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精選了作者自2000年以來創(chuàng)作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散文、詩歌等共 50篇。收錄書中的作品大多系記錄作者行走于國內(nèi)外著名歷史文化遺跡和風(fēng)景名勝時的見聞和感悟,以及由此帶領(lǐng)讀者引發(fā)的心靈遠足。在書中,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腳步,漫步塞納河畔,穿越特拉維夫的音樂廣場,在伊斯坦布爾遇到的冬日那*場奇特的漫天飛舞仿佛鑲刻著某種生命印記的鵝毛大雪,還有秋日里靜靜的被染上金黃的拉雪茲公墓、泰晤士河畔寂寞的大笨鐘、劍橋河畔溫柔的夕陽、康河上靜靜地泛舟、彌漫著濃郁田野氣息的莎士比亞故居……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博愛和厚愛的情懷驅(qū)使,作者馳目騁懷記錄下在路上的欣賞、留戀、回味,真情實感充溢字里行間,頗具韻味和吸引力。整部著作清麗明快,文字優(yōu)美雅致,哲思智性,令人回味無窮。
序一:心路花開
陳傳席
人生百年,或遠或近,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地在路上行走。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悲風(fēng)為我從天來。在路上,因了視角不同、目標不同、情懷不同,也便會有不同的收獲。人之于少壯之時,宜多觀寓情之物,以特寓情、以壯其志、以利其節(jié)。讀《在路上》會感知到作者寓情于物時,欣欣然化己為物。則己也,花也、碟也、山也、周也,栩栩然自喻適志歟!故能淡其心。
休閑放松間,思緒不由得信馬由韁,穿過冬日凜冽的風(fēng),飛向遙遠的地方。去曾經(jīng)漫步的塞納河畔,去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金頂奧馬爾清真寺、特拉維夫的音樂廣場、巴勒斯坦破舊不堪的民房,再去埃及的金字塔,在伊斯坦布爾遇到的冬日那第一場奇特的漫天飛舞仿佛鑲刻著某種生命印記的鵝毛大雪,去死海旁邊奇跡般的綠洲Ein Gidi(隱基底)、德國的易北河畔、埃菲爾鐵塔下的香榭麗舍大道,聽巴黎圣母院蕩氣回腸久久不散的鐘聲,看被夕陽染成金黃色的巴黎協(xié)和廣場、西班牙巴塞羅那熱情洋溢的弗拉門戈舞,還有秋日里靜靜地被染上金黃的拉雪茲公墓、泰晤士河畔寂寞的大本鐘、劍橋河畔溫柔的夕陽、康河上靜靜地泛舟、彌漫著濃郁田野氣息的莎士比亞故居、自由島上的漫步……曾經(jīng)獨自去遠方的這些路,這些去過的地方真像久違了的老友,在冬日的這個下午突然間不期而至,無法遏制地讓我在回憶中與他們一一碰面、與他們細細交流。生命因了這些遠足似乎變得有些沉甸甸的!对诼飞稀肥珍浀拇蠖嘞登锛t行走于國內(nèi)外著名歷史文化遺跡和風(fēng)景名勝時的見聞和感悟,每一次旅行,都是作者帶領(lǐng)讀者開啟的一次心靈遠足。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懷著一顆人民、人本、人文之心,作者不吝對人類智慧善舉的贊美歌唱。東方人到西方、西方人到東方、南方人到北方、北方人到南方、鄉(xiāng)下人到城里、城市人去鄉(xiāng)下,都往往覺得面前一草一木件件東西值得欣賞、值得留戀、值得回味。生命因了這樣一次心靈的洗濯而變得異常潔凈、充實,這片生命最初的濃綠將永恒地蓬勃著塵世……正是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博愛和厚愛的情懷驅(qū)使,作者馳目騁懷記錄下在路上的欣賞、留戀、回味,真情實感充溢字里行間,頗具韻味和吸引力。
朗鑒出于自然,英風(fēng)發(fā)乎天骨。知識女性特有的敏銳聰慧加上學(xué)者的嚴謹精細,整部著作文字優(yōu)美雅致,哲思智性。在浮躁的當(dāng)下,《在路上》不啻為一本靜心養(yǎng)慧、寧靜致遠的心路指南。
序二:思想是文章的靈魂
李工
李秋紅雖然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卻不是專業(yè)作家。幾年來已出版了五部反響不錯的詩歌散文集。一個業(yè)余作家,能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成果,已經(jīng)是不小的收獲了。
秋紅的散文,語言清麗流暢,字里行間散發(fā)著勃勃生機,又不乏雋永的韻味。這樣的文字特色,不僅僅是語言技術(shù)問題,而是作者學(xué)養(yǎng)、情感、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文學(xué)語言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語言的色彩都是情感飽滿的體現(xiàn),凡是作者的情感寡淡,筆下的語言必定寡淡乏味;語言的魅力源于思想的深邃,凡是作者的思想單薄,筆下的語言必定無力蒼白。凡是語言美、文字功底深的文章,說明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必定很高。
