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感恩與愛是最佳的通行證
2016年2月的某個周五下午,我剛從天津日本學校當值回到家,便收到凱信總編給我的留言,告知我《原來如此!日本媽媽這樣教孩子》一書,將準備發(fā)行增訂本,讓我替自己寫一篇作者序。
我心想:“糟糕了!這臺籍日媽出書,自賣自夸的序文該怎么寫?”猶豫了整整三天,我終于有勇氣打開計算機,按下鍵盤,跟各位讀者分享我寫這本書跟增訂部分的心得,也想借由這篇序文來抒發(fā)對凱信企業(yè)集團與總編等的感激之情。
2011年的12月底,我們小家庭四口人正在日本埼玉縣的公婆家準備迎接新年。幫婆婆做事到一個段落,我便獨自回房間玩臉書,剛好看到凱信總編在詢問,有詳知日本家庭教育者或者有認識臺日混血兒的人嗎?我一看到這個訊息,立即給總編留言:“臺日混血兒,我家正好有兩個,而且是我跟我老公生的。”起初,我以為總編只是想詢問一些有關(guān)這方面的狀況,沒想到聊著聊著,凱信總編便大方地給了我一個當親子作家的機會。
從來沒有寫過親子類書籍的我,一路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曾迷失方向,多虧經(jīng)驗豐富、仁厚博學的總編與編輯們的支持,讓這本書及其增訂本順利誕生。
《原來如此!日本媽媽這樣教孩子》記錄著我和兒子女兒在日本的心路歷程,以及之后來到中國天津,生活在日本人圈子里的點點滴滴。
七年半前,我是一個在美國住了10年的臺籍媽媽,跟著日籍丈夫,帶著3歲半?yún)s不懂日語的大兒子和6個月大的小女兒回到日本生活。起初的日子,對我們母子三人來說天天跟探險一樣,驚喜與挫折交織。在此期間,我學習到日本人守禮守信的生活習慣和日本幼兒園的自立自律訓練,以及日本媽媽們耐力十足又有智慧的母愛。
除此之外,在我自己身上,也發(fā)生了不少的變化。孩子出生之前,我是一個認為“孩子生下來就該送去全日托”的人,現(xiàn)在卻是“已經(jīng)當了十年無薪無休的老媽子”。另外,我一直瞧不起的“家庭主婦”,也成了我現(xiàn)今的代名詞。然而,這些計劃與現(xiàn)實的落差所造成的沮喪,在我搬回日本之后,慢慢地消失了。
因為孩子是母親一輩子的寶貝,在孩子最需要母親的時間里,待在孩子的身邊陪伴他們,傾聽孩子們從只會哇哇大哭到伶牙俐齒的頂嘴,也是一種幸福。
在此書中我更提到,臺灣人所講的基本倫理道德觀念,是我教導孩子的一個重點。在我的觀念里,我的兩個孩子作為混血兒的最大優(yōu)勢,不是語言的優(yōu)勢,更不是國籍上的便利,而是吸取兩地傳統(tǒng)觀念與文化上好的部分,并加以身體力行,而這也就是我所謂的家教。
最后,由衷感謝一口答應替我寫推薦序的呂寶靜教授、蘇承薇老師和天津日本人會會長因幡美知郎先生。還有,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們與有緣相識的朋友們。
游走在中日兩個文化當中,我發(fā)現(xiàn)“感恩與愛”就是最佳的通行證。在此,祝福各位讀者心懷感恩,處處是愛。
黃文貞
推薦序關(guān)于“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敝人,因幡美知郎,現(xiàn)任中國天津日本櫻花幼兒園的園長。
我與作者是因為她的長子轉(zhuǎn)學進入我們的幼兒園大班就讀而認識的。田中君(作者的長子)雖然懂得日語,但是能運用的單字卻十分有限。于是,作者積極地與其他同學的媽媽交朋友,帶著兒子設法融入新的環(huán)境,經(jīng)歷種種的努力,田中君在2012年4月,順利地進入中國天津日本人學校就讀一年級。
作者對于孩子以及自己身為一位外籍母親所付出的努力,光憑一句話是無法形容的。日本人習慣群體的生活模式,所以對于作者來說,如何與日本的幼兒園媽媽們相處,是一個最棘手的問題。
