷史知識熟知攝影創(chuàng)作現(xiàn)象
1.4.2 充分理解攝影作品隱藏的信息
1.4.3 植根傳統(tǒng)文化全面理清脈絡
第2章 關于攝影作品
2.1 攝影作品的立意
2.1.1 表意的范圍
2.1.2 表意的角度
2.1.3 表意的深度
2.2 攝影作品的選材
2.2.1 選材的實質
2.2.2 選材的依據(jù)
2.2.3 選材的角度
2.2.4 選材的方法
2.3 攝影作品的構思
2.3.1 景別
2.3.2 拍攝角度
2.3.3 構圖方案的選擇
2.3.4 光線處理
2.3.5 色彩處理
2.3.6 技巧策略
第3章 關于攝影作品的分析
3.1 創(chuàng)作成功的評判標準
3.1.1 難易程度
3.1.2 創(chuàng)新程度
3.1.3 思想深度
3.1.4 美感程度
3.2 攝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性步驟和方法
3.2.1 看立意——讀懂畫面的含義
3.2.2 看表達——分析畫面內外的各種表現(xiàn)技巧
3.3 比較分析法研究
3.3.1 從攝影創(chuàng)作風格的演變來比較分析
3.3.2 從師承關系分析
3.3.3 從攝影師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尋找可比較因素
3.3.4 東西方同類創(chuàng)作的比
3.3.5 歷史上同類創(chuàng)作的比較
3.3.6 比較分析法舉例
3.4 攝影作品分類分析
3.4.1 藝術類攝影作品的分析
3.4.2 紀實類攝影作品的分析
3.4.3 應用類攝影作品的分析
第4章 攝影作品實例分析
4.1 系列攝影作品實例分析
4.1.1 攝影專題分析
4.1.2 非連續(xù)性系列照片的簡要分析
4.2 單幅攝影作品分析前的準備工作
4.2.1 獲取有關攝影家的背景資料
4.2.2 了解相關攝影家的攝影創(chuàng)作觀念
4.3 歷屆入學考試樣卷題解要點說明
4.3.1 審題
4.3.2 綜合造型技巧的詳細分析
4.3.3 分析總結
4.3.4 樣卷答題要點的簡要說明
4.4 必要的考前心理準備
后記 語言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