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雅疏證》是一部系統(tǒng)整理、闡述《廣雅》的著作。實際上,《廣雅疏證》乃是王念孫借《廣雅》一書以暢述其音韻、文字、訓詁之學識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語言學史上成就較高的小學要籍。《廣雅疏證》之篇章次序一仍《廣雅》,對其訓釋,逐條加以疏證,內(nèi)容主要有補正《廣雅》文字、辨證張揖誤采、糾正先儒誤說、揭示《廣雅》體例、疏證《廣雅》的訓釋、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憲音釋!稄V雅疏證》還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博考典籍,取證宏富。二是實事求是,態(tài)度嚴謹。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點,一是體例不盡完善,二是使用術語不盡精確,三是疏證校訂或有失誤,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戴震疏證《方言》,念孫困于回護乃師之誤;段玉裁注釋《說文》,懷祖不欲與同門爭鋒,故轉(zhuǎn)而撰著《廣雅疏證》,看似無奈之舉,實則成為日后王氏父子二人學術成就的基點。
出版說明
顧炎武《日知録》和《九經(jīng)誤字》牖導清代校勘、考訂式學術筆記,邵晉涵《爾雅正義》則開啓學者字韻書疏證。乾嘉以還,學者由經(jīng)而史,而子而集,潭思深研,時術密蓺,一時名著如姚黃魏紫,各盡其妍。其中獨樹一幟,卓爾堪傳,傳且能久者,當推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jīng)義述聞》及《經(jīng)傳釋詞》四種。
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亦作石渠,乾隆九年(一七四四)三月十三日生於高郵里第。幼年隨其父禮部尚書安國寓京,生而穎悟,四歲讀《尚書》,隨口成誦,已有神童之目。十歲讀遍十三經(jīng),旁涉史籍。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安國延請碩儒戴震館於家,使念孫從學。相從一年,念孫問震曰:弟子將何學而可?震沉思良久而曰:君之才竟無所不可也。期許甚高。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遭父喪,撫柩歸里,從同邑夏嘯門學舉業(yè)。服闋,應童子試,州試第二,府院試皆第一。年十九,娶吳恭人。此後數(shù)年,與江都汪中、寶應劉臺拱、興化任大椿、歙縣程瑤田等書札往返,討論古學。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巡幸江南,念孫以迎鑾獻頌詔賜舉人。明年會試不第,在京購得江永《古韻標準》,始治古韻之學,返里後取三百篇反覆尋繹,分古韻爲二十一部。後二試春闈皆不第,在京得謁朱筠之門,與談六書精義,始研治《説文》字學,並爲朱筠校正小徐本《説文》《大戴禮記》等。四十年(一七七五)中進士,殿試賜二甲第七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旋乞假歸里,獨居於鄉(xiāng)邑之湖濱精舍,窮蒐冥討,著述盈箱,爲日後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奠定學術基礎。四年後入都,供職翰林,恒日手一編,不與人事。次年補行散館,以試《日處君而盈度賦》列一等第五名,奉旨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自是與治水結(jié)不解之緣。因字學精深,於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充任四庫全書館篆隸校對官,成就卓著。四十九年(一七八四)補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擢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保送御史。明年,擢工部製造庫郎中。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奉旨從工部侍郎德曉峰往勘浙江海塘工,次年,補陝西道監(jiān)察御史,明年,轉(zhuǎn)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又轉(zhuǎn)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嘉慶二年(一七九七),轉(zhuǎn)吏科掌印給事中。四年(一七九九)正月,密草奏疏《敬陳剿賊事宜折》彈劾和珅,指責和珅受乾隆知遇之隆,位居臺輔,爵列上公,不思鞠躬盡瘁,惟知納賂營私,圖一己之苞苴,忘國家之大計,金錢充於私室,鋪面遍於畿輔,謂和珅之罪不減於教匪。內(nèi)賊不除,外賊不可得而滅也,並以乾隆比帝堯,嘉慶比虞舜,而將和珅況共工、驩兜,直逼嘉慶誅殛和珅。佞臣伏法,天下稱快,念孫亦因此英名遠播。旋奉命巡視淮安漕務,特授直隸永定河道,九年(一八○四),予四品頂戴,實授山東運河道,十三年(一八○八),調(diào)任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十五年(一八一○),永定河洪水泛濫,兩岸同時滿溢,念孫具奏,自請治罪,得旨以六品休致。適長子引之自河南學政歸,乃迎養(yǎng)於京邸。自後除隨引之往濟南學署數(shù)年,皆在京城生活。晚年嘗病手足偏枯之疾,猶忘憂忘食,鋭意著述,終成《讀書雜志》八十四卷。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正月二十四日,卒於北京寓所,年八十九。
