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由椎間盤研究領域的專家共同編寫,向讀者展示了椎間盤研究的主流觀點以及成果。全書分為三部分,共26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健康及疾病椎問盤的基礎生物學;第二部分著重于如何減緩椎問盤退變導致的病理影響以及利用組織工程學治療椎間盤疾患的可能性;第三部分介紹了椎間盤研究常見動物模型的構建,以及通過動物模型、組織和細胞培養(yǎng)技術所得出的椎問盤退變發(fā)病機制方面的結論。
《椎間盤》獨具一格,為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架設了橋梁。適用于骨科醫(yī)生、基礎科研人員、神經(jīng)病學家、疼痛和康復專家、脊椎按摩師和人體運動學家以及研究生閱讀,是椎間盤相關研究領域的必備參考書。
中文版序言
腰痛已經(jīng)是每一位脊柱外科醫(yī)生幾乎每一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了。當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困難,或是準備探索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時,總是想從有關腰痛的新基礎研究中得到啟發(fā),但面對海量的文獻,臨床醫(yī)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找到所需要的內容。由鄭召民、海涌、阮狄克、呂國華四位教授主譯的《椎間盤》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這一可能。這部由在各個研究領域頗具影響的專家編寫的專著,內容極為豐富,幾乎涵蓋了從比較解剖學到生物力學、發(fā)育工程學,從蛋白、細胞到細胞功能的微環(huán)境控制,從椎間盤退變的大動物模型到基因敲除和轉基因小鼠的應用等近期有關椎間盤基礎研究進展的所有方面。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這部以基礎研究為重點的專著中,對目前腰痛臨床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也做了專門的論述,如腰痛的流行病學、椎間盤影像學研究的新方法、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手術指征以及對動力內固定裝置的評價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還專門有一章論述了腰背痛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我認為這反映了作者的學術傾向,這也可以從本書的后半部分得到證實,作者用了多達九章的篇幅詳盡介紹了用于發(fā)病機制和修復研究的椎間盤動物模型,以及干細胞和基因治療的應用,探尋通過直接注射治療藥物來改變椎間盤細胞的活性,達到推遲椎間盤變性進程,最終可以治愈該病的目的。盡管這些觀點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但作者希望通過對椎間盤研究的不斷深入,不斷發(fā)現(xiàn)治療椎間盤疾病的新方法的執(zhí)著,是值得我們效仿的。隨著我們對椎間盤本質認識的深化,我們對現(xiàn)有的治療方法會有一個更客觀的評價,也就更能發(fā)揮其長處而回避其不足,達到治療效果。這也是我向讀者推薦此書的又一原因。
侯樹勛
第一部分 椎間盤的生物力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第1章 脊椎骨與椎間盤的結構、功能和比較解剖學概述
第2章 椎間盤力學概述
第3章 椎間盤的發(fā)育
第4章 椎間盤蛋白聚糖
第5章 膠原及髓核的其他蛋白、纖維環(huán)和軟骨終板
第6章 椎間盤細胞功能的微環(huán)境控制:缺氧和滲透壓的影響
第7章 機械力對髓核和纖維環(huán)細胞的影響
第8章 ADAMTS蛋白在椎間盤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椎間盤。褐虏C制和目前治療方法
第9章 腰椎間盤退變的流行病學
第10章 椎間盤退變的遺傳學基礎
第11章 椎間盤退變致病機制
第12章 研究椎間盤病理的影像學方法
第13章 腰椎退變性疾病的手術指征
第14章 椎間盤退變的脊柱運動保留裝置
第15章 腰背痛的非手術治療
第16章 腰痛和椎間盤退變:它們真的相關聯(lián)嗎?
第17章 脊索瘤的臨床特點及病理學特征
第三部分 椎間盤病的動物模型及其生物學再生
第18章 椎間盤退變的大動物模型
第19章 椎間盤突出:病理生理和最新治療方法
第20章 沙鼠(Psammomys obesus obesus)自發(fā)性年齡相關椎間盤退變動物模型
第21章 椎間盤研究中基因敲除和轉基因鼠的應用
第22章 用于發(fā)病機制和修復研究的椎間盤培養(yǎng)模型及其應用
第23章 干細胞在椎間盤再生中的應用
第24章 椎間盤退變的基因治療
第25章 生長因子和其他形式促進椎間盤修復
第26章 椎間盤的組織工程學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