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研究了東方兩大文化,即印度佛教與中國儒學在古代中國相互排斥、相互吸收的過程及其結果:一方面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在學理層面主要表現為儒學化;另一方面是儒學在思維方式、修養(yǎng)方法等方面廣泛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資源,直接促成了新儒學,即宋明理學的誕生。本書高屋建瓴,從佛法要義與儒學主旨、佛本與人本、佛性與人性、頓悟見性與修心養(yǎng)性、出世與入世、理學與佛學、心學與禪學和佛儒交融與人間佛教等八個方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儒佛的異同,既是廣大哲學、宗教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又是專業(yè)學者深入研究儒學、佛教及其相互關系的良師益友。
賴永海,1949年生于福建漳州,哲學博士,F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鑒真圖書館館長。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評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2003年、2009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2009年被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聘為全國博士后流動站評審專家組成員,2013年被評為江蘇省十大中華文化人物,2015年被評為南京十大文化名人。近十幾年來,相繼出版了《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宗教學概論》等18部著作,主編了世界首部完整的《中國佛教通史》(15卷,總700萬字)、國內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近300萬字)、中華書局版《佛教十三經》等。其中《中國佛性論》于2013年被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新聞出版總署列入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佛教通史》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三屆國家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圖書獎,首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章佛法要義與儒學主旨
第二章佛本與人本
第一節(jié)大乘佛教與真如本體
第二節(jié)儒學的人本主義與天人合一
第三節(jié)佛教影響儒學最大者是其本體論的
思維模式
第三章佛性與人性
第一節(jié)中國佛教的佛性理論
第二節(jié)儒家的人性、心性學說
第三節(jié)儒學影響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論的
思想內容
第四節(jié)宋元佛教的倫理化傾向
第四章頓悟見性與修心養(yǎng)性
第一節(jié)反本歸極與頓悟見性
第二節(jié)成賢做圣與修心養(yǎng)性
第三節(jié)明心見性與復性明誠
第五章出世與入世
第一節(jié)傳統(tǒng)佛教的出世主義
第二節(jié)儒家學說的入世精神
第三節(jié)中國佛教的亦出世亦入世
第六章理學與佛學
第一節(jié)濂溪之學與佛學
一、周敦頤與宋明心性義理之學
二、周子之學的心性本體論與隋唐佛教的佛性本
體論
三、周敦頤的無欲故靜與禪宗的離相、
無念
第二節(jié)邵雍之學與佛學
第三節(jié)橫渠之學與佛學
一、天地之性與真如佛性
二、善反與體性
三、民胞物與與萬法唯心
第四節(jié)程朱理學與佛學
第七章心學與禪學
第一節(jié)陸學與禪學
一、心即理與心即佛
二、切己自反與道莫外求
三、發(fā)明本心與明心見性
第二節(jié)王學與禪學
一、良知與佛性
二、致良知與悟自心
三、本體功夫與頓悟見性
第三節(jié)宋元禪學
一、從六祖革命到五祖分燈
二、儒學化的祖師禪與老莊化的分燈禪
佛學與儒學目錄第八章佛儒交融與人間佛教
第一節(jié)禪宗的人間化
第二節(jié)近、現代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jié)人間佛教與佛儒交融
附錄一試論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
一、天人合一論與真如本體論
二、反本歸極與盡心、知性則知天
三、佛教之頓悟與中國古代詩、書、畫的意境、
氣韻
附錄二對頓悟、體證的哲學詮釋
附錄三佛性與人性
論儒佛之異同暨相互影響
一、佛教的抽象本體與儒家的人本主義
二、佛教的佛性論與儒家的人性論
三、佛教倫理與儒家綱常
附錄四《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總序
附錄五《中國佛教十三經》總序
附錄六《中國佛教通史》序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