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的仰望星空到現在的天文研究,神秘的宇宙強烈激發(fā)著人類的好奇心,引領著人類對科學的探索。本書從講述人類研究天文的歷程開始,介紹了神奇的天文儀器,描述了人類目前對地球、月球、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詳細講解了星空觀測方面的知識。全書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深入淺出,特別有助于激發(fā)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熱情,培養(yǎng)科學精神,讓人讀來愛不釋手。
本書是適合大眾閱讀的科普佳作,既是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活動性于一體的天文愛好者理想的入門讀物,也是各類學校教師開展科學教育、天文學教育的有益參考。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袁位,重慶市大足區(qū)實驗小學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重慶市大足區(qū)名校長,重慶市大足區(qū)教育專家?guī)斐蓡T,重慶市基礎教育評估專家;曾獲重慶市大足區(q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重慶市教育法制建設先進個人、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優(yōu)秀輔導員等稱號;在《教育家》《中國教育報》等報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主持多項國家、市、區(qū)級課題研究,2項獲重慶市大足區(qū)科研成果推廣獎,1項獲重慶市科研成果二等獎。其著力打造的星空教育文化在重慶市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報刊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目錄
總序/i
序一/iii
序二/v
前言/vii
第一章 奇妙的星空/001
第一節(jié) 星空神話/002
一、盤古開天辟地/003
二、上帝創(chuàng)世紀/004
三、嫦娥奔月/004
四、北斗七星/005
五、三垣四象二十八宿/006
第二節(jié) 星空大觀/006
一、彗星/006
二、流星與流星雨/009
三、日食/011
四、凌日/014
五、月食/015
六、黃道光與對日照/017
七、人造天體/018
第三節(jié) 星空巨匠/019
一、托勒密/019
二、哥白尼/020
三、伽利略/020
四、哈勃/021
第二章 神奇的天文儀器/023
第一節(jié) 古代天文儀器/024
一、渾天儀/024
二、簡儀/025
三、六分儀/025
第二節(jié) 天文望遠鏡/026
一、折射望遠鏡/027
二、反射望遠鏡/028
三、折反射望遠鏡/029
四、射電望遠鏡/031
五、空間望遠鏡/033
第三節(jié) 天文儀器與經緯度的測定/035
第三章 認識地球和月球/039
第一節(jié) 認識地球/040
一、地球的大氣層/040
二、地球的內部結構/041
三、地磁效應/043
第二節(jié) 晝夜與四季/044
第三節(jié) 認識月球/046
第四節(jié) 日食與月食/048
一、日食/048
二、月食/051
第五節(jié) 認識月相/052
第四章 認識太陽系/057
第一節(jié) 認識太陽/058
一、概述/058
二、太陽的結構/060
三、太陽的演化/063
四、太陽活動/064
五、太陽風/067
六、太陽很特殊嗎?/068
第二節(jié) 太陽系的行星家族/070
一、類地大行星/073
二、類木行星/082
第三節(jié) 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091
一、矮行星/091
二、小行星與小行星帶/094
三、彗星/095
第四節(jié) 柯伊伯帶與奧特云/096
一、柯伊伯帶/097
二、奧爾特云/098
第五章 觀測星空/101
第一節(jié) 我們的星空/102
一、古埃及文明的天文學/102
二、古巴比倫文明的天文學/103
三、瑪雅文化的天文學/103
四、中國古代的天文學/103
第二節(jié) 星空的觀測/108
一、裸眼觀測/110
二、儀器觀測/113
三、觀星指南/114
第三節(jié) 春季的星空/115
第四節(jié) 夏季的星空/119
第五節(jié) 秋季的星空/122
第六節(jié) 冬季的星空/125
第七節(jié) 美麗星跡/128
一、梅西耶天體/128
二、新星與超新星/133
第六章 探索宇宙之旅/135
第一節(jié) 無限宇宙/136
一、什么是宇宙/136
二、宇宙有多大/136
三、宇宙是如何形成的/137
四、宇宙中都有什么/139
第二節(jié) 奔向宇宙的工具——運載火箭/141
一、火箭的發(fā)明/142
二、衛(wèi)星的分類/145
三、衛(wèi)星軌道的分類/146
四、衛(wèi)星變軌/149
第三節(jié) 探月工程/150
一、阿波羅登月計劃/151
二、嫦娥探月計劃/152
第四節(jié) 我國的航天之路/153
一、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54
二、我國載人航天歷程/156
三、我國深空探測未來的航天計劃/158
第五節(jié) 向著更深更遠的星空進發(fā)/159
主要參考文獻/163
附錄/164
后記 讓星空點亮孩子的夢想——關于開發(fā)“天問”課程的詮釋/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