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國外馬克思學研究、馬克思文獻學研究、馬克思思想和文本解讀研究3篇20章,結合中國和西方的馬克思研究成果,對構建中國馬克思學提出了自己建立在十數(shù)年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性構想。全書體系科學,結構嚴謹,語言縝密,是一部精品力作。
這套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叢,按照相同主題不同觀點、不同主題相互激蕩的對話原則,精心挑選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老、中、青三代馬克思哲學研究專家、團隊的代表性作品,不僅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中國紀念,而且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馬克思哲學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xiàn),同時是學術梳理、理論創(chuàng)新、科學實踐的重要參考。
第三章 從馬克思研究到馬克思學
不論是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學研究或是非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學研究 ,都經(jīng)歷了從籠統(tǒng)的馬克思研究到作為學科的馬克思學的演變,而歷史已經(jīng)表明,作為一門學科的馬克思學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研究的發(fā)展。馬克思研究是在馬克思生前即已存在的學術現(xiàn)象。恩格斯在馬克思生前就寫了多篇關于馬克思的傳記和書評,如恩格斯1859年8月寫的《卡爾·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書評,1877年6月寫的《卡爾?馬克思》傳記等。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又為馬克思著作寫了大量的再版序言或?qū)а,力圖使讀者能夠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思想及其理論體系?梢哉f,恩格斯是第一個馬克思研究者和當時最權威的馬克思文本解讀者。恩格斯還將馬克思《資本論》第四卷即《剩余價值理論》的編輯任務交給考茨基,并親自教考茨基辨認馬克思的筆跡。恩格斯的這種努力影響到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如梅林致力于寫作《馬克思傳》,他從準備到寫作整整用了30年,去世后才正式出版。有一個歷史細節(jié)很值得注意。在梅林寫作過程中,考茨基妄圖獨攬整理、研究、校印馬克思遺著的大權,唆使他的同伙在《新時代》上發(fā)表文章,對梅林進行攻擊誣陷,說梅林反馬克思主義等等。這就說明,研究和整理馬克思著作的重要意義在第二國際理論家那里已經(jīng)非常明顯,乃至成為利益爭奪的目標。普列漢諾夫1896年用德文出版《唯物主義史論叢》,專門探討馬克思唯物主義(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來源,其中談到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以及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著作對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學理色彩。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的說法,無疑是受了普列漢諾夫《唯物主義史論叢》一書思路的啟發(fā)。第二代馬克思主義者更是非常重視馬克思研究。比如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阿德勒與希法亭就于1904年一起創(chuàng)辦了不定期出版的《馬克思研究》(Marx-Studien)!恶R克思研究》從1904至1923年出了5卷共6冊:第1卷(1904年)發(fā)表了希法亭的《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判》、卡爾?倫納的《法律制度的社會功能》和阿德勒的《科學爭論中的因果關系和目的論》;第2卷(1907年)發(fā)表了奧托·鮑威爾的《民族問題與社會民主黨》;第3卷(1910年)發(fā)表了希法亭的《金融資本》和塔蒂亞娜·格里戈羅維奇的《馬克思與拉薩爾的價值學說》;第4卷第I冊(1918年)發(fā)表了阿德勒的《卡爾·馬克思關于解放的社會主義觀》、古斯達夫·?耸┨沟摹秾嵺`的馬克思主義》和考茨基的《戰(zhàn)爭馬克思主義》;第4卷第II冊(1922年)發(fā)表了阿德勒的《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論社會學方法和法學方法的區(qū)別》;第5卷第I冊(1923年)發(fā)表了奧托·賴契特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核算》。列寧廣泛搜集并深入研究了馬克思全部已出版的著作,并對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過程及其內(nèi)在邏輯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在恩格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奠定了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學的基本解讀框架。此外,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還支持梁贊諾夫籌建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支持梁贊諾夫系統(tǒng)收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啟動MEGA1編輯工作。梁贊諾夫使馬克思研究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使之成為包括馬克思生平事業(yè)、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論等諸方面的全面而系統(tǒng)的學術研究,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克思研究在蘇聯(lián)的發(fā)展,使馬克思文獻整理和理論研究的重心從德國社會民主黨轉(zhuǎn)移到年輕的蘇聯(lián),從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研究事業(yè)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學術聲譽。