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生平,理論和實踐、場域理論:超越主觀性與客觀性、場域機制、場域狀況和應用。這些部分中的各章都將探討布迪厄*重要的一些關鍵概念,如習性、場域、資本等。這些關鍵概念不應被視為孤立的實體,它們都是彼此錯綜相聯(lián)的,共同構成了布迪厄所研究的社會語境的結(jié)構和狀況。
本書的每位撰稿者都將從自己的視角來思考并撰寫一個特定的概念。整本書將包含如下內(nèi)容:
·討論各個概念的定義:布迪厄是如何定義它們的。
·各個概念的歷史與背景。
·與該概念相關的其他作家,以及他們對該概念的定義與布迪厄有何不同。
·布迪厄在何時何處使用這些概念,以及為什么如此使用。
·這些概念在他的著作中是如何發(fā)展的,同時是如何與其他學科,比如人類學和哲學等發(fā)生聯(lián)系的。
·這些概念如何適配和應用于其他社會科學主題,以及為什么能夠這樣運用,同時還包括如此操作所引發(fā)的其他問題。
每一章節(jié)既可以被視為對每個概念的闡釋,同時也是對該概念的評估。通過這種方式來探討這些概念,為思考和解釋布迪厄提供了基于個人的視角和相應的契機。
★ 法國社會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被公認為是20世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他50多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布迪厄研究了大量的主題:教育、文化、藝術、政治、經(jīng)濟、文學、法律和哲學。在這些研究中,布迪厄發(fā)展了一系列高度專業(yè)化的概念,這些被他稱為思想工具的概念,被廣泛用于揭示當代社會的運作方式。
★ 本書以一種傳記結(jié)合具體材料的視角,逐一探討了布迪厄*重要的概念,并在每一章中對它們作了專題研究。這樣的結(jié)構和行文風格尤為適合初學者使用。
★ 這些概念如何能被運用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這是本書編者修訂此書所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在新版中加入了一個全新的部分應用。在這里,作者不僅為我們總結(jié)了布迪厄的一些方法論原則,還從布迪厄的視角出發(fā),給出了一個能夠指導研究的實踐框架,對于那些即將成為研究者的人來說,這為他們在研究中運用布迪厄的那些基本要素提供了依據(jù)。
編者簡介
邁克爾·格倫菲爾(Michael Grenfell)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三一學院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系教授。
譯者簡介
林云柯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曾于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哲學系訪學,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理論及日常語言哲學,曾在《文藝理論研究》、《上海藝術評論》、《新知》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與譯文數(sh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