我認為,與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一樣的教育背景、不同國籍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作者卻能放下自己慣有的生活方式,并且配合大多數(shù)的日本媽媽朋友們的生活習慣與作息,聆聽不同的聲音。田中君看著母親承受著環(huán)境的壓力,卻還能不斷地付出,因此深受影響,積極主動地結(jié)交新朋友。
到目前為止,我結(jié)識了許多日本家庭的華人母親,而我感覺作者除了有高水平的教育程度之外,更有一顆愿意學習的謙卑心。當她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文時,我們曾一起談論中日的幼兒教育,當時我深深感覺,作者之所以能夠?qū)戇@本書,完全是因為她親身體驗過這兩地不同的育兒方式的緣故。教育的方法不能只是從表面的理論來得到真正的解答,而是必須結(jié)合各個家庭的環(huán)境、每個小孩與生俱來的性格、能力等種種因素來尋找最完善的辦法。
其實,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有其各自的長短之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孩子們將來畢業(yè)進入社會之后,能夠與整個世界接軌,才是現(xiàn)今教育最需要關(guān)注的地方。比如說,日本人在行動與表達意見之前,總是會先想“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人在注意。萬一我這么做或者說出這樣的話,別人會怎么看我?”日本傳統(tǒng)思想認為,“義務占百分之八十,權(quán)力占百分之二十,是一種美德”,所以處處在乎周邊人的感受,但是這樣的思考并非在全世界都通用。
那么,對于“教育”來說,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日本有一句諺語“3歲定一生”,所以在3歲以前,以母乳喂養(yǎng)自己的孩子并且給他們豐富的愛,是必要的。奶粉跟紙尿布雖然方便,但我認為這些“讓媽媽太過舒服”的發(fā)明,是現(xiàn)今世界的亂源。此外,電動玩具、電視游戲機等電器游戲用品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F(xiàn)今的父母親為了自己的方便,提供這一類的商品給自己的孩子,這將會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更加地險阻。
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是遇到良師,對將來的人生必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幼兒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與父母,把他們當作最重要的”。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著父母親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地學習。
總而言之,我認為所謂的“世界共通的第一育兒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夫妻感情和睦,尊親行孝的環(huán)境下成長。我確信,若是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作者以親身經(jīng)驗寫下的這本書,則能為這個世界創(chuàng)造更多舒適的教育環(huán)境。因此,我衷心推薦這本書!