念孫一生著作豐贍,《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外,已刊者尚有《方言疏證補》一卷,《釋大》八篇,《毛詩群經(jīng)楚辭古韻譜》二卷,《王光祿遺文集》六卷,《王石臞先生遺文》四卷,《王石臞文集補編》一卷,《丁亥詩鈔》一卷,《春圃府君行狀》一卷,未刊稿本有《雅詁表》二十一卷,《爾雅分韻》四卷,《方言廣雅小爾雅分韻》一卷,《古音義雜記》不分卷,《雅詁纂》一卷,《疊韻轉(zhuǎn)語》不分卷,《周秦韻譜》一卷,《兩漢合韻譜》十七卷,《諧聲譜》二卷,《古音索隱》不分卷,《雅音釋》一卷,《逸周書戰(zhàn)國策合韻譜》一卷,《説文諧聲譜》不分卷,《諧聲表》二卷。其他《群經(jīng)字類》《六書正俗》《説文考正》《讀説文札記》等,雖未定稿成書,而經(jīng)義卓見,皆爲日後著作所取資。其校讀他人著作,時有簽記,後人輯録,因有《爾雅郝注刊誤》《説文段注簽記》等,亦可覘見王氏學術見解。
王引之,字曼卿,又字伯申,念孫長子。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三月十一日生於高郵里第。生而弱小,幼而聰穎,五歲啓蒙,篤志於學。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旋進京侍父,入國子監(jiān)肄業(yè)。年二十一,應順天鄉(xiāng)試不售。次年歸里侍母,從事文字、聲音、訓詁之學,日夕取《爾雅》《説文》《方言》《六書略》《六書故》等研讀求索,於諧聲一端特有見解。復研習顧炎武、江永、段玉裁之小學著作,折衷其父《毛詩九經(jīng)音》之旨,於古韻有較深之領悟。同時撰《周秦名字解詁》一書,後收入《經(jīng)義述聞》中。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順天鄉(xiāng)試,策問五經(jīng)小學,古韻部分異同,以條對出人意表,援證詳賅,斷論精確中式。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及第,會試、殿試以一甲三名賜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一八○一)散館簡放貴州正考官,八年(一八○三)大考擬潘岳《籍田賦》,欽取一甲三名,擢侍講,旋充日講起居注官、詞林典故館總纂,簡放湖北鄉(xiāng)試正考官。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十九年(一八一四)先後簡放河南、山東學政,頗有政績。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奉命往福建治李賡蕓被誣自經(jīng)之獄,使李氏冤情得以昭雪。此後十年,遷轉(zhuǎn)禮部、吏部、刑部、戶部左右侍郎,充仁宗實録總裁官、國史館總裁、經(jīng)筵直講大臣等。道光七年(一八二七)擢工部尚書,八年(一八二八)署吏部尚書,十一年(一八三一)署工部尚書。十四年(一八三四)十一月廿四日,以工部尚書卒於京城寓所。
引之所著有《經(jīng)義述聞》與《經(jīng)傳釋詞》二種,及《廣雅疏證》卷十上、下釋草以後部分,《字典考證》十二卷,《王文簡公遺文集》八卷,《石臞府君行狀》一卷,《王伯申文集補編》二卷等。
《廣雅疏證》十卷,王念孫撰,附王氏校正隋曹憲《博雅音》十卷。爲念孫第一部用力之作。經(jīng)始於乾隆五十三年八月,稿成於嘉慶元年,歷時八載。嘉慶初年有王氏家刻本,道光以後,淮南書局據(jù)家刻本重刊,《清經(jīng)解》與《畿輔叢書》亦如是。民國時,《叢書集成初編》據(jù)《畿輔叢書》本影印,《四部備要》則據(jù)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嘉慶家刻本影印,附以羅振玉《殷禮在斯堂叢書》本王念孫《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亦據(jù)家刻本影印,參!剁茌o叢書》本斷句,後附《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四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以家刻本爲底本影印,前有徐復所撰《弁言》,《清儒學案》卷一百一王念孫、王引之傳,後附《廣雅疏證補正》及詞目索引。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係於經(jīng)部之外對史部如《逸周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子部如《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老子》《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法言》,集部如《楚辭》《文選》和部分漢碑所作?迸c考訂。書繼《廣雅疏證》之後,於嘉慶元年開始陸續(xù)撰寫,十七年後陸續(xù)付梓,至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撰畢刊成。