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俄文馬克思學(марксоведение)一詞于20年代初得以創(chuàng)制。但是,隨著梁贊諾夫1931年遭到清洗,蘇聯(lián)馬克思學也陷入低谷。梁贊諾夫的命運及蘇聯(lián)馬克思學的遭遇主要源自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原因。梁贊諾夫在遭到清洗前,就有人指責他熱衷于馬克思研究的學術化,而忽視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具體來說就是指責梁贊諾夫重視作為學術版的MEGA1的編輯工作,而忽視或延誤作為宣傳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的編輯工作。此外,梁贊諾夫還被指責沒有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錯誤思潮進行堅決斗爭。梁贊諾夫遭到清洗后,他的許多參加MEGA1編輯工作的同事也遭到清洗。此后,馬克思學盡管在蘇聯(lián)仍然存在,但其重要性已經(jīng)遠遠讓位于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構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雛形的3 0年代初由米丁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就產(chǎn)生于30年代蘇聯(lián)政治斗爭和斯大林主義意識形態(tài)背景之下。在西方世界,馬克思學研究應該說最先是從德國開始的,因為當時馬克思的著作大多數(shù)首先在德國以德文發(fā)表。最初主流的德國學者對馬克思的著作(包括《資本論》第1卷)采取沉默的態(tài)度。但馬克思去世以后,隨著歐洲(特別是德國)工人運動的高漲以及馬克思主義被普遍接受為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德國學者對馬克思著作和思想的研究也就開始了。德國馬克思研究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語世界(以英國和美國為主,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聯(lián)邦國家)就不斷有馬克思研究的著作出現(xiàn)。早在1914年,列寧在《卡爾?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義概述)》中就說:論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數(shù)量甚多,不勝枚舉。他列舉了威?桑巴特的《馬克思主義書目》(開列了300本書)、約瑟夫?施塔姆哈默爾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書目》(18931909年)耶拿版第13卷等,供讀者參閱。列寧還提到了龐巴維克的《馬克思體系的終結》(1896)、里克斯的《價值和交換價值》(1899)、馮?博爾特克維奇的《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價值核算和價格核算》(19061907)。上文我們提到的《馬克思研究》第1卷(1904年)發(fā)表的希法亭《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判》,就是針對龐巴維克的《馬克思體系的終結》而寫的,可以說是捍衛(wèi)馬克思經(jīng)濟理論的馬克思研究與批判馬克思經(jīng)濟理論的馬克思研究的正面交鋒,時年27歲的希法亭也因此而一舉成名。在非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格律恩貝爾格(Karl Grnberg)1923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內(nèi)部建立的一個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為宗旨的社會研究所。格律恩貝爾格任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他主編的《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史文庫》(1910-1930年)發(fā)表了大量馬克思研究的成果,后以《格律恩貝爾格文庫》而聞名?聽柺┑摹恶R克思主義與哲學》最早就發(fā)表在《格律恩貝爾格文庫》(1923),盧卡奇也在上面發(fā)表文章。格律恩貝爾格是梁贊諾夫的老師和親密朋友。1924年蘇共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達成協(xié)議,在出版MEGA方面進行合作,《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史文庫》也就成為MEGA1的配套研究刊物。20世紀上半期,非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研究以高度關注馬克思的《1844年手稿》而聞名!1844年手稿》最初發(fā)表于MEGA/Ⅰ/3(1932年),此時蘇聯(lián)馬克思學研究已進入低谷,因而《1844年手稿》的發(fā)表在蘇聯(lián)并沒有引起重視,反倒是在西方世界產(chǎn)生重大反響。法蘭克福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馬爾庫塞、弗洛姆都曾投入《1844年手稿》研究,如馬爾庫塞著有《論歷史唯物主義基礎》,弗洛姆著有《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都是以人本主義來解讀《1844年手稿》。美國馬克思學家胡克甚至把《1844年手稿》的發(fā)表看作是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但是,這種對《1844年手稿》所做的六經(jīng)注我式的過度解讀研究并不能持久,它最終會讓位于更嚴肅的學術研究。呂貝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20世紀50年代末創(chuàng)制了馬克思學(Marxologie)這個法文詞,并主編刊物《馬克思學研究》(1959-1994年)。呂貝爾自稱繼承了格律恩貝爾格和梁贊諾夫的馬克思研究傳統(tǒng),注重考據(jù)和思想研究相結合。實際上,馬克思學概念的提出以及《馬克思學研究》的出版確實極大地推動了西方世界的馬克思研究,呂貝爾在20世紀下半葉幾乎成為西方馬克思學家的代名詞。20世紀90年代,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不論是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或是與之抗衡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都因其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為人所詬病,于是回到馬克思就成為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的大趨勢。