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國進入信息化時代。在我國由工業(yè)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從對有形資源的關注和占有,轉變?yōu)閷o形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信息和知識擁有量越大,創(chuàng)新能力越強;相反,信息和知識擁有量越小,創(chuàng)新能力越弱。思維定式的桎梏,也影響著人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滿足時代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開設了'主持人思維訓練'課程,并用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教學。這門課程從開設至今,得到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原四川師范大學電影電視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教學團隊在實踐中大膽嘗試和探索,總結出一套訓練方法。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檢驗,證明它不僅對培養(yǎng)具有采、編、播能力的主持人是有效的,而且對其他專業(yè)人士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也是有作用的。
知識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知識就沒有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會有出色的語言表達。所以,在該課程中,讓學生掌握繪畫、歷史、地理、社會等各學科的部分知識點,并用于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中,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主持人思維訓練教程(第2版)》由教學實踐成果整理而來,理論體系尚需進一步探索。
翁如,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教授、教學督導,曾任該院播音主持系主任。歷任四川省戲劇學校、四川音樂學院、四川舞蹈學校、成都大學教師。開設“主持人思維訓練”“主持人采編播訓練”“主持人表現力訓練”等課程,出版《主持人思維訓練教程》《主持人采編播訓練教程》《主持人表現力訓練教程》等教材。
單元 思維的概念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二單元 語言表達能力訓練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三單元 形象思維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四單元 想象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五單元 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六單元 逆向思維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七單元 發(fā)散思維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八單元 心理動作性與語言動作性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九單元 語言組織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十單元 理性深化與語言表達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第十一單元 社會問題評述
部分 理論概要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第四部分 學生作業(yè)例稿
主持人思維訓練課感言
《主持人思維訓練教程(第2版)》:
部分 理論概要
一、什么是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性、規(guī)律性、間接性的反映。感覺、知覺只能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思維則能反映一類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的聯系。例如,通過感覺、知覺,能感知不同的筆;而通過思維,我們可以把所有筆的屬性概括成“筆是書寫的工具”。這就是思維的概括性。又如,現在是春季,但通過思維我們卻能得出,“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這就是思維的規(guī)律性。再如,我們在大街上,看見消防車鳴響著在大街上飛馳,所有車輛給它讓路。通過思維我們得知:有一個地方失火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看到火災現場,但思維給了我們間接的反映和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思維的間接性。由于思維具有概括性、規(guī)律性、間接性的特點,人們可以借助思維,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現象看到本質,從偶然看到必然,從現在推測過去,預見未來。
二、思維和語言的關系
思維和語言是緊密相連的,凡掌握了語言的人,都借助語言進行思維。例如,當我們早上要出門的時候,看到是陰天,于是我們就會想,是帶傘還是不帶傘呢?——也許不會下雨吧?可要是下雨了又怎么辦呢?如此等等,都是借助語言進行思考判斷。而詞匯、語法的規(guī)則又是思維的結果,是思維邏輯化的表現。如,我們說“我要吃飯”,而不能說成“飯要吃我”。同時,語言又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直接體現。
三、思維和語言的不同特點
1.思維的特點
(1)思維是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形象。
。2)思維與客觀事物有緊密和必然的聯系。例如,當我們看到大山時,馬上會想到“厚重、巍峨”;當我們看到海時,會想到“浩瀚、博大”。所以思維與客觀事物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3)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概念。思維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把客觀事物的共性概括成概念。如,紅花、紅綢、紅酒,它們的共性是“紅”,“紅”是喜慶、熱烈的顏色。
。4)思維具有共通性。也就是說,無論哪個民族、哪個的人,都有共同的對主客觀存在的思考、判斷和推理。
。5)思維是人對現實的概括性、規(guī)律性、間接性的反映。
2.語言的特點
。1)語言是物質。聲音本身就是物質。
。2)語言與客觀事物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只是標志與被標志的關系。例如,一個人從小就叫“張三”,以后也叫“張三”;如果當初叫“張五”,以后也就叫“張五”了。所以語言只是人類賦予客觀事物的符號。
(3)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詞。如,“我走”,“我”是名詞,“走”是動詞。每一句話都是由不同的詞語組成的。
。4)語法結構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語法結構。例如,漢語說“早上好!”而翻譯成英語就是“Goodmorning!‘’‘’好早上!”。
(5)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交流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
四、思維活躍的意義
人的思維活動,是人的認知過程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概念,并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钴S的思維有利于提高人們對生活中事物的認識能力、思考判斷能力、記憶能力,使人們的想象力更豐富,還有利于人們對無序的事物進行合乎邏輯順序的排列組合,使原本混亂的事物有序化;并能提高人們的內部語言編碼能力和外部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力是認識生活的窗口,記憶力是知識的儲存,思考力是對事物的辨別和判斷,想象力是對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重新分解組合,實踐力是理念轉化成物質的憑借,而思維的活躍,就是一切的中心和動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起點和終點。沒有思維的活躍,就沒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
總之,思維的活躍,能讓人們對事物迅速做出決斷、評估、選擇、結論,更具個性化地認識生活、改變生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部分 教學內容及同步練習
請舉例說明思維的概括性、規(guī)律性、間接性。
第三部分 教學目的與要求
。1)明確思維的概念,理解思維活躍的意義。
。2)為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可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舉例說明。
。3)讓學生做各種奇思妙想,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破敢立、敢想敢說。即使是謬誤,教師也應注意方式方法,善意引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因為自信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