情感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雖然看上去人人都有情感,但作家的情感必須是豐富的、深刻的、博大的,其中一定又不乏悲憫意識。秋紅是個情感深厚的人,這源于她長期的個人修養(yǎng)中形成的博愛心理。博愛是一種大愛,不僅愛自己的家人及朋友,還愛人類,愛大自然,愛高山大川,愛花草蟲鳥,甚至包容傷害過自己的人在秋紅那兒,僅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她更愛正義和真理。這樣的情懷不是道德的使然,而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博大寬廣的精神境界。唯其擁有了這種崇高的境界,作家最重要的悲憫意識,也就是她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了。秋紅深邃的悲憫意識貫穿在她的全部作品中,這是讀秋紅文章給人留下的最深刻最耐人尋味的感受。
思想是文章的靈魂。缺少思想的文章,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文章的不朽,其實都是文章中思想的不朽。秋紅二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其中不乏令人蕩氣回腸之文,今天翻閱,仍感到頗有回味,仍值得一讀,其原因就是那些凝聚著作者心血的文章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思想。德國漢學(xué)家顧斌批評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乏善可陳,大都是速朽的文字。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思想的作者寫出的東西,其文必然沒有思想,這樣的作品又怎能不成為速朽的文字呢?
什么是思想?這是一個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為不好定義的概念,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用了大量的篇幅,試圖解釋什么是思想,結(jié)果也不盡人意。簡單地說,思想就是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必須是前所未有的,又是與眾不同的,更是超越世俗、卓爾不群的。凡思想必定:或有大道的哲理,或有邏輯的力量,或有真理的意義,或有審美的價值。當(dāng)然文學(xué)作品中的思想,不同于理論文章中的思想那么一目了然,而是如鹽悄然溶化在水里一樣看不到,只能感覺到,是真正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秋紅的文章饒有韻味,主要是說那些文章當(dāng)中所深深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一個作家有思想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有豐厚的學(xué)養(yǎng),更需要像帕斯卡爾所說的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這里的思想是一種思維方式。凡思想都是思想出來的,只是這種思想不同于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種質(zhì)疑精神體現(xiàn)在人的思維方式中,即凡事問為什么,為什么是思想賴以產(chǎn)生的唯一條件。中國人習(xí)慣于凡事問是什么,不善于問為什么,這是大多數(shù)中國作家鮮有思想的根本原因。秋紅是一個凡事善于問為什么的人,所以她習(xí)慣于思想,所以她筆下的文字就多了一份厚重、多了一份豐實和醇厚,字里行間語言的耐讀,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了。
秋紅看得多寫得少,這在當(dāng)代作家中尤為難能可貴。由于讀書博而多,便掌握了豐富的知識,這一點從她的文章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在一定意義上說,所謂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就是駕馭語言的過程,這種駕馭能力是從何而來?這與素日積累的讀書有關(guān)。從語言創(chuàng)作的原理上看,駕馭語言的能力其實是一種習(xí)慣:人在寫文章時,行文中不可能考慮什么是主語、什么是謂語、什么是賓語,更不可能考慮如何組織各種從句,也不可能考慮如何措辭造句。實際上,筆下的文字都是來源于作者潛意識里的語言儲備,動筆時像泉水般自動地涓涓流淌。這種現(xiàn)象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習(xí)慣,所謂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就是這種語言習(xí)慣的嫻熟。語言習(xí)慣怎樣才能嫻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的潛意識里有著豐富的語言儲備,語言儲備多了,寫作時那優(yōu)美的文字就像炒豆一樣紛紛爭相往外蹦跳,涌于筆端。毋寧說,這種豐富的語言儲備都是從讀書中踏踏實實積累的。顧斌批評的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語言有問題,其實是作家讀書少了,語言儲備不夠。一些作者為了稿費和版權(quán),紛紛追求創(chuàng)作的高產(chǎn),寫書人不讀書似乎已成為當(dāng)代文壇的一道讓人喟嘆的風(fēng)景舞文弄墨的作家多了,讀書人少了。而秋紅是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