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好壞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經常會遇到剛畢業(yè)不久的職場新人向我陳述他們的苦惱。他們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糾結自己的畢業(yè)學校名氣不夠響,走出社會之后無法擁有更好的競爭優(yōu)勢,于是總在自怨自艾、唉聲嘆氣:
我是?茖W校畢業(yè)的,我其他同學都是本科,我覺得他們看不起我。
我畢業(yè)的學校沒有名氣,找工作的時候人家看都不愿意看我一眼。
聽著他們的抱怨,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經歷。我畢業(yè)的學校在上海也只是一所很普通的二本學校(這個學,F在甚至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完成了人生階段性的逆襲;厮葸@幾年的時光,我發(fā)現學校給我?guī)淼膸椭鋵嵎浅S邢。成功更多情況下靠的是自我的努力和奮斗,而不是所謂名校給你施加的光環(huán)。
所謂英雄不問出處,因此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針對畢業(yè)學校的問題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本科名牌大學的人就比二本甚至三本的畢業(yè)生優(yōu)勢大嗎?是的。
本科名牌大學的人就比二本甚至三本的畢業(yè)生強嗎?不一定。
這個問題的本質并不是別人看不起你,而是你先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圈套,看不起自己。
本科名牌大學的人就比二本甚至三本的畢業(yè)生優(yōu)勢大嗎?是的,因為更好的學校能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社會資源。我就深刻地感受過,名牌大學能提供的資源平臺和一般的學校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大三的時候我曾參加學校里的一個社團活動,和同學去復旦大學的兄弟社團做合作交流。在講到拉贊助的工作分配時,復旦的一名同學表示這一塊他們來負責。
復旦的牌子說出去就是保證。這句話背后透露出的那股自信,讓人羨慕不已。
后來走出教學樓,我看到大樓門口的海報墻上貼著五花八門的活動海報,請到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規(guī)模、層次都是我們學校難以企及的。僅看有些活動嘉賓的名字,就知道是我們學校永遠請不來的。更不要提到了畢業(yè)找工作時,到這里舉辦宣講交流的各類企業(yè),清一色都是各個行業(yè)的翹楚。
那是我第一次去復旦,帶我去的朋友回來時羨慕地說:人家學校隨便搞一個活動都是區(qū)里市里的級別,嘉賓都是你在報紙、電視上能看得到的人物,咱們最多一年能請到三四個就很不錯了。哎,這就是差距啊。
這么一個小事情背后反映出來的就是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差距。名牌大學就是比普通大學二本大學?拼髮W有更強大的師資、更專業(yè)的科研、更高級的社會資源對接入口、更響亮的名聲招牌,這一切勢必帶來更快速的上升通道。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客觀既定事實。
但這就能成為輕視自己的理由了嗎?
絕對不能,接下來講第二個問題。
本科名牌大學的人就比二本甚至三本專科畢業(yè)的強嗎?
不一定。因為學校的背景并不能直接轉化為你的價值生產力。
學校不好,我的人生沒有希望了。
考試比別人差,我的未來注定低人一等。
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沒名氣的公司,以后我不能出人頭地了。
抱有這些想法的人不少,只是,這些都有一個問題短視。這就好比你開車準備去拜訪朋友,突然看到一截橫木躺在路中間阻礙了你前進的方向。此時你的視線里只有這截橫木,滿腦子想的都是該怎么把橫木挪開,而忘記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朋友家去做客,欣賞美麗的田園風景。
橫木真的是阻擋此行目的的障礙嗎?
挪不開橫木就不能去朋友家了嗎?
除了這一條路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嗎?
同樣的道理,人的一生那么漫長,為什么大學四年就能決定你以后幾十年人生怎么過了呢?為什么一次考試就能決定你的未來了?為什么第一份工作就能決定你以后第N份工作會是什么樣子了?
客觀條件為什么就能成為阻礙主觀能動性的借口呢?
