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專題論集,由兩輯內(nèi)容組成,主要涉及趙樹理研究和對山西當下作家的評論。
趙樹理研究并非顯學,但世紀之交以來卻持續(xù)升溫。而對他的重新關注和種種評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現(xiàn)了學界的“闡釋焦慮”。本書第一輯聚焦于趙樹理的三重身份問題、可說性文本問題、文藝傳播觀、文學語言觀等,并引入西方學者本雅明的視角和中國作家汪曾祺的維度,試圖對趙樹理其人其作進行重新解讀。該組論文寫得扎實飽滿,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當代作家評論》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過,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第二輯涉及鄭義、李銳、趙瑜、聶爾、魯順民、葛水平、浦歌、張暄、白琳、悅芳、弱水等十余位山西作家。雖然他們使用的文體不一,創(chuàng)作風格有別,但都個性鮮明,特色明顯,且不同程度地繼承了趙樹理的寫作傳統(tǒng)。本輯內(nèi)容聚焦于他們的重點作品,并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進入問題,展開評析,既呈現(xiàn)了當下“晉軍新方陣”創(chuàng)作實力的一個面向,也展示了作者以“論筆”行文的寫作風格。
趙勇,1963年生,山西晉城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兼任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文藝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整合與顛覆:大眾文化的辯證法——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內(nèi)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審美閱讀與批評》《透視大眾文化》《文學與時代的精神狀況》《書里書外的流年碎影》《抵抗遺忘》等,合著有《反思文藝學》等,主編有《大眾文化理論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第八卷、第九卷)等,合譯有《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等刊物發(fā)表論文二百余篇。
“西馬”視域下的趙樹理研究(董大中)
十年一讀趙樹理(代自序)
第一輯趙樹理研究
在文學場域內(nèi)外——趙樹理三重身份的認同、撕裂與縫合
可說性文本的成敗得失——對趙樹理小說敘事模式、傳播方式和接受圖式的再思考
完美的假定 悲涼的結局——論趙樹理的文藝傳播觀
口頭文化與書面文化:從對立到融合——由趙樹理、汪曾祺的語言觀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的建構
汪曾祺喜不喜歡趙樹理?
民間進入廟堂的悲劇——以趙樹理為例
《“鍛煉鍛煉”》:從解讀之爭到闡釋之變——趙樹理短篇名作再思考
與董大中先生的通信——關于趙樹理與《“鍛煉鍛煉”》
講故事的人,或形式的政治——本雅明視角下的趙樹理
對話與潛對話——“山西省高等院校紀念趙樹理誕辰9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述評
趙樹理的幽靈——在中國趙樹理研究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書面發(fā)言
又見假模假式的電視劇——《趙樹理》觀后
長安大戲院里的《趙樹理》
在主文本與副文本之間尋尋覓覓——《趙樹理小說的改編與傳播》序
趙樹理能“熟讀英文原著”嗎?
景觀的生產(chǎn)與消費——趙樹理與沈從文、全域旅游與家鄉(xiāng)風景
第二輯山西當下作家論筆
失去的和得到的——山東山西作家抽樣分析
在公共性與文學性之間——論趙瑜與他的報告文學寫作
報告文學的榮與衰(外二篇)
在散文的時代里詩意地思考——聶爾其人其作
創(chuàng)傷經(jīng)驗的智性表達——讀聶爾《最后一班地鐵》
高調(diào)地笑,低調(diào)地寫——關于聶爾的閑言碎語
美文是怎樣煉成的——讀聶爾《路上的春天》
“在地性”寫作,或“農(nóng)家子弟”的書生氣——魯順民與他的《天下農(nóng)人》
厚描的力量與小說的尊嚴——讀《一嘴泥土》致作者
讓石頭開花——浦歌與他的小說創(chuàng)造工程
警察怎樣寫散文——讀張暄《卷簾天自高》
小時代里的小欲望——我讀張暄《病癥》
車禍還是人禍——讀小岸《車禍》
看白琳如何八卦——讀《白鳥悠悠下》
藍色的心跡——葛水平詩集《美人魚與!酚∠
用顫抖的心撥動青春的琴弦——程旭榮詩歌印象
煙火氣重 書卷氣濃——弱水詩歌印象
與詞語搏斗——讀悅芳《虛掩的門》
鄉(xiāng)村情結與散文化筆法——漫談崔太平的小說創(chuàng)作
反英雄的英雄敘事——我讀《紙炮樓》
攝影師的“暗室”與“景深”——李前進攝影作品閱讀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