歷經(jīng)時代風雨,馬克思愈顯其偉大思想家的本色,因此馬克思學正如康德學那樣,已成為國際學術研究中恒久的課題。目前中國的馬克思研究也正經(jīng)歷著從寬泛的馬克思研究到馬克思學的轉(zhuǎn)變。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研究是與李大釗的努力分不開的。1919年,李大釗不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而且還辦了馬克思研究號,幫助《晨報》副刊開辟了一個馬克思研究專欄。從1919年5月5日到11月11日,在六個多月的時間里,這個專欄共發(fā)表了五種論著,其中包括:馬克思的《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等。除專欄外,《晨報》副刊還用一定篇幅發(fā)表了一些革命領袖(馬克思、列寧、李卜克內(nèi)西等)的傳記和介紹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情況的文章。1920年,李大釗又在北京大學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此后,馬克思著作的翻譯和研究漸成氣候,如第一個《共產(chǎn)黨宣言》完整的中文版本于1920年出版,1929年梁贊諾夫的《馬克思恩格斯合傳》出中文版,1926-1932年中國人自己寫的《馬克思傳》出版(李季著《馬克思:其生平其著作及其學說》三卷本,上海神州國光社)。新中國建立特別是1953年中共中央編譯局成立后,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19561985年)陸續(xù)出版,關于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在中國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中也逐步開展起來,改革開放以后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毋庸諱言,由于與各個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關系過于密切,中國的馬克思研究無論在考據(jù)性研究或是在文本解讀研究方面,都沒有產(chǎn)生真正值得國人在國際馬克思主義學界自豪的成果,在這方面中國甚至落后于同為亞洲國家的鄰國日本。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中國馬克思研究意識形態(tài)色彩過濃而學術性不足有關。進入21世紀,回到馬克思開始在中國中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產(chǎn)生共鳴,其標志就是馬克思文本研究異軍突起、方興未艾。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央編譯局楊金海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梁樹發(fā)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王東教授 于2006年前后不約而同地提出建立中國科學的馬克思學的口號,在這一口號的激勵下,2007年初,在黃楠森等眾多前輩學者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北京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批中青年學者,共同發(fā)起成立了馬克思學論壇,迄今已經(jīng)舉辦了18屆,產(chǎn)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而《國外馬克思學譯叢》 和《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 的出版,更是為促進中國馬克思學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基礎性的研究資料。為了促進中國馬克思學的健康發(fā)展,我們認為應該將馬克思學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具體來說,可以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這一二級學科下的一個研究方向來招收和培養(yǎng)研究生,其中應特別加強馬克思文獻學、國外馬克思學等方向的研究生培養(yǎng),從而為中國未來馬克思研究走向世界培養(yǎng)和儲備人才。
魯克儉,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出版專著《國外馬克思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譯著《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國外馬克思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主編。
代序:以方法論自覺建構中國馬克思學
第一篇 國外馬克思學研究
第一章 國外馬克思學概況及對中國馬克思學研究的啟示
第二章 國外馬克思學譯介與中國馬克思學研究的深化
第三章 從馬克思研究到馬克思學
第四章 西方馬克思學在中國
第五章 近年來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思想史梳理
第六章 馬克思思想的德國古典哲學來源
第二篇 馬克思文獻學研究
第七章 新出版的MEGA2/Ⅳ/5概況及其學術價值
第八章 關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的排序問題
第九章 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作者身份問題
第三篇 馬克思思想和文本解讀研究
第十章 馬克思《博士論文》與恩格斯《謝林和啟示》之比較
第十一章 試論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
第十二章 唯物史觀歷史性觀念的引入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概念新解
第十三章 基于MEGA2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文本研究:一個路線圖
第十四章《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歷史目的論
第十五章 超越傳統(tǒng)主客二分對馬克思實踐概念的一種解讀
第十六章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理解之差異
第十七章 《大綱》與《序言》在唯物史觀方面有矛盾嗎?
第十八章 再論馬克思《序言》中的溯因解釋
第十九章 古典古代等于奴隸社會嗎?重新解讀馬克思的古代生產(chǎn)方式
第二十章 重新審視發(fā)展命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