沒錯,名牌大學確實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師資和平臺資源,但這些都是工具。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是誰。
我見過仗著自己名校畢業(yè)做事卻好逸惡勞、眼高手低的,也見過從來不彰顯自己的名校背景而依然勤勤懇懇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我身邊有?茖W校畢業(yè)知道自己專業(yè)知識不如別人于是每天下班都給自己加課學習的,也有因為畢業(yè)于二本、三本學校覺得自己天生差人一等于是每天得過且過的。
我還認識一個人,大學都沒上過。高中畢業(yè)他就進了社會,修過電動車,在餐廳端過盤子,學過做廚師,賣過報紙,發(fā)過傳單,在天橋下面擺過攤,后來因為沒事喜歡寫寫弄弄,好歹進了一家小廣告公司,從一個最初級的文案做起,憑借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和感悟,以及孜孜不倦的熱情和驚人的耐性,一路做到了頂級廣告公司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你就讀的學校怎么樣,和你以后的人生過得怎么樣,并沒有必然聯系。有必然聯系的是,能否將你在學校期間的那些經歷轉化成未來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力。
價值生產力,就是將知識和資源轉化成自己擁有的技能和財產,并源源不斷為自己帶來收益的能力。學習了頂尖商學的理論很好,但是接下來你能不能把它們運用在實際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圈子里的牛人很必要,但你能不能和他們建立長期友好的交流聯系而不僅僅是朋友圈的點贊之交?了解最前沿的資訊非常棒,但是這些對你未來的規(guī)劃能起到多大的啟示和參考價值?
知道和會運用之間隔著一條隱秘而巨大的鴻溝,可惜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知道就等于會運用。
所以我一直鼓勵還在學校里的同學,能夠出來做實踐實習的盡量早出來做,因為這是最好的轉化價值生產力的方式。越早進入社會,才能越早掌握這個社會運轉的經驗和規(guī)則體系,越早體會到這個社會的人情世故,越早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價值觀而不是白日夢。踏入社會之后,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學校里教的東西,和社會上的現實前后差了十萬八千里。我觀察到,這些年發(fā)展最迅猛的互聯網領域,每年概念都在不斷翻新,這些知識被研究透徹轉化為教學材料的時間已經足夠迭代更新三個系列了。直到現在我還看到有的學校在教學生Online to Offline的知識概念。我自己的本行廣告領域更是如此,學校里的教材還是十幾年如一日地講可口可樂和寶潔,但是現在這個行業(yè)的變化已經天翻地覆了。
學校只能提供機會,抓不抓得住機會,全憑你對信息的敏銳嗅覺,憑你對過往經驗的不斷總結,憑你對日新月異的知識的主動涉獵,憑的全是你自己主觀能動性的本事。
學校并不能成為彰顯自己的名片,它只是對你前面一小段人生的總結。那些工作了還在標榜自己畢業(yè)于哪所名校的人,這是他們唯一能夠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厲害的人從來不說自己過去做過什么,而是現在在做什么。
那么,學校資源不夠,平臺太小,名聲不響亮,怎么辦?
接受這個事實。然后把時間花在讀書、找實習、聽講座上,給自己不斷充電,F在網絡這么發(fā)達,公眾號這么多,在線教育這么普及,想學點與時俱進的東西真是太容易了。
我自己也是二本學校畢業(yè),從來沒覺得自己比名校畢業(yè)生差多少。與其想這些無謂的煩惱,不如多花時間想想怎么去縮短因為這些客觀條件而造成的差距。既然先天比不過別人,你就得在后天上比別人更奮進才行。
我學校比別人差,所以以后的人生就這樣了吧。
學校名氣不響亮,好企業(yè)肯定不會要我的。
人家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的,我一個三本專科的怎么和別人比。
依然抱有這種狹隘觀念的人,該醒醒了。你的人生過得怎樣,絕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
千萬不要拿學校當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懶惰。
如果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怎么能指望別人瞧得起你呢?
如果讀書的時候你不能以學校為榮,至少畢業(yè)以后你可以讓學校以你為榮。這樣才顯得你更牛不是嗎?