其中《後漢書》和《老子》以後數(shù)種係其歿後長子引之從遺稿中檢尋編成,次年附刻於後,殆屬未成之稿!峨s志》校正各書傳寫譌誤、衍奪、倒文計二千數(shù)百條,並於《淮南子雜志》後總結(jié)古書譌誤之例六十二條,足爲?惫艜犑健M尉拍杲鹆陼謸(jù)家刻本重刊,光緒間鴻文書局、點石齋、鴻寶齋皆取家刻本付石印,一九三○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後收入《萬有文庫》,一九三三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一九八五年中國書店皆據(jù)《萬有文庫》本影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亦據(jù)家刻本影印,一九九一年中華書局據(jù)金陵書局本斷句影印。道光九年嚴杰纂輯《清經(jīng)解》,選取《讀史記雜志》和《讀漢書雜志》中有涉經(jīng)義者若干條,編爲二卷,次於所收《廣雅疏證》後。光緒十四年王先謙編《清經(jīng)解續(xù)編》,以《逸周書》爲《尚書》類文獻,故收入《逸周書雜志》四卷。
《經(jīng)義述聞》三十二卷,王引之撰。書係對《周易》《尚書》《毛詩》《周官》《儀禮》《大戴禮記》《禮記》《春秋左傳》《國語》《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十二部經(jīng)典之?焙驼Z詞考釋,重點在補正古書中訓詁後人未能發(fā)明者。另有《春秋名字解詁》和《通説》,前者發(fā)明古人名與字之關係,爲《春秋左傳》之附屬,後者下卷總結(jié)古書譌誤、古書文義和文字假借規(guī)律,揭示後人誤解誤改古書實例,如《經(jīng)文假借》《語詞誤解以實義》《經(jīng)義不同不可強爲之説》《經(jīng)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經(jīng)文數(shù)句平列上下不當歧異》《經(jīng)文上下兩義不可合解》《衍文》《形譌》《上下相因而誤》《上文因下而省》《增字解經(jīng)》《後人改注疏釋文》等,於理解、閲讀古書大有裨益。全書二千三四百條,雖重在訓詁,而校正其中之譌字、倒文、衍奪竟有六百餘條。王氏父子所刻《雜志》與《述聞》,以統(tǒng)一版式,成書一種或一部即付梓,有所增補則重刻,最後彙集拼合,故《述聞》有數(shù)種版本。初刻於嘉慶二年,不分卷;重刻於嘉慶二十二年,增補二百數(shù)十條,分爲十五卷;三刻於道光七年,增補五百餘條,釐爲二十三卷;之後數(shù)年又刻《爾雅》《太歲考》《通説》及前曾刊刻復又增補之《春秋名字解詁》,總爲三十二卷,至道光十年完成!肚褰(jīng)解》刊成於道光九年,所收無《太歲考》二卷與《通説》二卷,故僅二十八卷。及三十二卷本刊成,學海堂又於卷一千二百零七後增刻《通説》二卷爲卷一千二百零七中、卷一千二百零七下,實爲三十卷;蛞颉短珰q考》無法疊床架屋且非純粹之經(jīng)學,故舍之不補。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jù)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據(jù)家刻本影印。
《經(jīng)傳釋詞》十卷,王引之撰。書係擇取九經(jīng)、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中虛詞一百六十條,參互比勘,予以解釋。以古聲紐喉、牙、舌、齒、唇序次,使人易於理解古代語辭之聲韻關係。前有引之嘉慶三年(一七九八)與阮元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之序,蓋其書萌於嘉慶初年,撰於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刻成於嘉慶末年。道光二十一年錢熙祚?笨倘搿妒厣介w叢書》,後鴻文書局、成都書局等多據(jù)錢本翻刻、影印或排印。
王氏父子著作留存於世者數(shù)十種,然其生前定稿付梓者主要即此《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四種。二百年來,薪傳學者,播譽人口,非唯成二王之代表作,抑亦爲乾嘉之學術名著。然雖翻刻、影印,一而再三,至今竟無四種一式之整理本。茲取家刻本爲底本,參取各本優(yōu)點,以閲讀參考爲要旨,不作繁細校記。古人引書,往往隨心所欲,以致五花八門,故利用標號與點號本身功能,兼顧版式疏密美觀,在儘量統(tǒng)一前提下,稍有變通,使文意層次邏輯清晰,並列專名合理區(qū)別,期收原著本意畢現(xiàn)之效。其有曲解二王文意而産生之譌誤,敬請讀者不吝指正,謹先此致謝。
二○一三年十一月七日虞萬里於榆枋齋
王念孫(1744年 1832年),字懷祖,生而清羸,故自號石臞。江蘇 高郵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jīng),旁涉史鑒。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陜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平生篤守經(jīng)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臺拱有五君子之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