天津日本櫻花幼兒園園長
因幡美知郎
推薦序日本媽媽的育兒智慧
我個人在大學講授“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一課時,總是會闡明人類行為發(fā)展的一項主要原則:早期(幼兒期的第一個十年,即從出生到10歲左右)發(fā)展是后期(成年期)的基礎。由此可知,在每個人的生命周期中,幼兒期與兒童期是成長的關(guān)鍵階段,而孩子的生活領域主要是家庭,因此家庭形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母親。
本書關(guān)于孩子的成長,內(nèi)容雖以零歲到6歲之間的母子互動為主軸,但每章都指陳出該階段兒童發(fā)展的任務。根據(jù)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理論,人格的發(fā)展在每個階段都有其必須完成的任務,嬰兒期的主要發(fā)展任務為“信任vs.不信任”,到了幼兒時期(2歲至4歲)乃是“自主vs.羞愧或懷疑”,至于兒童早期(4歲至6歲)則是“主動vs.罪惡感”。這些發(fā)展任務與危機的用詞,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本書作者通過日常生活中所經(jīng)歷到的實例進行分享,則讀來淺顯而易懂,小小的故事將養(yǎng)育子女的教條變得生動化,這就是教科書所不及之處。本書可供家中有幼兒的母親參考,另對于幼兒園老師也具參考價值,值得推薦。
日常生活中,孩子行為的標準主要是受到父母親的形塑,特別是紀律訓練(discipline)。如果父母使用“誘導”的技巧,則有助于塑造出孩子自主、友善,并能體諒他人的性格。本書第五章中提到:孩子三四歲種種“苦行”都是成長,而母親最好的作為就是用贊賞來替代賞罰。此外,作者也分享了其日本婆婆的教養(yǎng)理念:如果一位母親總是對孩子說“不行”這兩個字,孩子將來便會成為一事無成、毫無用處之人。這些觀點相當具有啟發(fā)性。
身為中日混血兒的母親,作者文貞有機會在中日兩地生活,從她細膩的觀察與敏銳的反思中,對照出中日文化在養(yǎng)育子女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凸顯出母親的角色,也反映出該社會對于家庭的圖像、婦女的角色、親子關(guān)系以及幼兒教育等方面的文化規(guī)范。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呂寶靜教授
推薦序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比不愛更可怕
我是現(xiàn)職的幼兒園教師,也是一個4歲小女孩的媽媽。
大約在五六年前,有機緣與新北市的幼教輔導團一同前往日本的幼兒園與保育所(托兒所)參訪。當時與同行的老師們對日本的幼教進行了一些研究與討論,并撰寫了考察報告;蛟S是由于這樣的經(jīng)驗,我讀起這本書來感到特別親切,一邊讀一邊點頭如搗蒜。借著作者親身經(jīng)驗的描述,我印證了許多我們當時對日本媽媽教養(yǎng)態(tài)度的臆測!
去日本幼兒園參訪時,我們驚訝地看到孩子們?nèi)雸@時,都是自己負責拿自己的物品,少則是書包和水壺,多則有衣物袋、便當袋、繪本袋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媽媽會幫孩子拿這些物品。即使是3歲小班生的小娃兒,也是搖搖晃晃,奮力地提著大包小包的物品,而媽媽則是在后面看著他,只用眼神和愛支持孩子,這與臺灣的情況大相徑庭!
迎接孩子入園是我一天工作的開始,臺灣的情景大多是孩子踏著輕快的步伐往前走,后面跟著笑瞇瞇的家長,身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水壺和睡袋等各種物品,堪稱是現(xiàn)代最偉大的書童。其實不論是日本或臺灣,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只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孩子終有一天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許是理解這樣的現(xiàn)實,所以日本媽媽們認為訓練孩子獨立,才是愛他們的表現(xiàn)。
記得有一次文貞姐姐回臺灣,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出去玩,姐姐的女兒那時還不到3歲吧!跟著姐姐步行了很久,卻從不喊累,也不會吵著要背或抱;我的女兒走了沒幾步就喊累,想往我身上賴。身為幼教老師的我,自以為已經(jīng)很有原則了,但有時還是舍不得孩子辛苦,而讓她養(yǎng)成了依賴的個性。姐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如此用心而有原則,才能擁有兩個懂事又獨立的孩子。我想,兒女的成就是媽媽的驕傲,一切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有句俗諺:“慈母多敗兒!币郧奥牭竭@句話覺得很感冒,怎么會有人質(zhì)疑母親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怎么會錯呢?事實上,愛孩子的方式若是錯了,或許比不愛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對的方式去愛孩子。
教養(yǎng)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擁有正確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堅持原則、始終如一,更是不容易!看完姐姐的書后,了解了她育兒過程的辛苦,這更是鼓舞了我,我開始覺得我還可以繼續(xù)努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媽媽的教養(yǎng)方式,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不過我覺得最動人的,還是媽媽那顆愛孩子的心。
新北市秀朗國小附設幼兒園老師
蘇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